灵隐寺探隐问禅
灵隐寺,青瓦黄墙,高底参差的寺庙群,座落在群峰环抱的山谷中,寺庙前山泉相伴在汩汩的流淌,寺庙中古树参天,树荫蔽日,雾霭流岚,让灵隐寺之“隐”名符其实。走进灵隐寺立即会让人感到远离凡间红尘的一种氛围,探古寻幽最佳的去处非灵隐寺莫属了。 灵隐寺内庙堂、禅房甚多,古寺内的香火在闪烁,游人熙熙攘攘,这里面有多少人是一般百姓?有多少人是百万富翁、达官贵人?不知。有多少人纯粹是游玩而来的?有多少人是来求神灵保佑的?又有多少人是来探幽问禅的?也不知。从古至今多少年来,灵隐寺内香火不断,这袅袅烟火徜徉在古与今的交界处,游离在晃动不断的光与影的边缘中。在这个众生纷纭的尘世里,在这个烟雾缭绕的寺庙中,许多人选择的是如何追逐繁华让神灵保佑,亦有一些人只为寻觅一处安静,他们都朝着各自渴慕的方向在这古寺中行走。一路上,熙熙攘攘穿梭,或默默无语行走,留下喧嚣与清幽的风景,充实着自己,也感染了别人,更多的人也许只是为了一睹江南古刹的风采而来此一游的吧。当夜幕降临后,寺内安静下来时,白日里行人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灵隐寺,便无迹可寻了。佛说,世间万相,众生平等,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平民,在佛的眼中,皆为凡尘中的俗子,所经历的都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我走进灵隐寺也许只是为了找寻心灵停泊的驿站,带着半梦半醒的心情来的。望着已是千年被烟雾缭绕的古刹,踩着前人的深浅脚印,穿过山林迂回的古道,临着风中飘摇的经幡,听着悠扬悦耳的梵音,在高大的佛像面前,来寻觅被千年烟雨熏陶的古寺背影,想寻找心灵的归宿,去解释生命的真意。 既是悟禅而来,既然是问禅,就全在一个问字上了。当年白居易踏入灵隐寺也是问禅来的,有诗为证:“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复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我觉得无论是身中之梦还是梦中之身, 走进这高深世外的庙宇,再多浮华的心也会随之沉静,在佛主的面前,都很想去领悟禅的真正意义。 灵隐历史最有名的道济禅师(也就是济公活佛)临了时偈诗一首,“六十年来几忘身,入得空门事拂尘,兰台烛香消散尽,八百年后我谁人?”,济公本是悟道极高之人,一生放浪形骸,在嬉戏笑闹间不知不觉享尽天年,当生死到来时,也生有烦恼,也会不禁问道:八百年后我是谁人?更何况我们一介凡人,岂能超得了浮生是梦的嗟叹。 梵音点点,散发着天籁一般的曲声。人生处处是禅,禅意人生:淡泊。淡泊是人生最完美的一种心境,是一种荣辱不惊的沉稳,是遇事不乱的良好素质,更是灵魂的一种升华。人生,其实就是带着渴望追逐幸福、带着希望追求梦想的一场生命的途经,在这个经历过程中,无论生活曾经给予多少美好和艰辛,唯有淡泊的心境,才能让你拥有最好的幸福。 因为淡泊,所以就简单了,因为简单,所以就会快乐。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智慧的处事哲学,是一种柴米油盐的寻常烟火,是远离尘世纷扰的桃花源,是一方心灵纯澈的净土。生活有时是无常的,但路途上所经历的沧桑,也教会了我们用淡泊的心态,看待所遇到的所有困难,携一份淡泊的心境,用微笑来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风雨,那我们就会少掉许多的烦心。 生活中难得的就是简单和超脱。在生活的积累中,我们需学会用淡泊的心境,沉淀生命的厚重。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想要得到的太多的缘故,而大多数的时候,生活给予我们的却又太少。倘若尘间多了一份拥有,心间也势必又增加一份繁重。与其尘烟负累,莫如执一份禅意的淡泊,让心归一份简静,让生活多一分安宁。 看淡一些人和事,最后也是对自己的保护。看得太深,就是沉迷执念,若执念入得太深,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看得浅,才能放下,不执迷,才是大智慧。只有淡泊的人,才能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淡泊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淡泊是一种素白的美,不留痕迹,不虚妄,心清如莲。拥一颗如素的平常心,放下执念,走出尘世繁杂的牵绊,是一种行至水穷处,做看云起时的潇洒,是一种超脱于名利物质之上的洒脱。 人生,只有走过不同的路,才知道失去或许就是拥有,而开始也许意味着即将结束。不必在意得与失,不要追求过分的完美,凡事只求“半称心”,因为人生哪能多如意,只要是岁月给予的,残缺也是一种别样的美。抛去繁华,做一个纯真的自己,就是一生最好的拥有。繁华不张扬,落寞亦不沉寂。或简或繁之间,或悲或喜之际,付出的是年华,得到的是生活的领悟。 时间便是禅 ,岁月亦是最好的沉香。尘世中的每个人,都在描绘着自己的生命轨迹,直至生命的终结。生命长河奔流不息,稍纵即逝,容不得亵玩。过去的,固然不复来;将来的,无法预测,唯有风平浪静的此刻,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生命轨迹的美与丑,不在乎过去或将来的某一刻,而在乎似梦非梦的此刻。唯有善待时下,心如止水,才能不负生命长河的每一朵浪花。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来始现,事去而心即随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