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2019年3月1日的《舟山晚报》
p>p>元宵节一过,年就算全部过完了。身边的朋友、同事都说现在过年过节没氛围没意思,更有人感叹“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因时代不同、年龄大小和地域差异,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味道也不相同。当前物质生活条件充足,平时过得如年似节,所以到了真正过年过节时就感到乏味。而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好东西穿上新衣服,所以令人难忘,感觉有意思。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p>因老家太冷,二胎女儿太小,路上太堵,所以今年春节在定海过年。春节期间,定海凯虹广场门前东瀛路两边的大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到了夜晚,两路银树挂着红灯笼,成为人们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钻进我心底一处最有年味最温暖的感动。p>吃年夜饭时,恰逢一位战友兼同学全家从上海赶来做客,心情大悦,桌上摆满盛情,两人对酌自泡的杨梅酒,畅谈分别两年来各自的情况,述说来年的生活及希望。节日期间吃饭,以清淡的蔬菜和亲口的小菜为主,对大鱼大肉没有多少胃口,一杯小酒下肚,抒发一些生活感慨。给老家的爹妈打打电话,寄托些许悠悠乡愁。初四,和妻子、儿女去照相馆拍摄了全家福。初五,去新华书店购买了《泰戈尔诗选》《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和周大新的《安魂》。除了带女儿,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书海里。p>元宵节,早餐在镇食堂吃了汤圆,晚上和家人一起到临城财富大酒店吃了自助餐。晚7点半左右,陆续听到爆竹声声,看到烟花开始争艳。回到家,燃放了两筒烟花和一支“九龙吐珠”, 五彩缤纷的礼花绽放在天空,听着家人喝彩声,闻着火药的幽香,我恍然如梦回童年。p>p>童年时的元宵节晚上,除了燃放鞭炮,还会和一群小伙伴们到处看烟花或捡未爆炸的鞭炮玩,兴奋得到处跑。还会跟着年轻人或由父母亲带着,把旧扫把包裹上棉花(碎布)并淋上汽(煤)油制成火把,到田野里或空旷处点燃,然后持着火把转圈或随意走动。大概10岁时,该项活动逐渐无人问津。后来才知道,这可能和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有关。据记载,正月十五当晚,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p>老家在河南南阳,地处中原,受灿烂夺目的汉楚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家乡的元宵节俗称“灯节”,节日期间所有的文化活动统称为“社火”。由于是春节的延续,十五被称为“小三十”,十六被称为“小初一”。这两天时间,比春节期间还热闹,各家门前张灯结彩,大街上更是彩灯高照,烟花爆竹大肆燃放,通宵是火树银花的景象。这其间还有传统的旱船、龙灯、舞狮、大戏及高跷等组成的“踩街”活动,企事业单位有扎彩车、搭彩棚进行形象或产品宣传的文艺大汇演。有的地方还遗留有请“新客”(即请上年结婚的女婿到女儿娘家过节)的习俗。?元宵节家家吃汤圆,人们还以此相赠。p>闭上眼睛,节日味道真浓,睁开眼睛,节日味道淡了。不过,节日一经咀嚼一经回味,便深刻起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我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样的节日感受,但目前我感觉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安康发展的美好新时代。p>p>作者简历:范永海,197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河南南阳市人,笔名三水或中原盆地,系中国散文网创作员(2016―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浙江省舟山市作协会员。曾投身军旅近19年,少校正营职军官转业,目前任镇党委委员、人民武装部部长。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和通讯写作,先后在《政工导刊》《中国国防报》《火花》《西部论坛》《青年学者文萃》《研究与实践》《散文百家》《诗中国杂志》《浙江小小说》《舟山日(晚)报》和《望潮》等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通讯、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论文、杂文共180余篇,新闻、消息1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曾获奖。还在《小说月刊》龙源网和《中国散文网》发表小说和散文若干篇,出版散文合集(和别人一起)《朋友,我只有萤火之光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