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悠然,静静地。热火朝天,是那满树绿叶难掩的榴红。空气里有桅子花馥郁的香气袭来。仔细深嗅,艾叶的清香裹携着糯米的甜香,弥漫延伸,扑鼻而来。 端午节到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中国,端午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应该是家喻户晓的。 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节是非常隆重的。前几天就把糯米泡上,隔一会儿,要换一次水,防止发酵发酸。如此反复地更换清冽的井水之后,五月初四这天把采来的苇叶放到锅里煮一煮,这样做粽叶不易折断且有韧性。 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围坐,便开始热闹地包起粽子来。说着笑着就记住了不识字奶奶讲述的故事。她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位大诗人。 待粽子包好,在锅底放一个碗或是小盆儿,这样是为了防止水烧干了,可以不糊锅。将粽子装锅码整齐,开始烧柴生火。而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力所能及的就是帮忙拉风匣了。呼嗒呼嗒的风匣将火吹到明旺,那跳跃的火焰里有着多少我们对于粽香的垂涎啊! 大概一个多小时停火后,粽子要在锅里闷一夜。这样,端午节这天,粽子吃起来才会格外松软合味。 端午节一大早,小脚的奶奶早已去田间地头割了艾草回来,插在门楣上,说是能驱虫避邪,可以带来好运气好光景。 还没在咀嚼着红枣甜香糯米粽的梦里醒来,就听到奶奶的呼唤“臭丫头,快起来,吃粽子、带彩线喽”!我机灵灵地起身嚷嚷着“我要吃粽子,我要带彩线”。那股子欢喜雀跃劲儿一点不亚于过年时可以吃饺子、穿新衣。 那红红绿绿的彩线,是奶奶拿了攒在米缸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向走街串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的。 生命总是有所依托有所渴盼的。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老辈人总会想方设法地,给缺衣少食的孩子们一些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小小的我还不能体会那个年代的不易与艰辛。只知道那丝丝斑斓的彩线,借助生命的鲜活所传递的那份快乐是那样纯,那样真。 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端午节的彩线、香包等物件越做越精美,还融入了中国结的工艺制作,装点家居、随身佩带都平添了时尚大气、喜庆祥瑞的色彩。也成为华夏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安宁向往和谐的一种体现与象征。 人们以端午节为契机,大快朵颐地品味着以粽子为主的各种美食。高效率快节奏地生活,会让精明干练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时间,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虽然少了自己动手的某种韵味,也算是其乐融融过端午节吧。 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被异化被创新的今天,唯独端午节还一直被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怎么说,这都该是令人欣慰的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