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年来“医闹”事件频频发生,医生因为手术过程中一个微笑且无大碍的失误,事后,向社会公众作出了检讨,向医院提交了反思,向家属致以深深的歉意,但仍受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乃至人身攻击,喋喋不休,社会媒体也聚焦在了各大医院的“医生失误”上。医生这一职业从神圣不可侵犯到部分医生革职处理,实在让人有些寒心。医生这份工作压力十分大,特别是眼科、内科医生,每次分析都必须十分精准,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值班猝死医生事件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国内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的医生都面临疲惫状态,持续工作,通宵加班,这是国内医生的共同点。 “值班猝死医生”的精神可以学习,但付出生命的代价是过于沉重的。看病医治是医生的天职,无私奉献是医生的美好品质,学习可以,因为全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但,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有一次,病人一次,医生也仅有一次,难道医生变成了“以命换命”的职业了吗? 首先,国内医生超工作量的现象并非一例两例了。对于超工作量的表彰却损害了医生的身体健康,医院不再是保险箱,在治病过程中一生可能自己也在和凶恶的疾病进行抗争,突如其来的发病就可能夺走了他的生命。“猝死”虽然不属于疾病,但其突然性和凶恶性是现在医疗手段不可抵抗的。猝死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清楚的,高强度、高压的工作就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生理伤害,有人失明,或短暂或永久,有人耳鸣变聋,这些后果医生是何其的清楚。但现在又要向“猝死值班医生”大力学习,是要将有些医生推向无底深渊吗? 其次,他们之所以叫做医生,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世间病人煎熬在病痛之中,他们有普度众生的梦想,他们希望全世界人都健康。凡是医生见到病人,必须倾力而为,这不仅是职业的要求还是心灵的呼唤。最美女医生们怀着孩子还奋斗在医疗第一线,怀孕六月还在做手术;最美男医生们医院担架用完了,一个个将病人背进医院;每个节假日通宵待在医院,太累了就一直等到换班去角落带个口罩眯上二三十分钟。这是医生自发履行的责任,这不是医院的规定。病人的痛苦,医生满脸镇定,但心头却在滴血,作为一名医生,大多数均具有高尚的品质,少部分也会在这种环境中渐渐同化。 最后,学习“猝死医生”这一事件会让社会各界感到医院对待医生的冷漠,甚至有些让人感到失望,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死去先哀后赞是人之常情,但医院首次公开却是带有表彰含义的倡议书,将重心放在了表彰倡议上,甚至表达哀默之情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这于情是不合的。医院本来要向社会表达本医院的高尚品质,但社会的“医闹事件”一浪高过一浪,社会急需的是一剂强心针,一剂医生辛劳工作的强心针,而并非医院的倡议书和保证书,一组图片加一份哀悼书或许更能让社会人员更加体谅医生,这就是于理不合了。于情于理都有不妥之处,这份倡议书实在是不妥的了。 其实,很多医生是很弱小的人,弱小到连自己的疾病都会漏诊,都无法医治。又有多少医生常年的加班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又有多少医生长期食用胃药。这都是长年的辛劳所落下的疾病。所以,偶尔无法判断得清患者的疾病,也确实是难以避免的无奈。 这份倡议书向上反映绝对能通过层层关卡,而且能获得不少赞誉。但其内容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医生更是不合情理的,不具有任何说服力的。 倡议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曲解其含义,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更大的误解,对医生这类人的职业道德绑架更为严重,使医生在人民面前卑躬屈膝地活着。其本意是向社会表达医院无私奉献的决心和不断提高医生道德境界的目标及对本院医生进行勉励。后面一点是决定了前一点,但恰恰这份倡议书做到了前一点,向社会做出一份保证书,但却在医生的背上压了一块更重的石头。 医生最应该有体面地活着,而并非形如佝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