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无非在做两件事,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是啊!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你可以选择平平淡淡地生,也可以选择轰轰烈烈地死。中国尚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古语,但苟活,不见得因为懦弱,亦可是以思想和人格为奠基而筑起的对信仰的坚守;而选择赴死,也未必是奔向最坏的结局,亦可是浴火重生,寻觅另一个世界的幸福。 “无数生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即便大富大贵者也不能逃脱身死名灭的结局,唯有卓杰之士才能在这世界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对于有着崇高思想的司马迁来说,宫刑不仅是肉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以至于使他受刑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我想,在生与死的抉择间,他是纠结的,一个清高之人,在肉体遭受凌辱后又怎可安心苟活于世,但是,为了那份伟业,为了完成那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奇迹,他选择活着,以思想的力量下视帝王虚妄的神圣与无理性的威权。他做到了,以有限的生命将人生加宽、增厚,谱写了那份凝聚着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不朽伟业。不苟活,不低头,以信仰书写传奇。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一句平淡的话语,一篇辩词的结束,一位圣人面对死亡的从容与淡然,这是苏格拉底对神的的信仰与信任,是他对真理追求的执念,也是他为了守卫哲学而做出的殉难。他坚信,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因此,身为哲学家的他,以接生婆自居,利用自己独特的助产术,在街市闹巷平静地洗涤着青年人的心灵,竭尽全力,催生出那名唤为“爱智慧”的孩子,即使这份代价是自己的死亡,他也慷慨坦然,无所畏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也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吗?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格拉底坦言:“我本人绝不害怕和躲避好坏尚不知的境界过于明知是坏的境界。”在他看来,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但也是另一个极乐世界的开始,更是浴火之重生。正所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奔赴实质上或许是一种新的永生。 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生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一笔,该如何书写?横竖撇捺、钩点转折皆在个人的掌控。你可以选择生如夏花之绚烂,也可以追求死如秋叶之静美。其实,生也好、死也罢,苟活于世也可,坦然赴死,未尝不行。我们人生的结局从来不被界定,是辉煌是平凡,一切皆为个人的选择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