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我带孩子们学习叶圣陶的作品《爬山虎的脚》,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式才会引起孩子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呢? 以前提倡小组合作模式,屡试不爽,今天不如再试试。怎样把书上静态的说明文字变成孩子们喜欢的文字呢?对啦,换个角度,让孩子们自己充当爬山虎的角色,以爬山虎的语气介绍自己的脚,效果应该不一般。四人小组合作,五分钟时间。一声令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读课文的,有根据读的内容配合把爬山虎脚的变化演出来的。班里好热闹啊!孩子们都很兴奋,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 五分钟后,分小组进行集体展示。正如在合作之前要求的那样,他们要以特别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连续几组都是一样,我提醒大家:“假如大家的表演和朗读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再继续看下去就没有意义了。”我问:“哪个小组和之前的表演是不一样的呢?”铭楷同学带领的四人小组在表演时竟然多了一位小画家,两人读课文,哲林同学演示“脚”在黑板上爬的过程,岫原同学把“脚”的样子用粉笔展示在黑板上。这个小组展示的内容多了一幅“画”,与前面小组的表演有明显区别。 眼看快下课了,有一个小组的三位同学依然高举小手。我问:“你们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他们称,形式虽然一样,但是表演得很幽默、很有趣。按照惯例,假如他们说的和表演的不一致,自然就要接受我给他们组特别布置的小作业。即使我这样提醒,他们还是自信地走上了讲台。 果然笑声不断。尤其是演到“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琳臣同学干脆就把伸出的“脚”收回,并夸张地躺在地上。“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读到这里,褚恩同学把“脚”紧紧地贴在墙上,任凭张檬同学使劲拉,张檬甚至一屁股闪坐在地上,还是扯不下来。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们要相信孩子们拥有对课文的转化能量,而且无比巨大!这群孩子都像是生气勃勃的“爬山虎”,厉害了,我的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