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今天是正月初一,带儿子去瑞丽明城五楼打电玩。这儿是儿子每每上街时必去的地方。看着眼前到处是孩子们尽性玩耍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少年时在家乡过春节的情景。 少时最喜欢的节日便数春节了。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和我们弟兄五个还有几个嫂子围坐在由两张桌子拼成的餐桌前一起吃年夜饭,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记忆。尤其父母去世后,那种感觉和氛围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记得当时年龄虽然不大,但年三十的年夜饭总是由最小的我给大家斟酒,偶尔自己也在哥哥们的怂恿下喝几个小杯。因为节日的缘故,父母亲一般也是不会劝阻的,有时甚至还有看似赞赏的默许。年夜饭后,母亲会打来洗脚水,我们弟兄挨个洗好脚、穿上新衣新袜和母亲亲手纳的布鞋,上下一身新后,便开始外出给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了。 其实,年三十晚上的拜年虽然隆重和热闹,但并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每到一个长辈家,总会被问及自己的考试成绩,并要承受他们很多的关怀和期望。而这些,恰恰是当时我们最不愿被提及的东西。所以小孩子们大多也只是按乡俗走走程序,以示读书人的礼数,我们更喜欢的是等待正月初一的拜年。 正月初一,孩子们往往会起的很早,早早的便放响了开门炮。等待吃早饭的同时,他们会在黑暗中捡拾着未燃尽的炮竹,放在手上掰成相连的两小截,用火柴点燃后向墙壁上猛的一挤,便会有和燃放鞭炮一样的爆炸声响起。现在想想,因为当时农村很少有人家会买烟花,这样的游戏可能是当时最能引起男孩兴趣的东西了。一直到吃过很丰盛的早餐后,几个比较熟识的小伙伴们便会结伴开始了给各家各户的拜年。 那时的拜年是最有意思的。七八个小孩子一起,每人手上会拿着一个父母准备好的小布袋,簇拥着走向某一户人家时,还未站到门口,便会齐声喊起“拜年了”,那家的主人便会拿出家中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或香烟挨个的放到我们手里。每到一户人家,不论相熟的还是不相熟的都总是很高兴,脸上喜气洋洋的,和孩子们相互说着祝福的话语。 这样的拜年会持续到中午吃饭前,孩子们也往往会走的很远很远。累了时便停下来捡拾着地上未燃尽的鞭炮,比谁挤出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样一路欢笑着,七八里地常常是很随意的就走完了。回到家中时,收获也是很丰富的,小布袋和自己的衣兜往往都是满满的。拜年所得的香烟往往够家中的大人抽很长时间,也是当时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了。 现在的孩子,居住在同一幢居民楼里,往往都很少有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春节时小区里也都静静的,缺少了孩子们尽情的欢叫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孩子们的沟通和快乐却反而少了许多,春节时亦是如此。 儿时春节的味道,怕是永远也回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