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在书本上读到,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这么认为。其实大多数人都被这种观念所蒙骗。那你会好奇地问:难道太阳不是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吗?我说是的,你仔细看看,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在地平线以上好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做一个实验,舀一碗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进去,把筷子的一段搭在碗的边沿上,你会看到什么?直溜溜的筷子竟然变弯了,不光如此,水里的筷子仿佛粗了许多。 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媒体。当然这个媒体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的载体。媒体也叫媒介,是光线能透过的物质,比如玻璃,水,空气等一切透明的物质。当光线从一种媒介进入到另一个媒介,光线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就像被突然折弯了一样。这就不难解释筷子在水里弯了起来。物理上把这种这种现象叫折射。 不同媒介的密度不同,对光线的折射率也不一样。密度大的折射角度就也大。空气与水是两种不同的介质,所以光线在两个介质的接触面就发生了较大的折射。我们看到的水里面的那段筷子就好像往前移动了,并且放大了。 同样道理,当太阳光线进入大气层的时候也发生了折射,当太阳还没有到达地平线时,它的光线就已经通过大气层折射到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就能够看到它了,但我们的视觉上只能看到镜像,这样仿佛太阳就已经在地平线以上一段距离了,其实,它还没有到达地平线那个位置。 在晴朗的早晨看日出,在地平线上会看到一层灰蒙蒙的雾一样的东西,其实那不是雾,而是没有不能被太阳光线照到的地平线上的那团大气,而在这团大气之上才可能呈现出鱼肚白。日出只能发生在这团大气之上,所以我说像文学作品上说太阳是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不切合实际的。 早上和晚上的太阳是红彤彤的,而其他时间却是金光灿灿。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复合光,是由七种光线组成的。光线的颜色是由波长决定的,红光波长最长,紫色最短。波长长的光穿透力就强。由于早上和晚上的阳光是斜射达到地球的,所以光线走的距离就长,波长短的蓝紫光就可能到不了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看到的红光就多,看到的太阳就红彤彤的。太阳升起的越高,我们看到的光线就越丰富,它就会由红色变成黄色,甚至光彩夺目。 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而且空气越干净,天空就越蓝。这仍然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长的光线穿透力就强,灰尘阻挡它的能力就差,空气质量好了,大气之中没有那么多灰尘颗粒,红色的光线没有多少被反射回来,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则被大气分子反射回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而被污染的空气由于大气之中有那么多的灰尘颗粒,红黄色的光也可以被反射回来,所以天空就呈现出雾蒙蒙的。 我们在《两小儿辩日》中了解到,孔子不知道为什么早上太阳大如锅盖,而中午如盘盂。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早上太阳是斜射的,同一缕光线斜射就此直射照射的面积就大,仿佛我们看到的光源就大。另一个原因就是太阳光的折射,这跟筷子在水中被放大是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