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朋友之邀到陕南去办事,恰好路过丹凤县棣花古镇。这里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接点之一,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我和朋友特地去拜访。 这所故居是在棣花古镇的宋金街,往里走就可以看到。这所故居是陕西人普通的农家四合院。院子的门楼用青砖来砌,两扇中式木质红门闭合,加上圆形的青石门墩,木质门槛,朴实而清雅,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建筑风格。大门上匾额题有“嘉祥延集”四个黄字。门墙两边写有一幅对联:“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大门两边挂有一对红灯笼。四周围墙用青砖砌成。院子两边各有三间厢房,显然是主人做厨房和堆物的地方。院子后边是三间正房,是主人的会客室和卧室。 这所故居现在由贾平凹的伯父代管。他伯父说,贾平凹的父亲叫贾彦春,一辈子在乡村教书,是贾家当时有文化的人。他1989年去世。他弟兄四个相处和睦,二十二口人的大家庭,一直生活到六十年代。他父辈弟兄三个农闲时靠进山掮椽卖木头度日。以后,一大家分成了四个小家,每一家做着好饭都要叫老弟兄几个去吃。贾彦春在村中和家族中威望很高。他在乡间教书时,一直把三个堂兄带在身边上学。那时候,乡村教师生活是清苦的,就这还不算,“文化大革命”中,贾彦春受到诬陷,受到了造反派的殴打,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开除回家。全家人由此从物质到精神都遭了劫难。这给少年的贾平凹的心灵笼罩了一层阴翳,使他的性格加深了内向孤独感。再加上那三年大旱,贾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自留地的包谷还是嫩的就要掰回来,包谷颗儿在碾子上砸了做糊糊吃,麦子不等成熟就收回用锅炒了上磨。在贾彦春的孩子中,贾平凹为大,贾家的遭遇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县上修水库时,贾平凹虽瘦弱,也拿上锨就去水库工地劳动,艰苦锻炼…… 听到贾平凹他伯父的一番叙述,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逆境成材。贾平凹的家庭当时是不幸的,年轻的贾平凹当时看到了家庭受到的恓惶,生活的残酷,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他产生了长大后要摆脱家庭困境的动力。 走出贾平凹的故居,旁边有一座贾平凹文学馆。大门口书写着一幅对联:“布衣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进了贾平凹文学馆的大门,屋内有一个为贾平凹做约1米6左右的彩照,贾平凹手握一支高大的毛笔,神态平和逼真。屋内墙上挂有贾平凹书写的“千秋文库,倾地书田”“棣花之都,宋金边城,棣花驿站”等条幅,张贴着贾平凹多年来在国内外文学创作获奖的系列表,屋内书柜上摆满了贾平凹多年来出版的许多小说,散文,文学论文。他出版了1000万字的《贾平凹文集》,让读者赞叹不已。他是中国的高产作家,外号“文坛鬼才”。他是现在在职的陕西专业作家历年创作获奖最多的一位。他获奖很多,我不能一一列举,由于拙稿篇幅有限,仅举几例。例如,1978年,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評奖,他的《满月儿》就获得优秀奖;1985年,他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得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一等奖;1988年,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就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2008年,他的长篇小说《秦腔》就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几乎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获奖专业户。他的许多小说,例如长篇小说《高兴》《带灯》都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商洛花鼓戏,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多次奖励。被国务院评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受到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他是陕西作家的领军人物。 由此我想到,山沟出俊鸟,棣花出英才。他上了大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大学他发奋学习,苦练写作基本功。是商山丹水给他以灵气,棣花的菽麦滋养着他成长,他以商洛和丹凤为生活基地,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施展,才写出了那么多震撼中外文坛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