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2),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3),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4)、上元严东有侍读(5),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6),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7),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8),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9),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10),故古登封(11),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12),至天门(13),历尽环道,跻岱(14),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15)。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16),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17),后人多为之名耳(18)。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19),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是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 注释 (1)道里:道路、城市。此处犹言“地理”。 (2)病:不满,责备。地志:记载和研究地理的书籍文章。 (3)舛(chuǎn):彼此相违背,错谬。 (4)钱辛楣:钱大昕,字晓征,一字辛楣,江苏嘉定人,后与姚鼐一同主讲紫阳、钟山等书院。学识渊博,精于校勘考订。曾官内阁侍读学士。 (5)严东有:严长明,字东有,上元(今江苏江宁县)人。官侍读。 (6)聂君:聂剑光。姚鼐《游灵岩记》:“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 (7)比:近来。岱宗:泰山。泰山古称岱山。 (8)核:翔实正确。 (9)《水经注》:北魏人郦道元的著名地理著作。汶水:即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的原山,流经泰安,分右汶水、左汶水。 (10)奉高:古县名。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泰山至此,置县以奉祀泰山。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齐时废。 (11)登封:登泰山封禅。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12)环水:泰山有东、中、西三溪,中溪称环水,又名梳洗河。 (13)天门:泰山有东西南三个天门。 (14)跻(jī):登、升。 (15)马第伯:东汉初人。著有《封禅仪记》。覆案:再作考证。 (16)霁(jì)本指雨止,引申为晴。千佛山:一称历山,在山东济南市南郊。山中岩壁多北魏及隋朝时石刻佛像。 (17)历城:县名,为济南府治,今属济南市。 (18)为之名:给它们起名。泰山山脉的一些山峰如灵岩、琨瑞等山因为不属泰安境域,过去地志没有把它们归于泰山。而聂君的著作为之补阙,与作者的看法相同。 (19)臆度:凭主观揣度。臆,胸。 赏析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共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末,姚鼐辞官归里,路过泰安(今山东泰安市),游览了泰山,他著名的游记《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就是这时写的。同时也结识了泰安的聂君,为他的《泰山道里记》写序言。姚鼐主张义理、考证、文章的三统一,所以在一般的游记文学里很注意反映地理形势和历史沿革,他在为地理专著作序时更注重这一点。序中不仅表现出对该书的赞扬,也表现出作者一贯的治学态度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