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报刊在线 > 草原 >

《草原》2022年第8期|江子:七棵树

时间:2023-04-27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江子 点击:

等我们老了,每年春天都相约去看树吧。

——题记

1

名称:樟树

树龄:不详

地址:江西泰和县沿溪镇赣江码头不远处

它有非常迷人的身段和容貌:它笔直。从脚部开始一直往上伸展着身子。它对称。左右两边的样子几乎完全相当。它在离地两米的上空画着半圆。离地面最近的脚底就是它的圆心。

它的半圆不是某种机械画出来的,而是类似于手绘,特别有手工感,因为有的地方显得并不那么规整,也就是说,会有枝叶稍稍逾矩,但只一会儿,线条立马又回到了原来的圆形轨道上。

它特别像一把巨大的伞,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当地人就叫它大伞樟。

它应该有三层楼那么高。说明它已经长了很多年。两百年?三百年?谁知道呢。可是,它没有一点老态。它年轻着呢。它枝叶浓密,却一片枯叶也没有。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泛着光的。春天来了,它最外层的叶子,就会迫不及待地长出来,嫩黄嫩黄的,整棵树立马有了英雄少年气。

它的体质那么好,如果拉它去做体检,它的所有指标肯定都正常得很。

有理由怀疑它会是林木中的运动员。不然,何以大风吹来,别的林木都瑟瑟发抖,它反而兴奋得摇头晃脑,一副吹着口哨举着哑铃痛快淋漓的样子?它的腿并不粗,可是壮得很,巨大的树冠顶在上面却稳如泰山,真像是玩单手倒立的体操运动员!

当然,它也可能是树木中的自由艺术家。它那么漂亮,像一朵临时停在大地上的绿色的云,完全一副爱打扮的艺术家的派头。它有特立独行的自我。它所在的脚下,是一块还算辽阔的平地。没有任何树木跟它在一起。这使它有一种自弹自唱自得其乐的意味。它享受着这属于一棵树的舞台。它是这个舞台唯一的主角。

它其实是一个不知底细的野东西。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像很多树,总是长在村前屋后,做了牛和狗的朋友,一副被家养驯化的样子。它不稀罕。它根本不耐烦村庄的鸡鸣狗吠。它像是从原始森林里走失在此的。它的全身洋溢着一种自由不羁的气质。它肯定有一颗野魂灵!

它在江西吉安泰和县沿溪镇赣江码头不远处。当然,这是人类的说法。它对自己的位置也许有另外的表述,谁知道呢。

它长久地守在这儿,是等什么呢?不远的赣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时光和流水,倒映着夕阳和残月。这个野东西,心里有什么牵挂不成?

从这棵树看,大地是慈悲的。这棵树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自由良善,是不动声色却又惊心动魄的美。

多么难得呀。一块土地,能长出这样的一棵树,足以说明她是积了德载了福的。反过来说,一块土地,再怎样的苦难深重,有这么一棵树,苦难就可能得到消解,日子就会有童话的光感。

老实说,我对包括沿溪镇在内的泰和县一点都不熟。我是江西吉水人。我在南昌工作。我的成长与这里毫无交集。除了因工作认识了一些人,我对这里知之甚少。我去的次数也很有限。那样一块不知名的乡野,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注意。

可是十几年前一次出差,我偶然看到了这棵树,这个野东西,就一直忘不了它,这些年来,经常恳请当地朋友把这棵树拍给我看。每一年,我都想知道它全部的信息。

——就这么一棵树,就这么单纯的草木之美,让我对这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地方有了乡愁!

2

名称:榕树

树龄:生长于万历年间

地址:江西吉安市赣江西岸榕树码头处

它是一颗绿宝石,一颗镶嵌在赣江这枚戒指上的绿宝石。

那是怎样的一颗绿宝石呀!它有海洋的血统,并且是闽商在异乡奋斗的鉴证。它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的繁华与荒凉,看过太多的春去与冬来,具有祖母绿一样的质地。

绿宝石得来可真不易。因为自古都说榕不过吉。它活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榕不过吉这四个字,有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是,有不少人曾经把福建的榕树带到江西吉安栽种,但从来就没有成活过。

每一种树都有它的边界。那当然是关乎气候、土壤的边界,也是树本身的天命。吉安,也许就是榕树这种南方树种向北的边界。

明万历年间也就是四百多年前,这棵榕树随福建商贾从福建来到了吉安。

福建商贾的商业嗅觉是灵敏的:明朝时,赣江乃是整个中国南来北往的黄金水道。北方的货物要出口,必须从长江经鄱阳湖入赣江,然后从广州和福建转海运。赣江之滨的吉安,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吉安,自然是航运的必经之地,也是商贾风云际会的码头。

吉安不仅是南方商贾必战之地,也是文化滋长的温床。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历史名人,都是这块地方的子嗣。

福建的商贾来吉安之前肯定是在家拜了天后的,他希望福建的地方神灵天后能赐他一个发财生利的好运气。生意路上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当然需要神灵襄助。他可能觉得心里还不踏实,决定从福建小心带来一棵榕树幼苗。他相信树是有灵的,都说榕不过吉,如果这棵榕树能在吉安活下来,他或者他们,就会有一个好的兆头。

那棵怀着特殊使命的榕树树苗向北而行。自从离开了福建的土地,它就成了榕树中开路的张骞、取经的玄奘、航海的郑和。它要为福建的商贾探路,为福建和吉安的和平交流出使。它被种在了赣江边——榕树喜水,水对商人来说又是财富的象征,福建的商贾认为,赣江边肯定是它最理想的住所。

四百年来,这棵说闽南话的树,这名担当了特殊任务的敢死队队员,是怎样战胜了那些对于它的生长不利的因素,度过了那些对它来说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棵有着海洋血统、习惯听海风入眠的树,是怎样克服了水土不服等种种不适,最终让自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这块异乡的土地上?

经过四百多年的生长,它长成了一棵树的独联体,一棵树的联合国。它在上冠张如盖,遮阴面积据说有两千多平方米,在地面则根如犬牙,盘根错节。它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向上生长的树干和枝叶都特别遒劲,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力意志。

作为一名远道而来的客人,它明显有客者的端庄。它每天都是一副精于修饰的样子。相比许多树的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它可以用西装革履来形容。

——它的形状像一只巨大的、梳理得整齐的鸟翼。如果说树是个精通仿生学的物种,每一棵树都可能在模仿一个生物,那这棵树的形貌,就是出于对鸟翼的模仿。它的主干是向着赣江倾斜的。它的绿色翅翼一再地向赣江水面压低,仿佛随时要在水面飞起——要怎样的巨鸟,才能配得上如此的翅翼?

如此磅礴,如此优美,如此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立在赣江边的它,可不就是赣江这枚戒指上碧绿透亮的翡翠宝石么?

对这么一个外来之物,这么一个有故事的相貌俊俏的家伙,吉安人是稀罕的。它成了吉安人的传家宝,吉安人的祖母绿。吉安有多少人和事跟它沾亲带故?这座城市的晚报副刊名就叫“榕树下”,青年男女约会最喜欢选择的地址是榕树下。旁边的房地产开发,也拿这棵大榕树大做文章。而老人们说,人们曾在这里建了码头,名字就叫榕树码头。有多少福建、上海、南京来的布匹、百货在这里卸货上岸,又有多少发往南昌、赣州、广州的粮食、茶油、竹木、蚕丝在这里上船?

而至今,白云苍狗,赣江作为黄金水道早已不再。榕树码头也早已废弃。但只要这棵树在,这里就永远是吉安这座城市灵魂之地——它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典藏之物,是这座城市富有包容和生机的证词,也是这座城市乡愁最为浓重的那部分。

我是这座城市走出去的游子。我曾经在这座城市读书,后来又在这座城市工作。我也算是佩戴过这颗镶着祖母绿宝石钻戒的人。我也曾在榕树下呼朋唤友,快意江湖;也曾在这棵树下焦急地张望,等待着心仪的人,手心里全是汗水;也曾满怀悲伤与孤独,让这棵树陪着我,看着近处的流水。有多少往事,与它有关,有多少苦楚,唯有它知!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我到吉安,一定会抽空去看一看它,在它的下面坐一坐。时光如流,我不过是它这个码头的过客。时隔多年,它能否认出我来?

我特别想知道:当年渴望这棵树带来好兆头的福建商贾们,是否在这里收获了财运?

3

名称:樟树

树龄:1600年以上

地址: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路湾村

1600多年前是晋朝。

它是晋朝的骨血。

想起晋朝,我们很容易想起王羲之的鹅,陶渊明的菊,刘伶的酒,嵇康的《广陵散》,还有司马家族的疯癫与迷乱……

时至今日,晋朝不在了,它们也都不在了。时光无情,总是删繁就简,总是旧去新来。

可总有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天上的日月星辰,比如地上的山川河流,比如纸上的墨迹诗韵,比如这棵在浙江丽水莲都区路湾村的老樟树。

1600多岁的老樟树当然气度不凡。有关部门对它进行了测量:它高21米,胸径4.58米,冠幅南北向28米,东西向30米。因为年长,它被评为“浙江第一古樟”。

可是它的确太老了。它的枝丫高低粗细无章法,并且蜷缩扭曲,相比年轻的樟树,多了许多无名的肿块,好像它的身体里蓄满了不可言说的苦楚和酸痛,或者是患了关节类疾病。

它的心是空的。你会担心它空洞的、皮层单薄的主干完全支撑不住它庞大而松垮的身躯。人们为了固定它,往它空心的地方填充了水泥,这才使它看起来壮实些。

但它依然执着地向上生长。它的叶子在风经过时有类似金箔的脆响。它活了1600多年,见过了太多的杀戮、疾苦,沧海桑田,侥幸躲过了砍伐、雷劈、洪水、虫害等等灾祸,自然有理由继续活下去。它似乎想告诉人们,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神奇的是,它还给自己做了一副拐杖!

它左右两根树枝垂下来,到了地面后,树枝竟深深地扎进了泥土之中,长出了树根,树枝因为吸收到大地深处的养料,越长越粗,最后长成了坚实的树干,根本性地改变了整棵树的力学结构,牢牢地托起要空心的、庞大而看似虚弱的躯体。

——这本是榕树的伎俩。只有榕树的树枝才有落地生根的本领。可这棵倔强的老樟树不管不顾,迸发出了难以言传的再生力量,突破了种族和基因的极限,完成了对自身命运的一次逆袭,化解了自身因老迈带来的衰竭危机。

人们不免对它产生了极大的敬意,认为一定有神灵住进了它的身体。或者说,一棵活了1600多年的树,一定有着难以想象的神力。人们相信,如此的灵物,一定能暗中护佑人们逢凶化吉。

于是不断有人投身在它的门下,以供奉之物向它祭拜。他们集体称呼它为“父亲”。在当地,它成了户口本和族谱里找不到名字的祖先,成了这块土地上无数人的血脉至亲。

它的树枝上挂满了红色布条或纸条。上面写满了人们的祈愿。我去看它的时候,无数的红色布条和纸条,让它看起来像挂满了勋章的老英雄。有一张四方的红纸潦草地写着:

“敬拜: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丽水市老竹镇更岭脚村奉道敬拜,亲儿蔡炜桦本命生于癸亥年十二月十一日辰时,建生行庚三十岁上叩中天北斗,下臣巨门星君宫下注照。卜取本月二十八日恭拜路湾樟树为亲父,专保亲儿蔡炜桦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早立家业,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万事胜意,马到成功,长命富贵。大吉。”

红纸内容是邻镇老竹镇更岭脚村一个叫建生的三十岁男子生下儿子蔡炜桦,在某月28日那天领着刚出生的蔡炜桦拜老樟树为父亲,祈祷老樟树保佑儿子健康成长,人生顺利。——是不是,那个叫建生的父亲,以及建生的父亲,都有可能是它的儿子?

——它真是这样一名老父亲,已经老得不像话了,可依然不服老,性格倔强而执拗,从来没有放弃过,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能够打败它。说不定,它也有着老父亲那样的坏脾气。

4

名称:柏树

树龄:1100年

地址:浙江金华市侍王府内

它是精神错乱的疯子,也是渴望破壁的囚徒。

传说它是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所植。

钱镠是有德行的王者。他创立吴越国后,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其国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又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吴越备史》如此评价钱镠:“善用长槊大弩,又能书写,甚得体要。有知人之鉴,及通图纬之学……纯孝之道禀于天性……”

钱镠功不仅在创立吴越国,还在铸造钱氏世家。他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其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盛况,到了近代,文坛硕儒、科技巨擘更是井喷云集,钱穆、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钱理群是其中卓越代表,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这棵钱镠手植的柏树,也应该是这一家族的成员吧,按理,它应该有着这个家族的气质与风度。也许几百年前,这棵柏树葱茏苍翠,风度翩翩,兼有吴越国的富足气象和钱家子孙的不凡气度。

然而后来变了。钱镠所住的位于浙江金华城东鼓楼里酒坊巷的院子,这棵柏树栖身的建筑,唐宋时期为婺州州衙所在地,元代时为婺州路宣慰司署,元朝的掘墓人朱元璋曾在此驻防。明时是金华府巡按御史行台,到了清代又成了试士院。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五月,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攻克金华,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召集工匠加以修葺,并在原千户所旧址构屋数重,最后建成包含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总计占地面积达63000多平方米,可容十万士兵操练的巨型建筑(现存3500平方米),也是侍王李世贤自己的府邸,称为侍王府。

千年来,这棵树见识了朝代更替,见识了文明与野蛮,一会儿是经史子集,一会儿是金戈铁马,一会儿是孔曰孟说,一会儿是杀气腾腾。今日是衙役们齐呼威武,明日是秀才们在此奋笔疾书,后天又成了十万将士在此举刀操练。这互相抵牾的史实,不断地改写着这棵树的容颜,就成了今天的模样。

——它的样子让我震撼。我看到这棵树的躯干笔直,无一根别枝,并且色如象牙,看得出它很有性格,不失愤怒,有贵族血统,与它为吴越王钱镠所植的出身相称。可是它斜得厉害,与地面成60°角,一副不堪承受随时要躺下的样子。为了防止树倒下来,人们在民国时建了一个水泥柱子以支撑它。可即使这样,这棵柏树依然高出屋顶,似乎随时想连根拔起越过侍王府飞升而去。在它的顶部,树枝张牙舞爪歪七扭八,仿佛它们化作刀戟日日互搏,或者痉挛病患者痛苦扭动的手足,让人觉得万分不安。它的叶子并不茂密,却仿佛火焰,充满了愤怒兼亢奋的情绪,好像人醉酒后不衫不履、颠倒欲仆的癫狂状。

看了这棵树的样子,很多人都说它八成是疯了。

如果这院子没有被侍王李世贤看中和改造,没有容十万兵马在此操练,没有太多的兵戎之气侵蚀、刀光剑影的映射,不与太平天国这段乖戾的历史发生关系,那这棵树会不会比现在端庄一些,枝叶更加舒展一些,身子骨更加挺拔一些?

当然也许它不过是想出去走走。钱镠创造了它,却也是关押了它。多年以来,它日日所见,不过是庭院和一小块天空。它是被判无期的囚徒。它非常想体会自由的滋味。它想造反,可是它又无力挣脱这地面与庭院的囚禁。没有人能放它出行,也没有人能将它做成刀柄、棍棒或其他什么去浪迹天涯闯荡江湖。它唯有拼命向高处生长。但它的身体最终支撑不了它的愿望。它侧卧了下来,可是它依然是不甘的。它的叶子依然向着天空生长。它的整个身体,就像一支侧身的、随时要射向天空的箭镞——

5

名称:柰树

树龄:600年

地址:江西吉水县阜田镇陈家村

你见过会走动的树吗?

它姓陈,位于江西吉水县阜田镇,距离我所在的乡镇只有二十里。可是我直到中年才见到它。

难道树有姓氏吗?我想有的。它所在的村庄陈家村全部姓陈,它自然也姓陈了。

——这村庄住的是明朝著名外交家陈诚的子嗣。陈诚曾受明成祖朱棣之命五次出使西域,重开古老的丝绸之路,行程数十万公里,与郑和一海一陆,共开“万国来朝”的盛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依然保留了不少陈诚使团当年出使的遗迹。他积十余年往返西域而形成的诸多外交经验(他晚年写下了《历官事迹》),被后来的李东阳、 杨廷和、 王崇古等多位明代名臣推崇备至,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滋养。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如此评价他的外交成就:“这个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用诚恳的态度和不放弃的精神,化解两大世界最强帝国之间的矛盾,为帕米尔高原周边各民族带来安宁与和平,是15世纪最杰出的和平使者。”

1424年,朱棣病逝,即位的仁宗皇帝昭告天下,停止四夷差使,已经走到了甘肃的陈诚听命返回北京,不久就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江西吉水县阜田镇上陈家村,直到94岁时去世。而那棵树,是陈诚从西域带回的不多的财富之一——西域遍地珠玉,他不取分毫,却把这棵树的幼苗和几株竹子、松树的幼苗带回,栽种在陈家村里。

他何以要带柰树而不是其他什么品种的树苗?有人说柰通“耐”。孤悬于外国,数十万公里的旅程,全靠骆驼、马匹和徒步,没有耐心是做不到的。耐是陈诚五使西域的精神法宝,也是陈诚最愿意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

持这个观点的是明朝四朝元老、与陈诚同是吉安人的杨士奇。他为陈诚写的《柰园记》曰:柰之为耐也。

可也有人认为柰树的寓意远非如此。柰乃是儒家的理想之物,也与蒙古帝国国师耶律楚材对蒙古人的教化有关。

相传耶律楚材应邀给成吉思汗诸子讲授儒家经典,详细讲述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绘,认为百鸟之王凤凰集于柰树之上,就是和谐大同社会的美好象征。

1225年,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得到了广袤富饶的一大片封地并创建了一个封国(察合台汗国)。他遵照耶律楚材的教诲,在位于伊犁河北岸的封国首府遍种柰树,并将该城命名为柰城(蒙古语叫阿力马里城),以此表达对儒家理想社会的向往。

明朝时,陈诚前后五次出使中亚各国,多次途经和造访此城。了解到200多年前耶律楚材关于柰树的讲义,就对城中柰树格外珍视,故而决定将伊犁的柰树苗背到北京,继而移栽到他的家乡吉水县阜田镇上陈家的陈氏祠堂院子里。

这一棵柰树苗,已远不是“耐”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它是西域与明朝友好的见证,是陈诚五次出使西域的象征;它也是陈诚作为儒者心中的图腾之物。以毕生所学,服务朝廷辅佐明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创造如同瑞鸟栖于柰树的理想社会,是儒者心中的至高追求,也是陈诚行程数十万里五使西域的精神支柱。

可柰树这一北方的树种,要在南方生长谈何容易!据说陈诚从西域返回时,一路不断给柰树树苗按比例置换土壤,小心翼翼地侍候它如同完成一件十分重要的外交任务。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他的精心侍弄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棵承载了巨大信息量的树在南方活了下来,活成了这整个南方国土的唯一。

——我去看这棵树的时候已是寒冬,可它依然满头绿叶,看得出的确有几分耐心。它在离地面几十厘米的地方就分成两枝,然后各自向上生长,整棵树形规规矩矩的,远看是南方乡野寻常可见的草木的样子。只是它的叶子有着南方的树叶少有的阔大和硬厚。当地的村民说,它春天时会长出白花,夏天的时候会结芒果一样形状的果子,果子的味道是苦涩的。

我从村民口中得知这棵树有着特别的个性:五百多年来,村里人想着广播陈诚五使西域伟业,尝试着让它在当地繁殖开来,可经多次剪枝嫁接、栽种都不能成活——她要以唯一的方式存在,而拒绝复制与粘贴。

它看起来并没有五百多岁,只有一两百年的树龄。村民还告诉我一个天大的秘密:它原本并不是长在这里,而是在离这里几百米的地方。一两百年前,原址上的柰树莫名枯死,却又在现址爆出了新芽,然后慢慢地,长成了如今的模样。——也就是说,它以死去活来的方式,让自己走了几百米!

真是草木有灵啊!这样一棵有着不凡身世的树,有着强大的不死的生命力,同时又有着某种魔性,携带着某种特别的信息,保持着五百多年前的主人远行的惯性。我几乎要相信,只要有一声特殊的号令,它就很有可能拔腿而去,向着西方出发,把脚印踩在那条古老的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上。

6

名称:银杏

树龄:近1000年

地址:江西鄱阳县城

它在鄱阳湖畔的鄱阳县城芝山。相传是范仲淹所植。——它是北宋的子民。

公元1036年,因批评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范仲淹被贬饶州(鄱阳)。一到饶州,他就访贫问苦,思索着为民造福。他发现东湖之东北有妙果寺塔为文笔,浮舟寺(督军台)为印,东湖(督军湖)为砚池,文脉强盛,文气蒸腾,遂提出在此地建立州学的构想。他放出话来说,如果构想成真,二十年后饶州定出状元。范公离任八年后(1045),知府张潭完成了范大人的构想。二十年后也就是宋治平二年(1065),鄱阳学子彭汝砺,果然状元及第。整个饶州六县因此办学求学之风大盛,饶州文风一时浩荡。时饶州城洪水成灾,他组织民众修复坍毁城墙,又将内涝之水引出城外。又在城内多挖水井,改变饶州百姓有损健康的吃河水习惯。他还组织力量修葺州内先贤祠坊,在城内德化桥,竖起了我国古代三大贤母之一的陶侃之母湛氏故址巨碑,供往来行人车马驻足瞻仰;整治州城东湖之西南岸一带盗赌的风气,严明狱规,向朝廷奏免茶税贡课……

范仲淹政务之余最爱去芝山游玩。他还专为那里的芝山寺、碧云轩留下诗句:“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祇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升上人碧云轩》)“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芝山寺》)并且在碧云轩左前方植下了这棵银杏树。

范仲淹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等一的人才。他26岁登进士第,一生任过县令、知州、右司谏、参知政事等职,做出了经天纬地的业绩。他任谏官,从不忌避让,直指皇上、宰相过失。任地方官,每到一任,都会留下政绩和民声。在泰州西溪任盐仓监时,重修了横跨通、泰、楚三州的捍海堰,当地百姓称之为“范公堤”。苏州知州任上,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主政浙西,正逢大饥,采用大兴土木招募数万百姓服役,由官府负责饮食之法,浙西因此饥年无大规模流变。他还善于治军,康定元年(1040),西夏李元昊犯宋。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不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巩固了西北边防,还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一大批名将,最终让李元昊被迫向北宋俯首称臣。

范仲淹最震动朝野的是发起“庆历新政”。毫无疑问,倘若改革成功,北宋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富民强的理想朝代。可惜的是,改革最终因贵族官僚的阻挠而宣告失败。

范仲淹还是个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人。他表里洞达,胸怀坦荡。作为臣子,他坚毅果敢,却又谦和从容。他同时有着长者的威严与诗人的浪漫天真。他的诗词,写山水,写自然,写羁旅,写相思,写美食,都极其深情美好。他的散文,仅一篇《岳阳楼记》就足以不朽。欧阳修说他“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朱熹对人苛求,评论范仲淹却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而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是一个群星闪耀、河山巍峨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闪耀的时代。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尹洙、蔡襄、梅尧臣、包拯(尾随其后的是苏轼、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他们峨冠博带,气宇轩昂,目光坚定,人格伟岸。他们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琴师、酒徒,也是改革派和实干家。他们闲时会在一起愉快地饮酒、作诗,在朝时则会十分严肃地争论政事,争论江山社稷礼义廉耻。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们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闪耀星空,比起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的盛唐来一点也不逊色。他们的君主仁宗,也有着与他们相得益彰的励精图治和宽厚和善。他们一起拱卫的时代,国泰民安,诗文鼎盛,被后人称许为“仁宗盛治”。

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一个充满了原创性的不可复制的年代。

而那棵树就有着那个时代的恢宏气象:它的树干需要数人才能合抱。笔直的树干,在向上五六米处分叉开来,长成一个算得上磅礴的树冠。整棵树显得雍容华贵,气度非凡。每到秋天,它满树黄叶灿然,而树下也是一地的金子。如此的它,是诗,也是史,是入世,也是出世。它多像当年那位“慨然有志于天下”的诗人,或者当年那个伟大群体中的任何一个,在吟哦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鹧鸪天·苏幕遮》)“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7

名称:不详

树龄:不详

地址:江西吉水县枫江镇积富村

相比前面六棵树,这棵树就多少有些不一样了。前面的树,都是在地面,而它是在地下生长。前面的树,是何树种,大致多少年岁,基本一目了然,而它何种类科属,有多少岁龄,却没有人知晓。当然,如果有人取它的样本去专门的研究机构鉴定,是能知道它的底细的。可是,人们普遍认为没必要这么干。而这里所谓的“人们”,只包含了两个人:我的舅舅和舅妈。

舅舅和舅妈在城里生活。舅舅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回到村里做了民办教师。后来教师又不当了,学了木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跟着打工潮去了广东家具厂打工。舅妈也是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离舅舅所在的积富村两里远的罗坑村务农。经人撮合,他们成了夫妻。

毕竟是读了高中,在村里算是知识分子了,他们比别人知道怎么把日子过好。他们打工,种地,积蓄了钱财,就在村里的一块空余地上盖了一栋新房。后来看到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也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审时度势,决定离开乡村,到城里打拼。

他们租了房子,舅舅找了一个给建筑浇注水泥的活。那正是房地产开发最盛时,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舅妈进入了保险行当,每天穿着带领结的职装满大街地找人推销保险业务,据说也是颇有收获。

他们在县城买了房。两个孩子也得到了培养,其中一个还读了研,考到江苏某机关成了一名公职人员。另一个也去了外地经营着一家加工企业,当上了小老板。

他们早已是县城的居民了。他们的起居作息、生活方式也跟县城的人一样了。那个叫积富的小村庄,他们回去得越来越少了,只有到了春节,他们会回去给长辈亲友拜年,然后是清明,他们要回村子给死去的先人扫墓,还有是村里与他们有关的红白事情,他们要回去尽一份礼数,喝上一顿酒,与村里人拉一拉家常,其他的时候,他们就像忘记了这个村子似的,虽然,县城离这个村子并不远,骑电动车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当然,他们的房子,也因此空置在了那里,与他们互不打搅,两不相欠。

可是前不久他们接到电话,说他们的房子出现了故障,有一面墙已经开裂,开始只是一个小缝,现在越开越大。据打电话的人猜测,应该是墙基部位长了不明之物,并且物体越长越大。如此持续下去,这栋房子将会有成为危房的可能。

他们匆匆赶回了家,从房子里取出早已生锈的锄头、铁锹沿着墙体开裂的地方往下挖,然后他们看到了它,或者说,仅仅是看到它的一部分——

是一截树根。它的样子呈不规则形,其大小粗细毫无逻辑,并且全身长满了疙瘩,有的部位还杂七扭八,完全是丑得不成样子。

这截树根只有一头,另一头不知道通到哪里,因为它太深,仅凭铁锹和锄头,根本不可能将它完全盘出,这样一来,它就好像有无穷无尽的感觉。

它应该是个活物。舅舅舅妈挖到它的时候,它的身体有新鲜的汁液流出来。而且他们的房子已经盖了三十多年,盖的时候地基是他们都一一看过的,压根就没有它的存在。这三十多年来,它一直在地里攒着劲生长,直到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墙下。

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它想要干什么?

舅舅舅妈不免在他们的记忆中翻箱倒柜,企图寻找关于这截树根的蛛丝马迹。他们知道他们盖房子的时候,这里其实是一个荒岭。不远处有一个坟岗。坟岗过去是稻田。他们的村庄全部杨姓,明朝时候由离这里大约二十里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故乡湴塘村迁徙而来,至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五六百年来,这个村子有着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历史。就说近现代,就有不少人参加了革命最终下落不明或者死于战火之中。1945年这里遭遇过日本兵侵犯,有不少家庭蒙受了不少财产损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个村子也有不少人出门打工,也有少量的人成了命运的幸运儿,也有打工的人客死他乡。

——它是谁?它多少岁了?它是不是村子一件来不及说出的顶顶重要的往事?一句关乎村庄命运的告诫?一件未了的冤案?或者是一棵早已不在的老树沉湎于黑暗的不死的魂灵?

它跟舅舅舅妈又有何干?它如此发力,是要给舅舅舅妈怎样的提醒?难不成,是向他们常离家不归接近忘本表达不满,以这种方式提醒他们常常回乡?或者,它与舅舅舅妈有着前世的仇恨,它此次完全为报仇而来?又或它其实与舅舅舅妈无碍,只是正好路过这里,它有更加遥远的目标。

那它接下来要去哪里?舅舅和舅妈砍断了它的部分根节,接下来它将继续生长。它是会牢记教训绕弯而过,还是再次发起对他们房子的攻击?

江子,本名曾清生,1971年生于江西吉水。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作品刊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天涯》等刊。出版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散文集《回乡记》《去林芝看桃花》《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