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是一汪绿色的波涛,荡漾在几十代湘潭人的心中。 相传600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这里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株参天古树、每一条鹅卵小径,都蕴含着湘潭人的回忆。 雨湖位于湘潭河西老城区,靠近湘江,分为上、中、下三湖。沿雨湖路从紧挨湘潭一大桥的上湖西入口进入雨湖,映入眼帘的是被绿荫和楼阁分隔的水面。雨湖的水常年都是满的,水面与湖边的石堤一样高。将手伸入水中,搅乱一湖清波,一股沁凉的感觉传遍全身。谁说秋水是瘦的,雨湖的水总是这般丰盈温柔,如滑润的肌肤。 炎热的夏天,行走在湖边或湖心小岛,一棵棵百年老樟树、乌桕、法国梧桐,形成一道疏密有致的绿色走廊,为游人遮阳挡雨。粗大遒劲的柳树一排排伫立在湖边展示着风姿,树冠伸向空中,又弯下腰来,将柔韧的枝条和绿叶伸入湖面,在微风中与湖水做着蜻蜓点水的游戏。垂柳拂面,拂在脸上痒酥酥的。 雨湖路,古称“烟柳堤”,因柳树多而成名。晚清湘潭诗人何承珍曾作诗“烟柳萦堤碧欲流,流翠云缭绕红楼”,湘潭诗人谭半农也写下“千点桃花万杨柳,雨湖堤上踏青行”的诗句。数百年前诗人们所吟诵的正是烟柳萦堤的美景。 亭台楼阁是雨湖的魂,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雨湖的亭台楼阁很多,集中在上湖和中湖,楼阁之间有弯曲的游廊和小桥相连,将上湖隔成五六处各有情趣又互相连通的湖面。中湖较为开阔,一座铁索桥将湖面一分为二。凤竹庵、陶公祠、斗姥阁、万寿宫、发源殿、岸花亭、双壁坊、夕照亭,被称为“雨湖八景”,散布在湖的南岸。绕湖堤的照壁墙上,镶嵌着一幅长约13米的泥塑浮雕《湘潭古城全景图》,还原了1915年湘潭九总码头至窑湾的古城原貌。 雨湖周边集聚着众多文体场所,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南面图书馆已有近70年历史,绕雨湖周边搬迁过几次,至今仍在接纳一代代读者。曾经红火的体育馆20年前搬迁到河东新区。天人合一画廊曾常年展出天南地北艺术家的书画作品,现已无迹可寻。 雨湖西北原是邮政局大楼,一楼为集邮门市部,那时20多岁的我们每个周末都着迷似的赶到这里,蹲在门市部周边的水磨石地上或水泥石阶上,与集友们交换、购买各式各样的邮票。北面的红月亮电影院,承载着我们快乐的青春时光,当年夜色中那些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知流去了哪里…… 遐思间抬头,碧绿的树木、曲折的回廊环绕,不知不觉已走到八仙桥。乌桕与樟树比肩而立,樟树一片青葱,乌桕却经不住秋风的撩拨,通红的树叶染红了头顶的云朵和树下盈盈的湖水。密密麻麻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垂下头来,不少果实裂开了嘴,露出白白的种子,等候着飞鸟的青睐,然后借助鸟儿将这些种子撒播到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继续新一轮的春华秋实。 八仙桥,其实已不是桥,而是一条横亘在雨湖中宽阔的水泥马路,将中湖与下湖分开,只在靠近雨湖路的旁边与一条平行的狭小隧洞相通。 下湖的尽头是杨度广场,矗立着一尊杨度的雕塑,书写着他的名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假山上的浮雕讲述着他的故事。 绕湖往回走,惊起一只水鸟,倏地从岸边翠绿的水烛丛中飞起,落在前方的水面上,又从更远的水面钻出来盯着你瞧。鹌鹑是江南常见的野鸟,在树丛间悠闲地飞来飞去。 高高耸立的老樟树旁,盛开着大朵大朵的木芙蓉花。湖边的长条木椅上,一群老人正悠闲地喝茶,怡然自得地听着音乐、拉着二胡。忽然一曲洪亮的《再见了大别山》的歌声铿锵响起,一位老人手握话筒,腰杆笔直,用浓郁的湘潭口音深情地演唱着,很多人驻足聆听。 漫步在雨湖边,一些情愫萦绕在我的心头。30多年前,踏动游船里,我曾与恋人低声呢喃;大学毕业在湖畔与同学们挥手告别时,互道珍重言犹在耳;铁索桥上我曾拍下妻子美丽的青春,湖边小径上留下儿子少年时晨跑的身影……雨湖边的滚滚红尘,卷走的不仅是回忆,还有我在理想与现实的波涛中苦苦泅渡而不愿沉迷的大半生时光,起起伏伏。幸好有这雨湖,见证了过往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