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协的过去与将来 文协成立了七年多,工作不够紧张,而团结得很好。工作之所以欠紧张,因为:一、经费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会员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于是今日之所热烈倡议者,明天因人去而事废;三、驻会办事人员太少,乃致提议者多,而执行者寡;四、大家生活都苦,对会务出钱出力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五、书生本乏干事之才,坐在一处都觉得大有可为,及至独当一面去执行某事,就往往知难而退。 团结得可是很好,因为:一、有“抗敌”的帽子在上边,大家都肯以诚相见;二、会中一切都能公开,无人想把持什么,或遇事先咬咬耳朵;公则正,正则得其平;三、会中无钱,会员也穷,于是穷与穷有同感;四、没有肥头大耳朵的阔人作理事长,所以大家都心平气和,无拥护谁与打倒谁的纠纷;五、大家只来以文会友,而并不想由会中产出一两位参政员,或什么代表,于是会务与政治无关。会中清净,会外人也就放心; 六、会所虽小且陋,可是来者不拒,大家挤一挤总可以小住为佳,得到些温暖;七、各地分会工作都很努力,这使总会也就更加团结得紧,工作得起劲。 上述数事,满可以功过相抵,但是我还愿指出它的最大缺陷,作为对明日的事(情)上的警策:一、组织方面甚欠周密,总会与分会及散居各地的会员都联络得不够好; 二、没能作出什么研究工作来;三、没能充分尽到奖掖文艺青年的任务;四、作事的态度偏于只求无过,不求有功。 此四事的重要原因自然是人少钱少,想得到而作不来,可是外间的阻力也该分去一部分责任。阻力所及,虽开一小小座谈会亦是引起猜疑,而只求无过,不求有功之态度遂渐渐形成。文协未夭折者以此,其半死不活者亦以此,感慨系之矣! 可是尽管它半死不活,它却始终没有死。 现在,抗战已经胜利结束,文协也删去“抗敌”,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根据过去八年的经验,我愿意提出个人对它的将来的希望:一、摘去了“抗敌”的帽子的文协,必须逐渐的成为作家的职业性的公会;于是二、会员的资格必须严格的规定,并且不许通融;入会后必须尽会员应尽的义务;三、分会不得随便成立,而且一经成立,就必须与总会有密切的联结;因此 四、必须有专人担任组织的责任与事务,万不可马马虎虎; 五、它必须由一开始,便有些底款,用几位支薪的办事员,有够用的一处会所——总会应设在上海;六、必须有几位品学兼优的理事住在会中,经常的办公;七、对作家的权益,必须争取保障,但对政治问题须极慎重发言; 八、应与国际的文艺团体取得联系。 载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抗战文艺》第七十三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会务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