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散文 > 名家散文 >

父亲的荣与辱

时间:2023-02-05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梁晓声 点击: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

  我上小学前见到他的时候是不多的——他大部分日子不是家里的一口人,而是东北三省各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工人。东三省是新中国之重工业基地,建筑工人是“先遣军”。

  那时的我便渐渐习惯了有父亲却不常见到父亲的童年。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父亲所在的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三线建设去了,父亲报名随往。去与不去是自愿的,父亲愿去。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觉得能在国家需要时积极响应号召,是无上之光荣。

  父亲远赴外省之前,母亲与他几次发生口角——因为水泥。

  当年的哈尔滨,除了道里、道外、南岗三处市中心区,大多数居民社区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城市特征可言,多是一片片的泥草房,即黄泥脱坯所建,稻草为顶的一类房子。长江以北的中国农村,家家户户住的基本是那类房屋。而住在哈尔滨市那类房屋内的,大抵是1949年以前“闯关东”的农民——我的父亲也是。他们没钱在市中心买砖房,城市也没能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他们只能自己动手解决,并且,也是买不起水泥和砖瓦的。所以,只得在经允许的地段自盖那类泥草房,形成了一片片当年的城中村。

  那类房屋,每年都须用黄泥抹一层外墙。因为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起先的一层黄泥处处剥落,土坯墙体暴露出裂缝,如不再补一层泥,冬季必然挨冻。俗话说,“针尖大的缝隙斗大的风”啊。

  为使黄泥不易剥落,人们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和泥之法。普遍的经验,是将草绳头,破袋子、草帘子拆开,剪为等长的干草截搅入泥里——那个年代,除了市中心,农村进城的马车几乎随时随地可见,城里人只要留意,草绳破草袋子草帘子也几乎处处可以捡到。甚至,这一户城里人家可以向那一户城里人家借到铡刀。足见,某些所谓城里人家“城市化”的历史有多么短。他们转变身份之前,即将某些农具带入城里了,预见必会有用,也将完整的农村生活习惯带入了城里,如养鸡鸭,养猪。少数人家,虽已入城市户籍,却无工作,靠围一块地方养奶牛卖牛奶为生。像在农村时那样,以土坯盖房屋,以泥草维修房屋,对于他们是轻车熟路之事。对于我的父亲也是。

  然而成为城里人后,毕竟会学到新的经验以使干后的墙泥结实——将炉灰拌入泥中,便是很城市化的法子。但一户人家烧一冬季的煤,其实煤灰多不到哪儿去,即使挺多也没处堆放,用时还需筛细,挺麻烦。所以,此法往往只在和泥抹内墙、炕面、窗台或锅台时才用。在当年,筛细的炉灰对于寻常百姓人家便如同水泥了。

  记得有一年,一座炼铁厂搬迁了,引得许多人家的老人女人和孩子纷纷出动,带着破盆、破筐,推着小车争先恐后地前往。

  去干什么呢?

  原来铁厂的某处地方,遗留下了厚厚一层铁锈——聪明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将铁锈和到泥里,干后的泥面一定不容易裂,大约也比较能经得住水湿。事实果然如此,并且泥面呈褐色,也算美观。

  我家住的虽然是当年的俄国难民遗留的小房屋,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了,地基下沉,门窗歪斜,早已失去了原貌,比刚住几年的草坯房差多了。父亲早已开始用黄泥维修了。

  某年父亲和泥抹房子时,母亲又一边帮他一边唠叨不休:“说过几次了,让你从工地上带回来点水泥,怎么就那么难?”

  父亲那时每每板起脸训母亲:“再说多少次也白说!从工地上带回来点儿?说得好听,那不等于偷吗?水泥是建筑行业的宝贵物资,而我是谁?……”

  母亲也每每顶他:“说来听听,你是谁?你不就是十七岁闯关东过来的山东农民的儿子梁秉奎吗?”

  父亲则又不高兴又蛮自豪地说:“不错,那是从前的我,现在的我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中国领导阶级的一员!休想要我往家里带公家的东西,你那是怂恿我犯错误,有你这么当老婆的吗?”

  “抹抹窗台、锅台、炕沿,那才能用多少水泥?怎么话一到你嘴里,听起来就是歪理了呢?”——母亲光火了。

  “我把咱家的窗台、锅台、炕沿用水泥抹得光溜溜的了,别人一眼不就看出来了吗?你当别人都是傻子?如果谁一封信揭发到我们单位去,班长我还当得成吗?”——父亲也光火了。

  “那就不当!不当又怎么了?我问你,那么个小破班长,不当又怎么了?”

  母亲则将铁锨往泥堆上一插,赌气不帮他了。

  为了修房屋时能否有点儿水泥,父母之间不止发生过一次口角。

  当年我的立场是站在母亲一边的。我讨厌窗台、锅台、炕沿经常掉泥片儿的情形。依我想来,就是一次带回家一饭盒水泥,几次带回家的水泥,也够将我们的小家很主要的地方抹得美观一点儿了。当年我也挺轻蔑父亲将自己是一名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班长太当回事儿的心理。在这点上,我的一辈子与父亲的一辈子完全不同。父亲当他的班长一直当到“文革”开始那一年,以后不再是班长了,似乎是他心口永远的“痛”。而我这一辈子,从没在乎过当什么。不管当过什么,随时都可以平静对被“免去”的结果——只要还允许我写作。而今,连是否“允许”我继续写作都不在乎了。快七十岁的人了,爬格子爬了大半辈子了,一旦不“允许”了,不写就是了。

  父亲去往大西南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又与他闹得很不愉快,还是因为水泥。

  母亲一边替他收拾东西一边嘟哝:“说走就走,一走还去往那么老远的省份,把这么个破家丢给我和孩子,叫我们往后怎么办?你看这炕沿、窗台,还有外屋那……”

  父亲打断道:“还有外屋那锅台是不是?你就别叨叨了,饶了我行不行?我还是那句话,占公家便宜的事我肯定不干,因为我是领导阶级一员,领导阶级得有领导阶级的样子!”

  父母之间的不快,使父亲与我们临别前那一个晚上的家庭气氛沉闷又别扭。

  我上初一那一年夏季,父亲自四川归来。他这一次探家历时六日,先要从大山里搭上顺路卡车到乐山,再从乐山乘长途公交至成都,而后乘列车至北京,从北京至哈尔滨。当年直达车每日一次,没赶上的话,只得等到第二天。如果还没买到票,还得再等一日。直达的票极难买到,父亲便索性一段段向北方转乘。因为根本无法确定到哈时间,父亲就没拍电报要家人去接他。

  他是很突然地进入家门的,在晚饭后那会儿。当时家中有位邻居大婶与母亲唠嗑,不唯那大婶,母亲和我们几个儿女也讶然不已。他带回了太多东西,肩挎一截粗竹筒,一手拎一只大旅行袋,还背着一只不小的竹编背篓,很沉。我和哥哥帮他放下背篓,见他的蓝工作服背一片白,像是被面粉搞的。

  母亲用扫炕笤帚替他扫时,邻居大婶惊诧地说:“唉呀妈呀,你家梁大哥太顾家了,还从四川那么远的地方往家里带东西啊!四川不是出水稻不出麦子的省份吗?”

  父亲无言地笑笑,没解释什么。

  等邻居大婶走了,父亲才说,背篓里那两个布袋子装的不是面,而是白灰和水泥。

  母亲心疼地说:“你中魔了?那是非往家带不可的东西吗?”

  父亲说:“是啊,我要了你的心愿,用水泥把咱家窗台、锅台、炕沿抹得光光溜溜的,再把咱家屋刷得白白的,也让你见识见识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干活的质量标准!”

  母亲愣愣地看了父亲片刻,一转身,双手捂面无声而泣。

  我们的家在父亲连续几天的劳累之下旧貌换新颜了。粗竹筒里装的是十来份奖状,都是晚报展开那么大幅的。花钱仔细得要命的父亲,居然舍得花钱买了十来个相框。当十来份奖状镶入框中,分两排挂在迎门墙上后,简直可以说很壮观,使我们的家蓬荜生辉了。

  片警小龚叔叔来家里看父亲,而父亲去工友家尽自己的探家义务去了。小龚叔叔扫视两排奖状,正了正警帽,庄重地敬了个礼说:“向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致敬!”

  母亲将小龚叔叔的敬意告诉了父亲后,父亲红着脸笑了,笑得满脸灿烂辉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老夫老妻

    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

  • 躲避同盟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人特别热衷于你和别人的人际纠纷,没...

  •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

  • 漫谈散文

    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

  • 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一位朋友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父亲的丧礼,因为他来得太迟,家产...

  • 生活的一种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