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月,洞庭烟,沙湖水色竟如天。哦,是明瞭,哦,是心酸!缺少高楼台阁,未见墨客流连。” 《游沙湖》这首古诗,是李白在游历沙湖时的感赋,既是作者对游钱塘、洞庭山水的美好回忆,也是对沙湖的赞美。 沙湖之名,出于“好一个玉沙呀!”宋仁宗金口玉言,此地定名玉沙。后取“沙”之典,据“湖”之实,故沙湖。素有“沙湖沔阳州”之称。 沙湖系仙桃市东南部的一个边沿镇,南靠古老的东荆河。沙湖街为沔阳三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街道繁华。 古云梦泽给江汉平原遗留下众多湖泊,也留下富于神奇的传说。沙湖地势低洼,烟水茫茫。往昔,十年九淹,颗粒无收,洪水带给人民的辛酸! 今天的沙湖,剧变为江汉平原吞吐调蓄性湖泊之一,坚持以退田还湖,保持湿地,开发水产,综合发展为主,推行生态平衡发展。她风姿卓越,光彩照人。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魅力的沙湖,似扬起的风帆,在水天之间迷离闪光,破浪远航。 我怀念美丽的沙湖,热闹的沙湖,去一次沙湖吧! 我是从仙桃城区乘车,经由仙桃至沙湖的高速公路,到达沙湖镇的。 沙湖水域接连河渠,鸟飞鱼跃,水产丰富。不信,请你到沙湖来,看看这里清波荡漾的水,看看这里田畴沁馨的绿,看看这里的粮油丰收,鱼莲共生,花红果甜,湿地美景。 淡水贝雕 早就听说过沙湖淡水贝雕闻名遐迩,也早就听说过一幅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路光荣主持制作的淡水立体贝雕《玉龙黄鹤舟》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永久收藏,另一幅《黄鹤归来图》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等殊誉。 当我走进沙湖镇银鑫贝雕工艺品厂,一睹贝雕师们将贝壳化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时,令我叹为观止。 沙湖淡水珍珠贝,色泽光艳,壳质坚硬,它藏于淤泥,极易获取。据仙桃《沙湖镇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沙湖渔民利用贝壳生产贝扣。”这就是仙桃贝雕的源头。 珍珠贝可以雕琢成各种首饰和工艺美术品,而最为贵重的是立体贝雕,形态栩栩如生,灿烂华美,成为沙湖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沙湖贝雕是选用贝壳以天然亮白色为主,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而成。贝雕是一个十分费心费神的过程,所以制作贝雕一定要心灵手巧。 走进打磨车间,看到的是一袋袋贝壳,听到“嗡嗡”作响的飞转砂轮,闻到飞溅起来的粉末味。眼前的这一切,那是在作画,在我看来,似乎与印象中精美闪光的贝雕画,搭不上任何关系。 据贝雕大师徐银枝介绍,贝雕看起来精细到比头发丝还细的雕刻纹路,全都是贝雕师在飞转的砂轮上手工打磨出来。粗加工用大的像盘子一样的砂轮,细致的地方则用的是像头发那么细的一根磨条。 需要打磨的贝壳部件有的非常小,如去打磨一根直径5毫米左右孔雀羽毛,其工艺难度相当大。贝雕画是通过数百上千个不同色泽、不同种类的贝壳经雕刻,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粘贴时,首先要了解图纸上的每一个小零部件,去体现贝壳的自然美,也包含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还要体现层次感,把握好光线明暗。 如果把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贝雕大师徐银枝,比作是仙桃贝雕开拓进取一只雄鹰的话,那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路光荣,就是给她插上翅膀、直上云霄的人。 正在我逗留于银鑫贝雕工艺品厂时,省文化厅陶厅长、市领导、文广新负责人一行,也来到沙湖银鑫贝雕工艺品厂,对仙桃文化产业进行考察调研。 “仙桃贝雕要出精品,就要克服难度,千方百计地去选择品质最好的淡水贝壳。”陶厅长意味深长地说。 人比贝雕美,贝雕美如人。车间里,坐在打磨贝壳的姑娘们,一个个聚精会神沉浸在劳动中,只见她们嘴角上挂着矜持的微笑,天生丽质的睫毛在起伏不定地颤动,砂轮在她们指尖的贝壳上飞转。悠扬的打磨声,是姑娘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登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仙桃市沙湖镇东,通顺河南。其前身名为“圆通寺”,始建于明初,明永乐三年(1406)重修,改名“魁星阁”。故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之说。 魁星阁历经多少世代被洪水冲毁后的重建,直到今天留存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魁星阁。 登魁星阁,了望云天水阔,遥想当年沙湖,舟楫白帆,长街车马,人烟稠密,繁华兴盛,素有“沙湖沔阳州”之称。现在,走进沙湖老街,那残缺的古街商铺、庙堂水沟、依稀能追溯起它的沿革和变迁。 “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魁星阁成为历代文人骚客聚集的地方。沙湖人杰地灵,有唐代诗人李白到过这里,有清代翰林学士李绂藻降生这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沙湖魁星阁成为后人所尊崇的名胜。 站在阁台上,仰望云天,紫气东来;俯瞰沙湖,一片丰饶。湖水茫茫,田园翠绿,芦苇芊芊。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村舍点点幽静怡然。一座座供电铁塔凌空,万点灯光,使沙湖变成了一颗晶亮的夜明珠。 来到魁星阁附近的沙湖泵站,这里藏有引人深思、富于历史借鉴的文化古迹,你会感到已置身于几千年前沙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出土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石斧、石锛、石网坠、砺石、陶器残片和红烧土等,见证着沙湖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稀世之宝,这不能不使我叹服古代能工巧匠手艺的高超。 沙湖的兴衰史,有魁星阁见证;魁星阁是一首遥远的歌,从远古唱到了现在。引人追怀岁月,唤人奔赴未来。 湿地公园 在仙桃林业局门前,挂着“沙湖湿地保护”醒目的标牌。在林业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沙湖已建起“国家湿地公园”。 多次想慕名前来,但不能以愿。这次沙湖行,伴你以歌,我是必须到此一览这幅水彩画的。 在沙湖镇吴秋水镇长的的陪同下,我来到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站在沙湖防洪内堤上,不见湿地只见水,防汛农工巡堤忙。 湖水已上大堤,水清粼粼,细浪层层。只见迷魂阵竹竿林立,不见浓绿密匝芦苇荡。我幽默地问吴镇长,这使的是那计障眼法? 吴镇长解释说:“沙湖地势低洼,连长江,通汉水,自古以来就承担着调蓄水体的功能,水患是常事。这次汛期不是内涝,而是湘水经洞庭湖流入长江后,江水倒灌进沙湖湿地,造成芦苇、农作物全淹。倒灌属缓流动态,所以湖水清且涟漪。” 吴镇长的话,让我想起没有淹水的沙湖湿地生态自然风光。鱼儿游走,水鸟成串;碧水无边,湖光潋滟。春夏之交,苇叶青青,摇曳多姿;盛夏,苇叶沙沙,清香四溢;深秋时节,芦花飘白,云海茫茫。更为奇观的是那荷塘月色,寂静空蒙。 其实,提到沙湖芦苇场,我还是略知一、二的。新建的沙湖国家湿地公园这片地方,就是原沙湖芦苇场,属老沔阳财局投资开发建场,芦苇面积达10万多亩。来到这里种芦苇、割芦苇的住户200多户,人口千余,种芦人靠芦苇、芦柴、捕鱼、芦苇编织、滩涂种蔬菜瓜果等收入来维持生计。 种芦人餐风露宿地奋战在芦苇场,春日的冻雨,夏日的酷热,秋风的萧瑟,冬日的冰霜。血吸虫的漫延,毒蛇的凶肆,都给他们带来艰苦的磨难。沙湖的变迁,就是老一辈创业人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 后来,芦苇场建起造纸厂,割下的芦苇再不需远销汉阳,场部增加了收入。由此,集体经济壮大了,种芦人过上了从来没有的好日子。 但好日子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于是关停了污染水质的造纸厂,带来芦苇没有了市场。种芦人将芦苇地开发鱼塘,改种农作物,芦苇面积在缩小,芦苇的种植也在变少。 正在沙湖镇委感到极度颓丧的时候,国家对沙湖湿地进行生态补偿。以公园形式、旅游方式经营,让种芦人创富。让芦苇更青,水鸟在此流连,鱼儿自由自在,以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汛期的大水淹没了芦苇荡,会不会淹死芦苇?”我再一次询问吴镇长。他告诉我,芦苇是不会被洪水淹死的。 天气晴朗,也显炎热。在吴镇长地安排下,我乘坐快艇游览了烟波浩渺的沙湖湿地水域,在蓝天的映衬下,碧水无边,快艇驶过,浪花飞溅,像珍珠撒向天空。一簇簇没有被汛水淹没的芦苇,露出水面,真让人有超凡脱世之感。 船行其间,似一幅幅仙境般的水彩画,我爬出船舱,站在船头,风飘衣角,全身清凉。我拿起手中的相机机,定格沙湖湿地这水域的美丽。 快艇的舱板掠过已淹没的芦苇,我感觉到舱板与叶梢在沙沙作响。坚韧的芦苇!我想贴着舱板与你对话,水退时,你会更加给沙湖湿地增添绚丽的景色。 快艇行至近半小时后,暂停在木制通道旁栈道,顺着栈道,我登上观鸟台。原来水草相依、芦苇婀娜、百鸟飞翔、尖叫不断的壮观不曾出现。是啊!这样的景致,只有在沙湖湿地稠密的芦苇林中才能看到。 旖旎的芦苇,它星罗棋布而又疏密有致,装点着沙湖湿地绿色风景;它担负着净化水质,造福人类的重任。我们赞美芦苇,赞美它以无穷的韧性,醉倒了秋风,征服了严寒。轻柔的芦花,飞舞出它们各自的旋律,完善自己奉献的一生,直到来年又是葱茏一片。 快艇驶回公园管理处,晚霞把湖水映照,明净无暇,水光闪闪。快艇如从云天的尽头驶来,让人乐不思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