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望着天上挂着的一轮圆月,多情的将一片银灰洒向大地,忽然又想起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故乡的明月下,年少时,尽情的奔跑。月光下,我们孩子们趁着皎洁的月光捉迷藏、丢手绢、拔河等,做着无穷无尽的游戏。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玩的满头大汗。每每玩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些恐惧和害怕。虽然皓月当空,繁星做伴,突然跳出一只野兔,也会吓的心惊肉跳,心里会“怦怦”的跳动好久,仿佛那颗稚嫩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似的。 童年的时代,虽然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电视很少,用电还不十分普及,但是我们整天无忧无虑,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中秋的月光下,趁母亲给月亮上供的空隙,坐在父亲的旁边,听着父亲给我讲有关月亮的故事,诸如月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还有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陪我度过了那段难耐的燃香时间,也是我儿时最幸福的时光。 农忙时节,还要在月光下干农活。帮助家里运输玉米秸,把农家肥推倒地里。虽然天气渐冷,但推着手推车的我们,伴着月光,以及朗朗的笑声,伙伴们的口哨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周身发热。 外出求学了,每年的中秋之夜,遥望天上的月亮,总会想“明月何时照我还?”也会起老家的父母。吃着象征团圆的月饼,心想,老家的父母一定也在围着月亮供桌吃着香甜的月饼。 后来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一家人偶尔走在月光下的水泥路上,有说有笑,又有月亮做伴,不免让人留恋儿时的时光以及乡下的老人。于是总会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上孩子,带上笑容,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唠唠家常,成了一项义不容辞的日程。 中秋之夜,月光明亮,古人把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从古到今,人们习惯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的游子常以明月来寄托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唐代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等,都是千古绝唱。 外出求学期间,父亲去世。今年的中秋节前几天,母亲又走了。望着圆月,更加让我体会到了思亲之痛,我愿托明月遥祝天国里的父母团圆,安康 。 故乡啊,我回来了,在那一轮明月的牵引下我又回故里。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而此时,月圆人不圆,再摆上月饼,也总觉得少了那种氛围和味道,那是什么味道呢?噢,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月亮的味道。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