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梁家河艺术创作谈

时间:2017-11-29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 胡孟祥 点击: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总书记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就来到了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七个春夏秋冬,两手磨出了老茧,双肩挑起了重担。梁家河的大梁高山、地坝田头、窑洞民宅到处洒下了总书记的足迹。党的领袖、军队的统帅,就从陕北高原的梁家河一路走来。

到梁家河去

2015年2月13日,就在春节的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携家人回到了梁家河,看望那里的众乡亲。

2015年3月13日,离总书记回梁家河时隔半月有余,我自山东潍坊启程,踏上了前往梁家河的路。临行前,重温《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文中最让我动情的是其中的两句话:“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与梁家河结下的“黄土情结” ,已有49个年头,近半个世纪以来,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追寻中国梦,探访初心地,我沿着青银高速,翻太行,穿吕梁,过黄河,一路向西。

3月14日下午13时许,我驱车来到了梁家河,一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梁家河座落深山内,

岩石厚土砌巍峨。

沟梁纵横千幅画,

排山倒海气磅礴。

飞鸟就达头上过,

脚下足有万丈壑。

梁家河

苍茫雄奇盖大地,

梁家河

勃勃生机光闪烁!

此时此刻,我忘记了一路的疲劳,快步登上了一座山头,把一幅幅画面摄入了镜头。

在梁家河,我走进了“知青旧居”1号院的一间土窑洞,窑洞内垒一个大土炕,土炕上放几套旧棉被,炕头前砌一座土炉灶,老式木方桌上放一盏小油灯。如此艰苦的生活起居,不由让我心存感慨:

走进窑洞忆当年,

一盏油灯伴书眠。

夜长不觉天色晚,

油气熏鼻吐黑痰。

土炕几条旧棉被,

跳蚤虱子满身钻。

人生就要难中练,

吃苦方知百姓寒。

走出土窑洞,在梁家河的街头看到一座简陋的铁业社,它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群众建造的:

一栋小矮房,炉火照石墙。

木栏当门板,墙体少门窗。

当年铁业社,难中藏梦想。

好个中国梦,源头在山庄。

此时天色已晚,驱车来到延川县城,找一家小旅店住了下来。

采访众乡亲

第二天,正逢元宵佳节,延川县喜降瑞雪。上午返回梁家河时已是大雪封山。

“瑞雪兆丰年啊!”在梁家河的村头,我遇到一位扫雪的老乡,向他打着招呼。老乡面带笑容地回敬一句:“托近平的福咧!”

在梁家河,“近平”这一称谓最为亲切。上了年纪的人称近平,年小的称习叔叔。在梁家河人的心目中,我们的总书记就是“近平”。

“近平回来了!”“近平送来了年货!”第一次去梁家河,让我记住了这两句话。

由于大雪封山的缘故,这一天尽管是正月十五日,梁家河却显得十分寂静,街头很少见到行人,只有“知青旧居”1号院的刘金莲家敞开了大门。

刘金莲是我来梁家河采访的第一人。当年总书记下乡之时,最早就住在刘金莲家的土窑里。总书记回梁家河探亲一跨进她的院门,就对刘金莲说:你达(陕北方言意为父亲)***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我就住靠外边的那间。还风趣地说:那年你们两口子结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洞房咧。

在刘金莲家的路对面,就是“知青旧居”2号院,这里是吕候生的家。自从总书记回梁家河探亲后,吕候生就成了新闻人物。他家的北屋三孔土窑洞,是当年下乡知青住过的地方,新建的两间东屋则是吕候生的居处。他家的墙壁上悬挂着巨幅与总书记的合影照,合影照是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拍照的。

总书记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曾接到吕候生的一封信,说是腿出了问题,当地不好治,总书记就把吕候生接到了福建,自己花钱为他治病。

“知青旧居”3号院,由6孔窑洞所组成,窑洞坐东朝西,是1970年由梁家河生产队筹建的。院外保留着一口沼气池,这是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它是1974年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群众自建的。

离“知青旧居”3号院不远处,就是老支书梁玉明的家。老支书的大门坐西朝东,紫红色的大门红灯高挂,鲜艳的春联金光璀璨。总书记回梁家河就是在他家吃的便饭。我兴致勃勃地走进老支书的家门,请老支书在特制的手绘封上写下了两句话:“近平是个好后生,做窑他在这里出过大力”。

在我国,邮封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有不少村镇仍保留着“驿”的名称。当年“飞马传书”的驿站,应是古代人们书信来往的有力佐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邮封有了更多的功能,手绘封就是一例。它把集邮与绘画相结合,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新品种。梁家河属于文安驿镇管辖,看来文安驿也是古代“飞马传书”的驿站。来梁家河采风前夕,我就创意了一套梁家河手绘封。

第一个在手绘封上留言的是梁家河人王新成。王新成是当年为下乡知青做饭的炊事员。当时生活十分艰苦,玉米面里放点油盐就算改善了生活。王新成提起当年给总书记做饭的情景,话语中充满了自豪。这位年过7旬的老农民,尽管写字有些困难,还是在信封上留下了一句话:

当年近平下乡我给他做过饭。

其后是张卫庞。总书记回梁家河探亲,曾走进张卫庞的家门,说那时住在刘家莲家,吃饭在这边,还对陪同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讲,随娃儿(石春阳小名)还记得吧,那里你达来这里给我们做饭。提起总书记来家看望的事,张卫庞面带微笑。我请他在邮封上留言,他认真地写下11个字:

近平下乡同我同吃同劳动

当年与总书记同吃同劳动的王宪军,还回忆起打坝淤地的劳动场面。他顺口背诵当年总书记为大家编写的“战斗口号”。我请王宪军把这一记忆写在邮封上:

决战一九七四年,干部带头抓路线。

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

梁耀才的妻子患有重病,当年曾收到总书记寄来的1000元钱,对于这份情义,梁耀才逢人就讲。我曾两次采访梁耀才,最后一次,梁耀才为总书记在邮封上点赞:

反腐败前所未有 中国大有希望

梁耀才的胞弟梁耀福曾对我讲,跟县委书记讲话非常紧张,跟习主席讲话一点也不感到紧张,就跟亲兄弟一样在拉家常。我听后说,好啊,你就把这话写在邮封上。他沉思片刻,留下了几行字:

跟县委书记交谈心情非常紧张,跟习主席交谈一点也不紧张,就好像在家与弟兄们拉家常一样。

一枚枚邮封,传递着亲情,编织着一条心心相印的纽带。

在梁家河采访的日子里,我还留下了刘金莲、梁玉明、吕候生、梁耀春、梁耀才、梁耀福、王新成、巩政富、刘亚呢的掌印(后又留下时任村支部书记石春阳,现任村支部书记巩保雄的掌印)。掌印梁家河与掌印红旗渠、掌印雷锋班、掌印铁人钻井队合而为一,彰显了工农兵“掌印天下”、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功绩。

第三天,我沿着梁家河北山坡一直往东登攀,来到离梁家河约3华里以外的一座东山顶,那里是梁家河村的苹果园。站在苹果园往西眺望,其重山叠嶂,云海一天。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致,我由衷地赞叹:

梁家河啊梁家河,这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高山有奇观,大梁有信念,这里的山,这里的路,这里的田,到处镌刻着一代伟人的足迹。这足迹就从梁家河起步,连接成一条熠熠生辉的宽广大道……

梁家河的胸怀有多宽?梁家河的山梁有多高?怎样评价您的功绩?座座民房汇心潮。

梁家河让我心旷神怡,梁家河让我流连忘返。今天,我们把梁家河的路汇聚一起,我们把梁家河的田进行打点,我们把梁家河的山合成一个画面。那路,那田,那山,就是神州大地的一个缩影;那路,那田,那山,就是我们伟大新时代的一张名片。梁家河啊梁家河,您昭示着过去,笑迎着明天!

梁家河书画

时隔10天之后,我第二次来到了梁家河。这次采风主要是搜集梁家河的春联楹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探亲,为梁家河每家每户送来了年货,其中包括春联与福字。现选抄如下;

美酒千杯醉旧岁,梅花万朵迎新年。

百鸟争鸣唱福音,五羊献瑞增春色。

山青水秀春常在,人寿年丰日月长。

马驮硕果归山去,羊踏青坪报春来。

春到堂前添瑞气,日照庭上起祥光。

吉祥如意逢盛世,合家安康庆新年。

……

鲜艳的春联,大红的福字,总书记把祝福与期盼带来了梁家河

我在《弹唱梁家河》一诗中,如此开篇:

延川有个梁家河,

村庄不大故事多。

梁家河,梁家河。,

心头响彻一首歌。

是谁喊?

“近平回来喽!”

是谁说?

“总书记送来了年货!”

乡亲们围拢队委会,

男女老幼齐吆喝:

“近平走来了!”

“总书记走来了!”

总书记挥手进村来,

一一问候把手握。

送来了面粉大米一袋袋,

送来了春联年画几大摞。

送来了温暖送来了爱,

送来了幸福与欢乐。

送来了鲜红的大福字,

福星高照全中国。

此次采风,仅用了两天,收获颇多。有的乡亲,还把春联与福字送给了我。满怀着喜悦回到了山东。回鲁后,我把搜集来的春联一一书写,还把乡亲们送我的春联与福字相结合,创意了一幅丈二匹的书法长卷《福星高照全中国》。

梁家河的山川之美,促使我拿起笔来去画,去歌。中国的诗文与绘画,就如同胞兄弟,亲如一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究的是诗书画印融为一纸。中国文人画之所以经久不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具有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是写意,是“诗情画意”的神形兼备。所谓“意”,就是意境,意象,意念,意趣,意韵,它是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的。意是中国美学的一大亮点,只有意在笔先、内得心源,才能产生得心应手的上乘之作。

我的“梁家河山川风貌之国画系列”,是画我心中的梁家河。如果用画作与梁家河的山川去对号,那肯定会失望的。然而,其画作又存在艺术的真实性,它绝不是“闭门造车”的胡乱涂抹,而是“师法自然”的写意之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就如何写生请教过画坛名家何海霞先生。先生告知,写生有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写生作画,还有一种是默记。默记注重的是神似,符合中国画的写意性。

“梁家河山川风貌之国画系列”(均为六尺整开),均是“默记”之作。我作画从不打草稿,即使是丈二匹的宣纸上作画,也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我无论是作画、写字、行文,均讲究一个“气”字。一气贯通,前后衔接。所谓“精、气、神”,“气”为核心。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气”,“气”与“势”相融合。

大千世界,各有各的气势。山有山的气势,水有水的气势,地有地的气势,人同样各有气势。人的气势作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了气势之美,气势之真,气势之善。真善美只有融入“气势”之中,才能产生活的艺术。而活的艺术才能感染读者与观众。

“气势”从何而来,一靠思想,二靠生活。梁家河给了我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骆缘传奇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就与骆驼结缘。朋友,你相信吗?

在梁家河村的中心区,有一个“知青旧居”3号院,3号院背靠驼峰(当地人叫它半坡山),它是梁家河最具标志性的一座景观:

土窑洞啊多神秘?

背靠驼峰走高坡。

高大的形象拔地起,

神工鬼斧难雕琢。

窑洞墙头一幅画,

画出了知青新生活。

艰苦奋斗来创业,

双双大手农具握。

画面尽管已脱落,

这样的历史能触摸。

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探亲时,就曾招呼大家在此处合影留念。站在“知青旧居”三号院的门外,仔细打量那座巍巍挺立的驼峰,让人浮想联翩。

1982年4月初,总书记调任正定,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1983年11月担任正定县委书记)。上任之前,北京的一位朋友送给两件仿古唐三彩,一件是马,另一件就是骆驼。总书记携带这两件心爱之物,便走马上任了。

正定县委机关座落在正定的古城区,是一座旧县衙。总书记的办公室兼卧室只有一间房子,两条板凳支起一个床铺,一张三屉桌,两把紫红色木椅,一个暖瓶,一盏灯炮,书籍都放在桌面上。室内最引人瞩目的物件,就是摆在窗台上的两尊唐三彩。别看生活如此清贫,胸中却奔腾着千里驰骋的骏马,任重道远的骆驼。两种精神合而化一,岂能不创造人间奇迹?

三年,只有三年,正定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彻底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招贤纳士,旅游兴县,倡导领导干部下基层,主张:“拆掉围墙,八面来风,横向联系,经济协作,主攻石市,挤入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多么富有开创精神的改革战略家啊!读一读《正定翻身记》、《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一种钦佩之情悠然而生。

1985年5月间,总书记调任厦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临行前,总书记把两尊唐三彩赠送给了贾大山。如此心爱之物,为何送给了贾大山呢?

贾大山,作家,就职于正定县文化馆。其成名作是小说《取经》,曾摘取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习近平总书记正定上任伊始,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就是贾大山,1997年贾大山去世后,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忆大山》,刊登在1998年《当代人》杂志第7期。该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俩人初次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贾大山拉着总书记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说声:“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自此以后,你来我往,促膝交谈,常常谈到午夜时分。

在总书记的心目中,贾大山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彻”的领导者。甚至还把贾大山作为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1992年冬,贾大山挑起了正定县文化局长的重担,这位非党人士不负众望,把一个混乱的文化系统治理的井井有条。

1985年5月,在总书记调离正定的一个傍晚,俩人相约于县委机关,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的总书记,双手托起了两尊唐三彩,送到贾大山的手中。贾大山怀抱一匹骏马,一峰骆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在简陋的平房内,他凝视着两尊彩塑,面面相顾,默默无语……

去年春节过后,为了探个究竟,我在石家庄市作协主席康志刚的陪同下,走进了正定贾大山的家,拜访了贾大山的夫人与长子。在贾大山长子的住处,亲眼目睹了那两尊久久思念的骏马与骆驼。两尊彩塑虽不算高,却流光溢彩,神气十足!骏马仰天昂首,骆驼踏地奋蹄,一展雄姿之风采。更让我惊奇的是,一峰骆驼的脊背上,竟然端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西域人物:一方大脸,高鼻厚唇,一髯胡须,一派生动气象。此时,我恍然醒悟:这尊带有西域人物的骆驼,所展示的不就是汉唐古“丝绸之路”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此刻,一条横跨亚欧、贯穿中西的彩色飘带浮现在眼前……

从梁家河的驼峰,到正定的唐三彩骆驼;从正定唐三彩骆驼,再到当今的“一带一路”,时空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总书记演绎了一部古今中外的“骆缘传奇”!

“骆缘传奇”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凝聚的是中国力量,展现的是中国形象,描绘的是以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艺术画卷。在此感染下,我创作了一幅丈二匹国画巨制《骆缘传奇》。画毕,意味未尽,又在画面的上方题书四句词;“延川有个梁家河,背靠驼峰走高坡。驼峰连接丝绸路,阵阵驼铃响大漠。”。

黄土的菲芳

自2015年3月至今,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我曾六下梁家河采风,运用诗、书、画、印、摄影、集邮等艺术样式,多侧面地来展现梁家河独特的艺术风采。尽管如此,仍感不足。

古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启迪人生。我书没读多少,却行程数万里。上世纪90年代初,为迎接港澳回归祖国,携带自制的中国地理图卷,历时八载,行遍神州。东到图们江、西达伊犁河,北至北极村,南赴天涯海角。登攀了祖国的五岳三山(黄山、雁荡与峨眉)。游览了长江三峡、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等景点。正是这种人生经历,让我爱上了一本《人文地理随笔》的书,该书由北京大学唐晓峰先生所著。这是我唯一一本常读常新的枕边书。

提到人文地理,就想起我国最负盛名的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这位被世人誉为千古奇人的“游圣”,如果没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深深眷恋,就不可能徒步走遍大半个中国。正是受徐霞客人文精神的深深感染,才使我对大地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谷在土中生,路在地上铺。第一次走进梁家河,我就在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知青旧居”3号院与“知青淤地坝”取回半袋土。在我的心目中这不仅只是半袋土,因为土中珍藏着总书记的“黄土情结”。“黄土情结”凝心铸魂;“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叶茂根深;

黄土地的儿子啊黄土地的秧,

黄土地的儿子爱家乡。

天天吃的是百姓饭,

岁岁闻的是五谷香。

衣食父母常挂牵,

群众冷暖记心上。

陕北高原一颗苗啊,

全凭黄土来滋养。

足迹踏向黄土地啊,

一条大道走辉煌。

正是这种“黄土情结”,才引领我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新天地。

如何用黄土来展现梁家河的山川风貌呢?我想到了砖瓦。提到砖瓦,就联想到秦砖汉瓦。秦砖有画像,汉瓦有篆书,这古老的技艺,能不能继承与创新呢?通过走访调查,特请窑工做了一件砖瓦模具,后备特制的专用粘土,再去黄河与渤海湾交界处取回水与沙。准备就绪,又将特制的粘土加上梁家河的土与黄河的沙混合搅拌,开始了砖瓦雕塑的艺术创作。

常言道:坨坯打墙,活见阎王。制做砖瓦艺术品,先从做泥瓦匠开始。最先创作完成的两件砖瓦雕塑,一是骏马,二是骆驼。制作砖瓦雕塑之际,正逢党的十九大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方向,深受鼓舞。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很快就创作了一件砖雕泥塑作品《看今朝 美丽中国固江山》。景观展现的是流经延川县的黄河乾坤湾。在去梁家河的过程中,我曾两到此地游览,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自此往南约百里之处,就是举世闻名的“壶口大瀑布。”(2016年,笔者创作了六尺整开国画《壶口瀑布远望》)。乾坤湾,乾坤湾,壮丽景色直通天。景观之上,特塑醒目的10个大字:看今朝 美丽中国固江山。

接下来,仅用三天的时间,我又雕塑了一套梁家河山水系列艺术摆件。其后,我又创作了瓦当“陕西是根 延安是魂 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的篆书泥塑、砖雕“无论我走到哪里 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龙马精神”、“任重道远”等作品,还雕塑了一套“人与自然”的灵性动物。这得益于20多年前陶瓷泰斗周国祯先生的引导。2014年,我创作了表现梁家河山川风貌的三件景德镇陶瓷艺术:《足迹》、《灵景》、《一览众山小》。可以说,每一件艺术品均独具匠心。从用砖雕、瓦当、泥塑、陶瓷表现新的时代、新的题材而论,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种土与火的艺术,看似平常,其中却凝聚着梁家河的初心,黄河母亲的英魂。它的根就深深扎在我们伟大祖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

应该说明的是,在创作这批砖瓦雕塑之前,我就把《习近平用典》一书画成了瓦当,其经典妙句均用篆书呈现在160余幅的四尺整开宣纸之上。这是一个系列文化工程,近期,已在画都潍坊首创“大道之行——梁家河艺术珍藏馆”。正是:

砖雕陶瓷展画廊,大块架构喜缘堂。

妙道经典成大业,集纳群贤写辉煌。

承前启后民为本,继往开来勤兴邦。

灵景托起中国梦,掌上乾坤日月长。

 

梁家河艺术珍藏馆一角

梁家河艺术珍藏馆一角

梁家河山川风貌国画系列之一(六尺整开)

梁家河山川风貌国画系列之一(六尺整开)

梁家河部分瓦当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柬埔寨散记(之一)

    知道柬埔寨是在上中学时从地理课上知道的,但那时只知道柬埔...

  • 海岛血泪

    国家公祭日,牢记血泪史。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国殇之日的特殊日...

  • 家乡的松树

    最近读到唐代诗魔白居易的《栽松》诗: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 散文:春天的嫩芽(褚化冰)

    散文:春天的嫩芽 文ㄍ阳光柔剑 一棵埋在泥土里的嫩芽,经历了...

  • 那些旧笔记本

    这些旧笔记本,保存时间最长的整整半个世纪。最旧最小的,原...

  • 醉在烟雨桂花里

    一个湿漉漉的九月,阴天,湿云,凉风,薄雾,秋雨淅淅沥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