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兰州的我,印象中对桥的概念,还是源于多年前观看的南斯拉夫电影《桥》。 片中,桥对于一名设计者、建筑师来说,犹如面对自己的孩子。它沉默庄严,优雅坚定。当听到要他亲手炸毁自己建的桥时,这名建筑师愤怒着、斩钉截铁地说:“不!” 而老虎队长却以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可违抗的威严,最终使建筑师屈服,他从愤怒到无奈地接受,从抗拒到终于融入到这一队游击队员中,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最后当负责炸桥的扎尔多瓦不幸牺牲,他终于接过爆破按钮,站在桥的中央,亲自炸毁了自己设计建筑的桥。 虽然是部老片子,但情节是充满了意外和起伏。这之后,相继看了若干部有关桥的电影,《卡桑德拉大桥》、《魂断蓝桥》、《廊桥遗梦》、《飞度泸定桥》,这些与桥有关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忆,尤其是对桥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眼见过的桥、曾经走过的桥,已无法统计。大大小小的桥、石桥木桥铁桥,司空见惯。“桥是什么?”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桥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小河或是一条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在兰州,建桥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从木桥到铁桥,由明代到清朝。有资料显示,在黄河流域兰州段上的桥梁共有五大类四十多座。这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上的城市来说,其建桥密度、人车的便捷度兰州均占榜首。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有河穿过自然要有桥穿越。始建于1907年,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黄河铁桥,是漫长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1928年,“兰州黄河铁桥”改名为“中山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没有桥的日子里,春秋夏日,人们只能靠羊皮筏子、浮桥和小船横渡。冬天河面结冰,人们也只能在冰上行走了。兰州曾有一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海如隔天,渡河入渡鬼门关。 中山桥的建设开通,不仅为两岸兰州人提供了交通便利,更陪伴着兰州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一生。壮观的铁桥,如彩虹飞架黄河之上,远处的白塔巍峨屹立,无论是站在桥头抑或是白塔山之巅,都能感受到这百年铁桥给你的那份温暖的记忆,只是时光流失的太快,如同滔滔的黄河之水,照片中的少女少男,顷刻间能变成一个已是步入中年的人,陈旧的房脊上、杂草丛生土坯砖房都被高如云天钢筋水泥所取代。站在中山桥上,往南望是摩登的现代生活和现代化的繁华都市,车水马龙日夜川流不息;往北望是一片隐隐约约躲在繁华里的旧梦,是一个能我们静下来,听到心音的地方,那里就是原生态的白塔山古建筑群,如同一片刚刚雨后的树叶,感动着被现代化侵蚀已久的心,如同歌声在人们心灵上空璀璨的展开 在随后的近百年的时间里,在黄河兰州段100多公里的地域,纵穿黄河的桥梁先后共建了五大类四十多座。其中包括甘肃至新疆的第一座铁路大桥、甘肃至宁夏内蒙的黄河铁路大桥、甘肃至青海西藏的黄河铁路大桥,不仅彰显了中国版图内陆中心——兰州的战略地位;也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增进民族团结友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固区柴家峡的钢索吊桥、榆中县青城镇吊桥,为黄河两岸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捷径。 近些年建成的七里河黄河大桥、银滩黄河大桥、元通黄河大桥、深安黄河大挢、雁白黄河大桥、中立黄河大桥等等,其建桥密度、人车的便捷度兰州均占榜首,充分说明了兰州算得上是桥梁的都城和博物城,市民们也因此得到出行的实惠而感到舒心和幸福。 如今,行走在黄河桥上,抚栏张望,当年的浮桥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柱竖立在桥头不远处;百年前的铁桥的影子也捕捉不到了,只留下一段传说中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架起了若干座桥梁。而中山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无论从规模还是位置,“黄河第一桥”都已经名存实亡。但我知道,历史曾从这里走过——金城关前,白塔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