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个鄂东的一个小村庄,南方的方言往往统称“细塆”。细,是小的意思;塆,多是坐落在山中的一片开阔场地。据说祖先们因为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到湖北,于是在此“落脚”,平整田地,修房盖楼,繁衍子孙,如一把火炬呈燎原之势,渐渐形成一个个自然村落。 故乡浠水是个崇尚知识、崇尚教育的山区贫困县。而学医、行医都是属于文化人的事业。我所接触过的乡村医生,接受正规大学教育的不多,大多是师徒传承,特别是家族传承较为普遍。 《浠水县志》记载,北宋时期本县名医庞安时还撰成《伤寒总病论》六卷本,多次印刷,至今被奉为中医经典。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还专门到浠水来拜访庞安时,并有多首唱和出游的诗词流传下来。 我小的时候,常常路过本塆一户人家的门口,总能见到一个老者在门口忙着伏案疾书。村里人称老人家叫“先生爹”,据说原来是一个老郎中。因为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而北方则称为“大夫”。 先生,是对有文化有身份人士的尊称。乡村人眼中,能够称上“先生”,大多是进过私塾或者新学堂,肚子里有墨水的文化人。据先生爹的儿子——我的堂叔说,先生爹年轻时候勤奋好学,拜过多位名医为师,所谓“转益多师”,技艺精进。还听说,老先生年轻时候还参加过几次大大小小的起义,还当过头目,估计是辛亥革命后的地方武装暴动吧。但是,先生爹不愿意谈及。 先生爹的心肠好,技术一流,年轻时候行医留下了口碑。医生之家,一般都算殷实,所以能够维持家大口阔的生计。先生爹前妻过世后,续娶了邻村兽医的遗孀,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兽医留下的几个儿女都带了过来,前前后后更是个大家族。 先生爹因为一次雨雪天出诊而摔跤,导致严重骨折,竟然落下了残疾。从此,先生爹不能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去行医了。十里八乡的人们还是相信他,但凡有疑难杂症的,还是会慕名上门来求诊问药的。 先生爹将医术传授给了他的一个儿子。据说,先生爹要求他的儿子熟读成诵《汤头歌》等中医著作。因为这位堂叔初中还没有毕业,文化基础差一些。当赤脚医生也有机会进修了好多回,但医术和名气没能超过老先生。 在人们眼中,先生爹是个严谨而沉默寡言的人。晚年为了传承医术,他旁征博引,坚持自己动手编写医学验方。每天都在堂屋里,紧靠着大门口,摆上桌椅看书和写作。这样坚持了好多年,足见其精神和毅力。 先生爹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过世,与前妻葬在塆子对面山岗的祖坟地。据说,那是先生爹生前自己选的“归宿”,用他的话说,那不是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但是能保子孙后代细水长流,不至于受穷遭罪。据他的后人说,先生爹本来是风水先生,建国后主动改行做了医生。他留下的笔记和验方有几十本之多,有的材料写在孙子辈废弃的作业本上,全是工整的小楷,传给行医的儿子留存。但是,堂叔说很少有空去翻翻,也看不大懂。 后来,一辈子乡村行医的堂叔,不幸患上癌症,五十多岁就病逝了。堂弟跟着他父亲学医几年,因为医术不高明,又怕闹出人命,远不如外面打工赚钱快。于是,堂弟就放弃了这个祖传的事业,外出打工营生去了…… 先生爹在当地一片受到无比敬重,差点影响到当年我填报大学的专业志愿。如果学医,我肯定希望好好借阅先生爹留下的编著,从中做点什么研究,或者帮助其出版。先生爹是我们家族的名人,当然希望他的事业能够发扬广大。 谁也想不到,先生爹的事业竟然后继无人了,这是他身后最大的悲哀。先生爹留下的医学著作,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是束之高阁,任由老鼠和蛀虫摧残呢?还是不幸被后人当作无用之物,烧火做饭了呢…… 晚年的先生爹,生活是那么恬淡,像是某个角落悄然开放的一枝梅花。先生爹生前坚持著书立说的工作场景,多少年来是乡村远近闻名的一道文化风景,也是一座高尚的事业追求和精神向上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