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公园,乃公共之园林,供民众活动休闲之地。 据史料记载,公园来自于欧洲,基于近代城市的规划建筑,必须留出大量的公共空间;也与欧洲传统的公地传统有关。森林、河沼、草地、牧场都由社会全体成员共有,不允许任何权势集团,官僚、贵族恣意独占。现代欧洲及其以后美国的公园,大部分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以后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将公园的规模、内涵,意义和价值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又成为各国保护生态、地质景观,供公众游览的范式。 中国与欧美不同,早先只有私家公园。如皇室宫廷的御花园,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园圃池榭,都是供少数人享用。民众则只有在广场、市集、剧场等处休息娱乐,向旷野、山区、荒漠、田地去体验“天人合一”的感觉。京师万牲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以后将前清社稷坛改建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去世后改名中山公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人们接受不了封闭逼窄的住宅街道的困惑,必须在城市中留出公共休闲活动娱乐的空间,作为绿色余地和净化心灵的场所。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是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繁荣的大城市,越注意公园的建设,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诗意栖居”的体现。 包头最早的公园是东河区“人民公园”,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以后有“八一公园”、“劳动公园”等等。再后出现“阿尔丁植物园”、赛汗塔拉公园、哈同高勒公园等,融入荒野、森林、湖泊、沼泽、草原游牧、养殖等自然因素,成为人们亲近回归大自然的捷径寄托,更是在噪杂烦扰快节奏压力下的放松解脱和调整。 在老龄化社会条件下,公园成为老年人喜爱向往的养生舒展家园,放飞灵魂、修心康体的闲适场所,也是青壮年群体的便捷游乐境地。希望它不要被夺取挤占,在真正体现“公”的观念上,名副其实地越走越好,越走越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风景宜人、休闲散淡、大众消遣的优美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