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河这个河名是有来历的,传说与一位道士有关。 明朝时期,民间大兴寺庙观殿建设。当年有一位武当山道士骑驴经汉江进入月河川道,逆月河而上,沿途拜观传道敬奉无量天尊。道士行至汉阴平梁二郎庙附近,从驴背上下来,徒步前往二郎庙,那驴却箭直来到清河边,渴饮起水来。此时正是赶集之际,来往过河的人很多,一位秀才突然发现一匹很难见到的驴在前面饮水,从书中他明白道士骑驴很少骑马,惊奇之时口出误言,将驴说成马:“道士马下河了、道士马下河了!”山里赶集的人,从来没见过马,更没见过驴,听喊声便停下了脚步,茫然见到此物,就随误言而错喊“?道士叫马下河了!道士叫马下河了!”住在河边的许多百姓,见是秀才在喊,似懂非懂地听偏了,传说成“道士叫改马家河了,道士叫改成马家河了。”一传十,十传百,清河就这样误传改名为马家河了。 清河,因武当山道士的驴而误传成马,将这条河改成了马家河。道士知道后,认为这是天之道,该易行(上天指的道,我该按易经用来行的道理去验证,去作为)。于是就决定在这条河上游的道观里传诵《道德经》。武当山道士的来临,给这里的道观带来旺盛的香火。名气招来诸多信徒及达官贵人前来听经祈福、烧香拜祖。武当山道士将收下《功德箱》的香火钱,一半用于宫观修缮和生活所需,另一半用在驴饮水的地方建一座石桥,取名马家河桥,心愿一了,便继续前往汉中访游。 修桥的石匠,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把桥建成了。这天,正好来了一个道士、一个秀才、还有一个村姑,都想先要过桥,这就把石匠难住了。纠结片刻,村姑突发奇想说,我们四个人每人作一首绝句诗,就用“马家河桥”四个字分别作为每句诗的开头,以怀念武当山道士的善举,诗的内容必须表现自己是干啥的、什么身份,谁作的好,谁就先过桥。石匠一听,不觉心里有些发怵,这村姑简直是愚妇,作诗是道士和秀才的长处,你给我石匠出难题不说,还把自己也绕进去了呃! 村姑话音一落,道士瞥了石匠一眼,先开口:“马是青崖马,家住宫观下。河边常念经,桥上走天涯。天大地大――出家”。石匠一听,果然出口不凡,这诗不仅符合“马家河桥”四字为每句诗的开头字,而且诗的内容将道士的天地观,说得一清二楚――马是青崖观的马,以宫观为家,常在这条河边念经,天南海北走过多少桥,又从桥上走过天涯海角,这天地之道,就是人之生存之道,道教同天地一样大。这干啥的、啥身份一目了然,桥上走天涯更是寓意深刻。因此,石匠激动得直夸:妙,妙,妙! 秀才瞥了石匠一眼,指着桥上石头马说:“马是托书马,家在岭角下。河中诗花迸,桥上报快马。乡马宫马――佳话”。石匠这一听,更加赞叹不已,心想这秀才就是秀才,诗作的比道士更有味道,还豪气凌云。把马寓意成托书的,从秦岭的山角下来,河中涌动的是诗书文字的浪花,桥上奔跑来的是京城报喜(科举高中)的快马。将桥赋之人文理念,还得意自信自己读书将会功成名就。尤其是乡马唤来京城快马,其用意巧妙,当然成为书香佳话。石匠连夸直夸:妙哉,妙哉,妙妙哉! 村姑也瞥了石匠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马是吾养马,家夫双腿跨。河岸留蹄印,桥上并蒂花。娘家婆家――阖家”。村姑说罢,石匠傻眼了,没想到自己担心的傻姑,却说出这样巧夺天工的诗来。诗一开头就把青崖马、托书马归为她养的马,还都成了自己丈夫驾驭的马;河岸一切的马蹄印,都是丈夫从娘家到婆家往来接送所留下足迹。巧就巧在“桥上并蒂花”寓意一切的桥,都把一河相隔的两岸连接起来,文字本意超出了并蒂花之意,必然是阖家欢乐之花。 石匠刮目相看,他回瞥了村姑一眼,接过口说:“马是石头马,家中锉子打。河畔立起来,桥上龙身驾。走哇过哇――还等啥! 历史推移到了今天,马家河与清河同在,河的上游为马家河,下游为清河,以马家河水库为分界线。而马家河桥的马桩、桥栏、石板桥面不知啥时毁于一旦,只留下摇摇欲坠、残缺破损的雕龙拱身的桥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