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美丽的山茶花 作者:缪德良 在戏曲百花园中,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五华采茶戏,如一朵美丽的山茶花,长期盛开不败,雅洁清丽,超凡脱俗。她芬芳于客家山区的茶园林间、山边水畔。作为稀有剧种,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娱乐群众,表现生活,凡所演出皆受到热烈欢迎。 五华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历史渊源久远。早在西汉时期,赵佗领军南征,并自称南越王,曾率军队进入五华,在华城狩猎,筑有长乐台及城池。大军驻于此,随军家属亦不少,征战之余,将士们及家属与当地山民歌舞娱乐于山间水边,于是客主文化交融,劳动情状及动物形态成为表演动作,一种新的艺术雏形得到产生,后来的采茶戏也就有了这些古老的元素。 当然,五华采茶戏主要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0多年前,笔者曾去过安远县,该县地理环境与五华相似。这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当时总人口约30万人左右,多为古时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县域面积2375平方公里。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一为濂江河,自南向北流入贡江,一为镇江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定南县九曲河,再流入广东龙川境内之东江。其县中部偏南有名山九龙嶂,亦称九龙山。九峰矗立,主峰高1106米,山脊蜿蜒30多里,如长龙腾挪,故名。九龙峰山高水清,山间林木森森,山顶云雾缭绕。此山盛产名茶,种茶历史达千年以上,九龙茶于清朝被列为贡品。因喜茶,好唱山歌的茶农便在上山摘茶劳动或农闲欢聚时唱有关茶的山歌,如《四季采茶歌》等。再者,赣南自古以来民间灯彩丰富多彩,如茶篮灯、扇形灯等等。九龙山较流行九龙茶灯。经茶农和艺人长期传承创新,民间歌舞和灯彩便发展成为采茶戏这种地方戏曲。 五华离赣州安远不远,自古以来两地商贾便互有交往,特别五华也是茶叶盛产之地,种茶历史非常悠久,两地商人也就做了不少茶叶生意。在交往中,采茶戏被逐步引入五华乡村,既有该地戏班来五华表演,也有本地艺人到九龙山观摩学艺。进入五华之初,采茶戏被称为“三脚戏”,因为演出者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茶乡演茶戏,茶农与广大劳动人民非常欢迎,于是茶乡沃土孕育了采茶戏的蓬勃发展。当时,五华采茶戏分布广泛,特别是华城、岐岭、潭下、安流、龙村、水寨等地,艺人和戏班众多,演出非常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种种原因,采茶戏的演出有所冷落。后来,随着政府的重视,特别是1957年9月五华采茶剧团成立后,五华采茶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专业剧团的带动下,演员队伍不断壮大,各地的业余剧团纷纷成立,每逢节景,村村寨寨都会演采茶戏。同时,本县剧团常常应邀到各地演出。五华采茶戏可谓长盛不衰。到了201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五华采茶剧团被取消,新成立了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对五华采茶戏开始了更有力度的传承、保护和推广。 300多年前,九龙山采茶戏进入五华,经过与本地汉代歌舞的融合,也经过五华历代艺人的传承、创新和打磨,终于形成了充满粤东客家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五华采茶戏。 其剧本具有独特风格。主题非常鲜明,爱憎明确,紧扣时代脉搏,令人回味无穷。它取材于现实生活、乡村生活,大多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憎情仇和喜怒哀乐。内容非常丰富,如谈情说爱、亲友往来、买卖贸易、补锅打锡、贩牛卖猪、种茶采果、邻里矛盾等等。剧本可长可短,有大戏、小戏,亦有采茶歌舞。剧情起伏变化,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八字句、三字句等。对白诙谐,生动风趣,有生动的比喻,把握感情分寸。使用客家话语言。五华采茶戏曾拥有许多优秀剧目,如传统戏《钓虫另》、《俏妹子》、《试妻》等,新创作的如《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小冤家对亲》、《涂来贵当官记》等。 音乐唱腔特色鲜明,既有继承九龙山的传统,亦有地方山歌音乐的元素,加上音乐作者长期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整台戏的音乐将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山歌调等融合在一起,时而开朗激越,时而抒情雅致,曲调婉转,旋律优美。同时根据剧本情节、内容和角色不同而进行曲调变化,产生强烈的音乐效果。在乐器伴奏方面,早期的三脚班人数只有三五人,乐手也兼演员,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钹。经300多年发展,现在的戏班(剧团)一般有10几人以上,多者几十人,各种乐器也就非常齐全了,如鼓、锣、钹、二胡、高胡、三弦、唢呐、扬琴、笛子等等不下10几种。 舞台表演有多种行当。采茶戏初始时是歌舞小戏,主要表现山乡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妖魔鬼怪之戏。行当只有旦、丑2个。丑行分正丑和反丑。正丑表演勤劳善良的正派人,反丑则演懒汉、地痞等。经长期发展,剧目出现了大戏,人物便增多,行当也就扩展了,如生旦、老旦、花旦、正生、老生、武生、丑公、丑婆等。其中以生、旦、丑为主要行当。生旦是扮演青年农民、牧牛郎、手工匠、教师等的,他们具有勤劳、质朴、爽朗、活泼、风趣、机智等的性格特征,如《钓虫另》中的田七郎,所以表演多是“矮子步”、“扇子花”、“甩单袖筒”等载歌载舞形式。花旦是扮演勤劳、聪敏、热爱生活的农村少女,如《钓虫另》中的四妹,在表演中常结合歌舞,动作细致、优美活泼、柔健。丑行是扮演反面人物的,在舞台上常以一些生动并很有表现力的细节和语言进行自我揭露、嘲弄、奚落,令观众捧腹大笑。老生是扮演老年人的,表演程式大多与正生类同,只是动作较为稳重、缓慢、转动幅度较小。武生则是扮演军人、猎人、民兵、警察等,表演程式以民间武术为基础,揉合了“高矮步”,有时也使用武器。老旦则扮演老年妇女,表演程式与正旦类似,只是较为大方稳重。 五华采茶戏具有程式性、虚拟性、节奏性的表演艺术特点。它有几种表演基本程式。其起源于茶山与乡村,故种茶、摘茶、炒茶、田间耕种及各种动物等的象征性动作就出现在舞台上。如山区人出门劳动需登山过岭,故创造了一种“矮步”,表现在山区行路的一种特殊形态。由“矮步”变换成“中步”、“高步”,就表示登越高山峻岭。旧时制茶需要踩茶叶,从踩的脚法又创作出了一种“踩步”。而要表现炒茶叶的形态,便在男角服装左袖加了一条长的“单袖筒”,供演员甩舞。晾摊茶叶需要扇风,就创造了“扇花”。还有根据劳动形态创造的蹲步、碎步、云手、搓手等动作,也还有许多天上飞的、地上爬或行走的动物的动作,亦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这些动作,构成了五华采茶戏的基本表演程式。如: 1、扇花。亦称舞扇子。无论是生、旦、丑,表演者都需人手一把扇子作道具。它使用广泛,可象征性地当作扫把、砍刀、钓竿、武器、马鞭、竹篮、锄头、面盆等来表演。扇花有“单扇花”和“双扇花”之分,以“摇”为主。男的演扇花有“开扇”、“转扇”、“开转扇”、“合转扇”、“摇扇花”等,女的表演有“平开扇”、“望月扇”、“半边月扇花”、“八字扇花”等。不同的扇花可表显不同的人物情感,如乐极用抛甩扇,潇洒用风流扇,愤怒用收折扇等。达到较高水平的扇花动作有“黄龙缠身”、“雪花盖顶”等。各种人物在台上舞起扇花,如雪花飘舞,如彩蝶纷飞,穿梭灵动,变化多端,给人以美的享受。 2、矮步。由上山、下坡行走动作所创的“矮步”,是生与丑舞蹈的基础步伐。具体要求是: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胸、腰间舞扇花,左臂舞长袖于前后、左右、上下。以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要求上身挺直,变化在手脚上。生角走矮步比较矫健稳重,开朗奔放,表现出愉快、饱满的情绪。而丑角走矮步则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紧走紧跪、矮步相配”。 3、身段。这里主要介绍丑角的身段。丑角的身段动作多从动物动作中变化而来。采茶戏源于山区,盛于山区,山区多飞禽走兽、动物植物,一代一代的艺人长期与动植物为伴,不断观察其动作形态,并进行模仿、提炼、创作,让“动物动作”在丑角等表演中出现。如进出场时用“鸡公啄米”,耍流氓或鬼粜行路时用“蜻蜓点水”,打花鼓或开玩笑时用“狮子摇头”,阿腴奉承时用“狗牯摆尾”,开玩笑时用“猴子洗面”,走路、高兴或追逐女人时用“乌龟爬沙”等等。这些身段动作既夸张又形象,活灵活显地表现了人物的角色和心态,让观众得到娱乐与美的享受,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上述身段动作并不只限于丑行表演,有时“正生”也使用其中某些身段,只不过没有丑角表演得那么夸张。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发展,五华采茶戏从简单走向丰富,从山间田野走向城市舞台, 从内地走向港台,也从一颗幼小的嫩芽成长为一朵美丽的山茶花。这朵山茶花,已经硕果累累。五华采茶剧团成立至今,已排演数百个大小剧目在海内外演出,其中《扎红花》、《小冤家对亲》、《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望婿成龙》等剧目,在省以上展演、评比中,荣获数十个奖项。亦有多个剧目被搬上屏幕。现在的五华,许多乡村都办有剧团或文艺演出团体,演“采茶”、看“采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创文”、“创卫”等各项宣传活动中,采茶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五华采茶戏这朵美丽的山茶花,必将开得更加灿烂、更加芬芳! 作者简介:缪德良,广东梅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五华县作家协会主席。 通讯处:514400 ?广东省五华县城华兴北路县府机关苑 ?缪德良 电 ?话:13502547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