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老师 读书札记 原创?大漠理事潘复生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1周前 本篇读书札记来自于大漠文化艺术中心理事-潘复生老师,非常感谢潘老师的投稿与分享。 清商如故(accompaniment)秩厌[ ]清商如故(accompaniment)?秩厌读书札记?(潘复生) 宅家抗病,于读书写作间隙,整理以往杂感碎片,编修辑录,怡然拾趣! 一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终于集齐了鲁迅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日记、书信的单行本。历经四十多年,搜淘上百家古旧书滩(店),其中波折甘苦难以尽述。 每淘到一本,日以继夜读完,有的文章一读再读又读。最后得到的《鲁迅日记》三册,近日也读完了。 郁达夫在《鲁迅的伟大》中说:“……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最伟大的人”。他指出旧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他说,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读鲁迅,深为其人格魅力所感动。那“真”与“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揭开“岔”与“骗”的丑幕,让国人“?了眼看”。他呼喊国人在“无所希望中得救”,从“麻木愚昧与怯懦中醒觉”。自己在“风雨如磐”的境况中“肩负”“希望”,“我以我血荐轩辕”。辛辣锐利幽默深刻地以笔为“投枪”和“匕首”,从没有路的地方杀出一条路来。他讽刺那些麻木不仁者,说话到令人厌恶,比毫无动静,还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鲁迅已经过时,其实不然。我们今天读鲁迅,就是学习毛泽东赞扬他的那种精神,让自已的骨头硬起来,不要奴颜媚骨,挺直腰杆做人作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同时根除“劣根”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郁达夫书赠鲁迅:“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 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参加鲁迅丧仪后说:“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看看当今一些人的追捧信奉,郁达夫先生之语震聋发聩! 二 我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读胡适,记得是《人生大策略》,印装得很一般。然后就是《中国沉思》、《自由人生》、《胡适作品精选》、吉林人民版《胡适选集》。好容易网购了《四十自述》,一天读完,又读一遍。不久,在潘家园旧书市场搜购一套《胡适文存》(四卷),回去潜心研读,比以前那些选编本系统多了,也知道它是胡适著作的一套代表性通行读本。大约断续一年左右读完,当然有的篇目不止读一遍。这样读着跨了世纪,到前五六年告一段落,以为也算读了胡适之了。但现在看来,仍是大概的开头,还很不深入。有待结合民国史、新文化运动、国学和中西文化对比等胡适生境有联糸的多方面去参阅理解,提升欣赏胡适水平! 三 人人向望追求“自由精神”,但其内涵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尼采说:“一个人可以从自我决定中产生喜悦和力量,这样的一种意志和自由:这种精神无需任何信仰或任何对确定性的渴望,而习惯借着一线支点与可能性撑持自己,即使在深渊的边缘也能举步跳舞,这便是自由精神”。尼采认为“自由精神”是在自己喜欢的自我决定基础上形成的习惯。这又有了所谓“本性”“先天”的因素。心理学大师们几乎都涉及到了。“本性”的“善”与“恶”,显然很大程度上决定喜欢和决定,然后形成各种习惯。 这只是“初级”阶段。重要的是由本性升华为理智,由理智再变为习惯。而这过程是无限难难的,中国人称为“修养”,到“明心见性”或“自知之明”。这过程是“自由”的吗?自由精神要从“不自由”中求索。 素有“教授之教授”称呼的陈寅恪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种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与尼采一脉相承殊途同归。达到那种程度,也便是“超人”了。如弥尔顿所说“心灵是自己做主的地方,能让地狱变成天堂,也能让天堂变成地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