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郑少如先生在《走西口与包头》一文中,列举了晋陕冀等地向包头方面以农民、商贸为主的移民潮流。使包头改变了面貌。 早在乾隆二(公元1737)年,包头发祥地的博托河两岸,就是土默特右翼蒙古族巴氏家族的户口地。“走西口”的大批农民到来,就可以低息租种。土地所有权归巴家,只要交纳押地钱就能在所租地上耕种、盖房、打井、修路、种树等。此时就有“走西口”的旅蒙商来做生意。巴家在博托河西坡盖起家庙(福徵寺),因而有了“召梁”的地名。佃农们定居下来,形成村落。随之在召梁之南和西面设有服务于居民、旅蒙商的杂货店、皮毛行、钱当行等铺面建筑,也产生了第一条街道――东街。 人们根据“博托”河之意给这里起了“包头”的名字,我认为比“包克图”(有鹿的地方)更贴切可信。 “走西口”的农商潮日益增加,包头由村变镇,农民们延伸向周边租地或垦荒耕种,除民地外,以后又租种广觉寺的“膳召地”,还有再向东北、北方、西面发展的。商贸业也蓬勃兴起。清同治12(1873)年建成包头古城。 我如今就住在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开设“复盛公”的地方,在“北梁”南端,国务院总理三次光临,还拍了电视剧《安居》。 漫步于仿古重建的“乔家金街”和雕塑之间,难免引发思古悠情。 “北梁”处大青山南台地,居民集中于召梁、东西营盘梁、真武庙梁、大仙庙梁、吕祖庙梁几条沟梁上,“立身北街,南望黄河曲抑折蜿蜒,近在目前,北望则山坡叠加。沟崖相间,青山黄水,遥相探望,别饶风趣”(《开发西北》3卷12期)。“其沟虽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幽闲其状,包罗万象,地理之所,谓财喜藏”(《建立财神庙碑记》嘉庆10――1805年)。置身其中,石崖峭拔,草树翠茂,鸟兽飞动,风起云生。 “走西口”的人们逐渐在坡梁南建房开店。1932年下野的吴佩孚来包头,绕城一周,随陪的师爷感慨道:“五龙并行,包头定可飞黄腾达”! 这一带主要在财神庙前洼地,取喻南国九江合汇的“九江口”之处、有财神庙街、天合水巷、久长城巷、园子巷、官井梁街、财神庙头二三道巷等九条街巷,商行云集,摊店密布;娱乐场所、拉洋片、耍把戏、说书卖艺等热闹红火。财神庙更是香火缭绕,紫烟弥漫,每逢节集之日,大戏上演,鼓乐喧天,唱腔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