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有两位著名的人物,从古至今被草原人民怀念着传颂着,他们就是王昭君和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而就连他们死后所埋葬的陵墓也成为蒙古草原人民纪念和朝拜的地方,这就是昭君墓和成吉思汗陵。因而到蒙古草原去旅游,昭君墓和成吉思汗陵是必定要参观的。 昭君墓矗立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约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这是一座依照汉朝皇帝陵寝形制建造的陵墓。史载王昭君是美女,为了边境的安宁,她受汉朝皇帝的旨意与匈奴单干和亲,造就了匈奴与汉朝边境几十年和平的局面,因而受到草原上人民的尊崇,她死后,草原人民出于敬意,依照汉朝皇帝的形制给她建立了高大的陵墓,表现出草原人民对王昭君是何等的崇敬。 中国的古代一直有“四大美女”的传说,她们分别是春秋时期的西施,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婵和盛唐时期的杨玉环。这“四大美女”在历代的传说中有“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之貌”。然而这四大美女中,西施、貂婵和杨玉环的名声似乎不是很好,都因为“倾国倾城”的美貌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玩物并最终导致政权的倾颓而成为“祸水”,成为荒淫的统治者们的替罪羊。唯有王昭君则不同,她虽为美女,却因为和亲有功,造就了汉朝和匈奴边境几十年的和平局面,成为汉胡人民歌颂的对象,更是塞外蒙古人民从古至今一直敬仰的“菩萨”,从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至今,蒙古草原上还保留着多处“昭君墓”,以纪念这位“菩萨”。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因为其有“落雁”之美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由于长得美,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却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据《汉书》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作为汉朝和亲对象出塞远嫁匈奴。王昭君嫁入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汉时匈奴王妻妾均称“阏氏”),从而促成了汉匈边境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于是“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语出《汉书.匈奴传》),这样的局面从汉元帝竟宁元年一直延续至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后因王莽把持朝政,对匈奴用兵,这种和平局面才被打破。 由于王昭君的和亲贡献,在我国也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我国古代民族团结的佳话。而蒙古草原上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于汉朝和匈奴人民的女性,在她逝世后,草原上许多地方的牧民将她的遗物当作她的身躯掩埋作墓以为纪念,于是在塞外蒙古草原上,也就出现了多处“昭君墓”,这些“昭君墓”成为塞外蒙古人世代祭奠王昭君的地方。而在众多的“昭君墓”中,较有名并得官方认可的还算是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青冢”,据说这是掩埋王昭君遗体的地方。这是塞外唯一一座按照汉朝皇帝形制建造的陵墓,其之所以称“青冢”,传说是因为每年深秋,塞外的草原已经衰败,草木全部枯黄,唯独此昭君墓上仍然是草木青翠,远望陵墓呈青黛色,故古人称它为“青冢”。“青冢”之称,历史久远,最早记载“青冢”的出现在唐代的《通典》,以后历代记载也就越来越多,其中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篇称颂,而以杜甫的《咏怀古迹》最得后人吟诵:“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而历代更有众多的文学作品对王昭君故事加以描写歌颂。因此“青冢拥黛”也就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八景之一,而“青冢”也因为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而成为一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 昭君墓封土高达33米,它矗立在广袤平坦的蒙古草原上,显得巍峨高耸,姿态雄伟。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极为相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亭台,这在塞外草原的古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像当时草原上的人们对王昭君是何等的崇敬。现昭君墓前立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的《谒昭君墓》诗碑,其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诗碑后侧还竖立有历代歌颂昭君功绩的石碑。诗碑前方有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骑马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形态逼真,两匹骏马相依,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英姿丰采,给人的印象是处在一片和睦、喜悦的气氛之中。昭君出塞和亲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