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报刊在线 > 广州文艺 >

?《广州文艺》2022年第5期|??盛慧:早茶小札

时间:2023-04-27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盛慧 点击:

盛慧,男,一九七八年生于江苏宜兴,文学创作一级,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花城》《山花》等刊,并被翻译成英文、俄文、蒙古文。著有长篇小说《风叩门环》《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外婆家》《岭南的乡愁》等著作十九部。曾获《人民文学》新世纪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提名 ,入选二〇一七年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

 

谈论粤菜,当然要说一说早茶。早茶,是岭南人日常生活中最隽永的一笔,熟人早上见了面,总会问候一句:“饮佐茶未?”临别时,又会说:“得闲饮茶啦!”

我的老家宜兴盛产紫砂壶,乡人也爱喝茶,把泡茶馆形象地称为“孵茶馆”,岭南人则喜欢叫“叹茶”,在粤语中,“叹”可没有叹息的意思,而是享受的意思。广东有句俗语叫火烧旗杆——长炭(叹),就是说可以永远地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了。

茶楼后厨的灯火总是亮得很早,凌晨三点多,大部分人还在酣睡,点心师傅就开始忙碌起来。我的朋友波叔是一位点心师傅,从业已经二十多年了,他告诉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间是春节,喝茶的人实在太多,准备再多的材料都不够卖,简直跟抢似的。除夕之夜,是举家团圆的时刻,他却要带着其他师傅通宵达旦地工作,准备大年初一的茶点。大年初一那天,又要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回到家,早已身心俱疲,想喝一杯啤酒解解乏,可没喝几口,就已经呼呼大睡了。三个小时以后,闹钟骤然响起,他用冷水洗了把脸,再次回到茶楼,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广东民间有句戏言,叫“生仔就坐树头,生女就上茶楼”。这句话虽说出了生儿子和生女儿的天壤之别的境遇,也说明在过去的年月里,上茶楼的确是一种礼遇,一种享受,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早茶,醉翁之意其实不在“茶”,而在于联络旧情,尽享悠然的时光。老街坊们起得很早,晨光初熹,天色方明,茶楼还没开门,他们就已等候多时,大门一开,他们就像短跑运动员一样,朝自己心仪的位置狂奔而去,一点也不像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天上午,几乎所有的茶楼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生意最好的茶楼,一上午要换三拨客人,翻三次台。

如今上茶楼喝茶,每一张桌子上,都会有一张点心纸,上一道点心,服务员就会盖上一个蓝印,作为买单的凭证。最初可不是这样,而是采取数笼仔、数碟仔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方便,却很容易让一些爱占小便宜的人钻空子。在香港的一些茶楼,有人常常吃完茶点后,会把一些笼仔悄悄藏到桌子底下。而佛山人的逃单方式似乎更有趣一些,以前在佛山中山公园里有一处很有名喝早茶的地方叫“群英阁”,有些人故意坐在窗边的位置,趁服务员不注意,就把碟仔当成飞碟扔出去,窗外有一面湖,名曰“秀丽湖”,一年冬天,湖中清淤,竟然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碟仔。

据专家们(估计也是好吃的专家)考证,广式早茶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有一些店铺在门口挂了“茶话”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十分简陋,供路人歇脚聊天,起初只是一盅两件,因茶费二厘故名“二厘馆”。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这样描写:“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最多为王大吉凉茶,次之曰正气茅根水,曰罗浮山云雾茶,曰八宝清润凉茶”。后来,出现了茶居,再后来,头脑灵活的佛山七里堡乡人携资来广州经营茶楼,创立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大茶楼,楼高望远,水沸茶靓,茶点精美,价格适中,深受追捧。再后来,茶楼与酒楼合营,并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吹水”,茶楼以前还是相亲的胜地,有很多美好的姻缘都是在茶楼里定下来的。为了方便相亲,广州老字号茶楼陶陶居最早推出了卡座,营造出相对私密的空间,青年男女由各自的父母带到茶楼,进入卡座,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如果女生还没吃什么东西就说自己吃饱了,那这门亲事基本上就黄了。如果不断地加茶点,好像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那这门亲事就有戏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堪称是点心最美好的时光,陆羽居点心师郭兴为吸引茶客,创制和推行“星期美点”,每周更换一次点心品种,生意十分火爆,随后,其他茶楼纷纷仿效,各显神通,新品迭出。香港的陆羽茶室如今还延续了“星期美点”的传统,除虾饺、烧卖、牛肉、粉果、叉烧包等“台柱”外,定期更换新款。比如,大良苹叶粿,就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

如今,佐茶的茶点品类繁多,几乎像一场美食博览会,让人叹为观止。在我看来,茶点之美,最主要在于玲珑精致。一个人的胃空间总是有限的,大肚能容者当然不是没有,我的老家就有一个人曾经一次吃下两个猪头,但这样的异人,毕竟少之又少。一般来说,热气腾腾的笼仔中往往只有三个虾饺、三个叉烧包、几块排骨……再好吃的点心,也只是浅尝几口,一顿早茶下来,就能尝到许多的品种,让舌尖邂逅不同的快乐。这样,即使吃上一辈子,也不会觉得腻烦。

香港、澳門的早茶与广式早茶一脉相承,只不过西式点心更多一些,他们习惯把传统的点心称为“羊城美点”。香港的陆羽茶室、澳门的龙华茶楼都是最传统的粤式茶楼,一桌一椅、一盅一碟之间,皆能遇见深情款款的旧日时光。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早已超越了习俗的范畴,成了幸福生活的一种仪式。不仅在城市,在乡间早茶也是十分盛行的,不过,品种相对要简省得多,只是一碗猪杂粥、一碗鱼片粥,或者一碟肠粉。老人们特别喜欢就着粥粉喝酒,他们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喝到微醺,便见好就收,将没喝完的酒写上自己的名字,寄存于收银台,第二天早上接着喝。他们喝的大多是本地出产的白酒,度数不高,比如,用肥猪油浸过的石湾玉冰烧,又或者是红荔牌红米酒和九江双蒸酒。

 

四大天王

我们老家的早餐主要是烧饼油条豆腐花,一年暮春,老家的报社记者不远千里来粤采访,我请他们到茶楼喝早茶,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精美茶点,他们忍不住连声感叹:“唉!回家以后,这早餐该怎么吃呢?!”

的确,广式早茶点的品种之繁,已经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其中,最让人难以割舍的经典是水晶虾饺、叉烧包、蛋挞和干蒸,它们被业界生动地称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中,水晶虾饺一直稳稳地排在首位,可以说,它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水晶虾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源于广州河南,这个河南,可不是指河南省,而是指珠江南面的一片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海珠区。《南越笔记》有云:“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如今的河南早已高楼林立,繁华至极,而当时,还只是乡野之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州都有“宁要河北一张床,唔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

和其他点心的平民出身不同,水晶虾饺血统高贵,颇有豪门遗风,它与曾经的世界首富伍秉鉴有关。据说伍秉鉴甚爱吃虾,家厨便投其所好,创造了各种虾馔的做法,后来,伍家家道中落,他的后人在河南五凤乡开设了一家怡珍茶楼,利用当地出产的鲜虾,创制出了一道点心——“五凤鲜虾蛟”,新鲜虾肉,加笋丁、猪油,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极鲜美,一时声名鹊起。食客们品尝之后,甚觉惊艳,遂引入茶楼食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虾饺并不是平民化的食物,吃上一碟虾饺,曾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据广州一个叫林秀贤的老人回忆,小时候她和弟弟瞒着父母偷偷摘下家里种的葫芦瓜、水瓜拿到茶楼门口叫卖,最后,用赚来的钱偷偷买一碟虾饺解馋,几十年过去了,那鲜美绝伦的味道,至今仍让她念念不忘。

在漫长的时光中,虾饺并非一成不变,它一直在不断地被改良。最大的改良是用澄面制作的饺皮。澄面是一种无筋的面粉,蒸熟之后,幼滑、通透、爽韧,内馅隐约可见,朦朦胧胧,有罗衫半褪之美。和一般的饺子不同,面团揉好以后,要用菜刀拍压出一块块虾饺皮,拍出中间的气体,虾肉也不用刀切,而是刀背轻拍。形状也由普通饺子那样的角形改成梳子形,十三道褶皱让饺身显得更加高贵迷人。我曾见过一位面点师傅打褶,动作轻柔、飞快,不像包饺皮,倒像给饺皮松骨按摩。有些考究的茶楼,除了加鲜虾仁,还会加入适量的熟虾仁粒,使其色彩更有层次,更加明艳动人。

都说美食如美人,总会让人一见倾心。弯如梳,白如雪,薄如纸,水晶虾饺的美首先是视觉上的,那半透明的饺皮里,虾肉隐约可见,像一个冰肌雪肤的少女,朝你嫣然浅笑,脸上是两片娇羞的红晕,怎能不让人神魂颠倒?!

水晶虾饺的用料追求极简,只有鲜虾、冬笋和猪肥膘。褶皱不仅提升了水晶虾饺的颜值,也为汁水的流动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汁水立刻喷涌而出,妙不可言。这一口汁水,与猪肥膘是密不可分的,虾与笋虽鲜,但放在一起,还是略显寡淡,需要猪油和味,圆润的猪油化去了虾的腥味、冬笋的涩味,让大海的气味与深山的清芬完美交融,最终融合成鲜香嫩滑的隽美风味。

新鲜的虾肉紧实爽脆,饱含生命的活力,吃到嘴里仿佛还在活蹦乱跳,笋丁不仅可以提味,还带来清脆的口感,虾肉弹牙,笋丁脆口,一唱一和,相得益彰……爽、脆、嫩、滑、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了音乐般的曼妙韵律,令人心醉。最传统的虾饺用的是河虾,现在大多用冻草虾或泰国青虾。旧时,虾饺还有一种馅,叫“百花”,“百花”其实与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厨师们约定俗成,将虾胶称为“百花”,将蟹黄称为“牡丹”。

世间滋味,最美的是余味,吃完一笼水晶虾饺,留在唇齿之间的,是一种难以名状、无与伦比的鲜甜,它在舌尖一点点化开,在口腔中回荡,萦绕不散,与此同时,幸福的感觉像潮水一样从每个毛孔中一波接一波地涌出。

叉烧包,胖墩墩、笑眯眯,像个相声演员,很是讨人喜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大同茶楼的叉烧包名气最大,最初的叉烧包是不爆口的,大同酒家的公子留美归来,发明了化学暄松法,经过他的改良,加入了泡打粉,才有“爆口”一说,在热气腾腾的蒸笼中,面团迅速膨胀,包的上端自然张开,宛如莲花初绽。传统的叉烧包是非常讲究的,要“高身雀笼形,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如今,变成了山形,高低起伏,别有韵致。除了爆口,芡汁也极为讲究,大咸大甜、大开大合,用蚝油、面粉、水、生油、生抽调成,美其名曰“琉璃芡”,光彩照人。此外,叉烧粒,要用五花叉烧与梅肉叉烧各一半,业界俗称“五五对冲”,口感会更加丰富,香味也更加浓郁。

好的叉烧包一定要用老面种发面,讲究面软、眼幼、洁白,有淡淡的碱香,刚蒸完桑拿的叉烧包通体舒坦,懒洋洋的,爆口处,露出酱红油亮的馅料,香味阵阵,咬下去,蓬松柔软,爽滑适中,唇齿留香,粒粒分明的叉烧,指甲片一般大小,像礼物一样,不断地给舌尖带来惊喜。叉烧包的面如果发得好,一点也不粘牙,入口即化,就像是做了一场甜蜜的梦,满嘴都是清甜的味道,这个甜味不是单一的,有叉烧的甜、蚝油的甜,还有面粉的甜,让整个人顿时变得美好起来。

叉烧包是许多孩子童年的美好记忆。记得评论家江冰先生的文章中,曾经写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说有一个叫标哥的人,少时家贫,常饿肚子,他的舅公在佛山一家叫双溪茶室的酒楼做工,不收工资,但每天都可以带一袋包子回家,于是,每天四五点钟,标哥就在酒楼门口等着舅公下班,因为舅公总会给他一个热乎乎的叉烧包,那种美好味道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后来,他事业有成,接手了双溪酒家,为的是能够永远吃到记忆中那种熟悉的味道。

叉烧包确实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我的小女儿最喜欢吃,每次喝早茶,必点一笼,一笼吃罷,仍不满足,像鸭子一样瘪着嘴,眼泪汪汪,恨不得把蒸笼都吞下去。等到第二笼上桌,她总会抢上一个,躲到桌子底下,一直吃到肚儿滚圆,方才眉开眼笑。

叉烧除了做包,还可以做叉烧酥,包子则还有生肉包、豆沙包、奶黄包、黑金流沙包等,不胜枚举,风味各具。

岭南地区把贪嘴的人称为“为食猫”,如果要在其中找一个杰出代表,我觉得非香港的麦兜莫属了。第一次听他深情款款地唱《春风亲吻我像蛋挞》,差点让我笑岔了气。“春风亲吻我,似一个蛋蛋蛋挞挞”,每次听到这句歌词,我就会想起第一次吃蛋挞的情形,那真是一种惊艳的体验,我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酥香与滑嫩,鸡蛋与奶油的香味,竟然结合得如此美妙。刚出炉的蛋挞,色彩艳黄,香味撩人,咬上一口,恍若一个甜蜜深情的吻。

说来有些好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蛋挞属于西点,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道国产美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式点心师傅把中式炖蛋与西点挞相结合,在广州首创了蛋挞,最初的挞盏是椭圆形的,寓意珠江上的小艇。它原来的名字叫蛋钵,后来才更名“蛋挞”,挞是英语的“tart”转借而来,原意为圆形面包。

如果细分,蛋挞可以分为广式和葡式。广式蛋挞的做法更接近中式面点,使用牛油和猪油,外表光滑,挞水材料主要为鸡蛋、糖、水等,做出来的类似炖鸡蛋。蛋挞表面较为平整,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挞水似乎还在缓缓流动。吃的时候,酥皮如细碎轻盈的花瓣簌簌落下,经过过滤的蛋液,幼滑如丝,入口即化,完全没有颗粒感。澳门的葡式蛋挞,又称葡式奶油塔、焦糖玛琪朵蛋挞。葡式蛋挞的挞皮由面粉制作,挞水有蛋黄、牛奶、淡奶油、糖等,烤制以后,表面如波浪般起伏,焦糖留下迷人的印迹,让人欲罢不能。相比而言,广式蛋挞,性情温婉,柔情似水,讲求回味,葡式蛋挞,热情洋溢,自由奔放,讲究香浓,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干蒸烧卖,也是早茶点心“四大天王”之一,因为“干”字的意头不好,广东人一般不叫干蒸,而叫烧卖。其顶部不封口,形似石榴花,上面点缀蟹黄,淡黄色的面皮烘托着橘红色的蟹籽,卖相极好,香港也有加鲍鱼粒的,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有猪肉干蒸烧卖和牛肉烧卖两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牛肉烧卖。

 

马蹄糕

“一灣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此番迷人的美景,形容的是旧时广州市西郊的泮塘风光,此地以前池塘甚多,故名半塘,后改名为“泮塘”。这里土基肥腴,除荔枝外,还盛产“五秀”。所谓“五秀”,即指莲藕、马蹄、菱角、茭笋、慈姑。

泮塘之所以有“五秀”,还有一段传说。“五秀”原是邻近龟峰西禅寺的寺僧在寺前池塘种植的,号为“五仙果”,作为四时供奉佛前的蔬果品。某年泮塘的善信入寺进香,寺中长老说:“今年必发大水,禾米无收,种五仙果吧。”日后果然发了大水,五谷失收,但是这五种水生植物反而长得很茂盛,从此之后泮塘的村民就把这五种植物作为自己的特产。

“五秀”之中,我最爱马蹄,马蹄其实就是荸荠,老家低洼的田地里,不能种水稻,只能种荸荠,洗净去皮之后可直接生食,是童年不可多得的美食。

因为马蹄,我对泮塘马蹄糕也情有独钟。泮塘马蹄糕其妙有三:观之,冰清玉洁;食之,清甜弹牙;吃罢,神清气爽。泮塘马蹄糕做法并不复杂,将糖炒至稍黄后溶成糖水,再调入半分熟的马蹄粉浆,然后猛火蒸熟,色美、晶莹、透明、爽滑、清甜,呈琥珀色,娇羞可人,夹起一块,微微颤抖,忸忸怩怩,如同在撒娇一般,轻轻一咬,弹性十足,中间夹杂着马蹄肉,仿佛还能品到清晨的露水味道。

在马蹄粉中加入红枣汁,就变成了另一道美味的茶点——红枣糕,其色泽金红,枣香浓郁,口感丝滑,有一种吃果冻的感觉。一位点心师傅告诉我,红枣汁蒸制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时间太久,口感会发酸,颜色也会变得暗沉,没有了让人一见倾心的晶莹剔透。我吃过的最好的红枣糕是由佛山烽味小馆制作的,方法最传统,枣香味也最浓郁、最纯正。吃完之后,满口清香,丝丝缕缕的甜意,让幸福持久地盈溢心间。

除了马蹄糕和红枣糕之外,伦教糕、芋头糕、萝卜糕、马拉糕、松糕、九层糕、蜂巢糕,也深受街坊们的欢迎。

 

油?器

岭南人把油炸的食品统称为“油器”,并将油条、咸煎饼、牛脷酥称为“油器三宝”。

油条,广东人叫油炸鬼,做法与其他地方类似。香港人喜欢把油炸鬼用莹润如雪的肠粉皮包起,然后切成小块,淋上豉油,撒上葱花,取名“炸两”,吃的时候,既有肠粉的细嫩爽滑,又有油条的蓬松酥脆,口感十分美妙。和很多点心一样,炸两其实也是广州传过去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泮塘一家名叫“嚼荷仙馆”的小茶居,点心师傅为应付当时的物资短缺,想让食客花最少钱,但同时可吃到肠粉及油炸鬼两款美食,于是创制了炸两,一经推出,颇受欢迎。如今,在广州不太常见,可在香港却大放异彩。此外,英德有一个小吃叫油条卷粉,和炸两的制作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是冷却的粉皮,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包裹的油条口感更脆。

咸煎饼,据说是从南乳炒花生肉得到的灵感,在原料加入南乳,以增加香味,在低油温慢慢炸开,颜色金黄,边脆而饼心酥软微向内凹陷,整个外形就像毡帽,皮脆心软,甜中带咸,松香怡人。

牛脷酥,乍眼一看,像是矮矮胖胖的油条,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它因形似牛舌而得名,在粤语中,牛舌被称为牛脷,它是用面粉、猪油和牛油做成,由于面种内包了酥心,所以口感与油条截然不同,其外层松软,内层松脆,散发着油酥的浓香。

“沙翁”曾经也是风光无限的一道点心,因外着白糖,形似白头老翁,故名“沙翁”。它曾与蛋挞齐名,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香港的泰昌饼家、澳门的南屏雅叙仍有制作,风味十分地道。“沙翁”制作的过程颇有意思,圆滚滚面团在油锅中不停翻跟斗,像老顽童一样,欢乐地膨胀,慢慢变成金黄色,然后,像熊一样,在白砂糖上笨拙地打滚。沙翁一定要现炸现吃,外脆内松,体型像鹅蛋般大小,内部则像蜂巢一样空,咬上一口,热乎乎的甜蜜与蛋香,立刻迸发,甘香可口,松软怡人,深情款款的旧时光瞬间重现,被幸福包裹的感觉美好无比。

对于孩子来说,“沙翁”的体型过于硕大。记得香港有一个美食家,曾写过一件小时候的趣事,每次吃“沙翁”的时候,他都嫌自己嘴巴太小,盼望着自己能够快快长大,因为这样,嘴巴就能变得很大,可以像大人一样豪气十足地将“沙翁”一口吞下。

薄撑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道美味点心,它由糯米粉制成,类似于北方的烙饼,分甜咸两种,把糯米粉和成面糊,摊薄,煎熟包上馅之后切块,外脆内软,清香爽口。咸薄撑里有韭菜和虾米,甜薄撑里面是花生碎、芝麻和椰丝,微焦甜软。

薄撑的样子很像折叠的棉被,顺德人形象地称其为“睡铺”。每逢清明,顺德人都煎“睡铺”祭祖,说是给回家受祭先人提供睡觉用的铺盖。此外,从前顺德等地儿童入学礼,要在书桌上安排薄撑一碟,意取用糯米粉粘住学童屁股,使之专心坐稳读书修业问。

油器家族,成员众多,比较常见的还有咸水角、煎马蹄糕、煎菱角糕、炸春卷、炸云吞、煎萝卜糕,均为香口之物,是佐粥的上佳之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