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报刊在线 > 长江文艺 >

《长江文艺》2023年第4期|於可训:永不褪色的记忆

时间:2023-05-10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於可训 点击:

小记:最近写一篇小说,写到小三峡的环境,忽然想到,差不多四十年前,1983年,我随湖北省作家协会参观访问团去大小三峡的经历。我旅行向来不爱留日记,想不到这次三峡之行,竟记得这么具体,也这么完整。就趁这几天有闲,把它整理出来。一来是想纪念大小三峡已经消失了的那些景观,二来也想说明,那时候的作家和评论家,是多么重视对生活和自然的真切体验。虽看似旅游,但沿途所见,国运民生,点滴入心。我所记主要是评论家这一队,同行作家,另有一队。整理时只订正了一些字词和材料,其余未作改动。倘读者觉得尚可一读,我的心血就算没有白费。

7月6日,星期三,早起小雨,过襄樊前后停,近宜昌又小雨。

早7点30分在武昌站乘322次赴宜昌,晚8时后到。宜昌市文联有车来接,沿途绿色葱茏,暴洪浸漫,随处可见。下榻夷陵饭店。大家都去看电视球赛(中国女排对美国女排),我却独自上街觅食,因车上没有吃饱。但宜昌小吃店极少,且罕见私人摊点,走了三处,才得饱餐。

7月7日,星期四,阴转晴。

上午参观葛洲坝工程。先看模型,听郭副总工程师介绍情况,再看两个纪录片,其中之一是大江截流,十分壮观。然后去看实景。二江泄水闸景色最为奇丽。江水在闸门受强力挤压,冲泄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旋转暴突,翻成蓬蓬浊浪,忽而大花,忽而小朵,忽而冲天而起,如珊瑚奇树,忽而颓然落地,如雪峰崩塌。雾气蒸腾,横绝二江,纵约三五十米。其下则旋花朵朵,如大睡莲,有圈圈白沫点缀其间。如人经大喘而后复归平稳之状。再其下则奔泻如初。人言晴天可见五色彩虹,穹照其上,当更为奇丽,惜我未能一饱眼福。工程局留餐。

午后,参观宜昌市彩陶厂及盆景公司。人言昔日宜昌有三怪:没有辣椒不是菜,人拉车子驴在外,生个娃儿背起来。现在的宜昌则有三宝:柑桔、盆景和彩陶。宜昌彩陶今日已驰名中外,三分之一为出口产品,主要生产工艺品,以太白酒具和香妃茶具最为有名。奔马依徐悲鸿《八骏图》构思,亦十分生动。惜乎前行尚远,无法携带。其余工艺品皆古朴有玉色。就中也有一些抽象派造型之作,颇耐寻味。索题字留念,余题曰:“金相其外,玉质其中。”参观制陶工艺前,厂方用香妃茶具泡茶相待,气氛古雅。于客厅见彩陶壁画“楚乐”,颇似出土楚文物中之彩画,经着色、再造,更具魅力。询之,答曰:画家唐小禾夫妇在此工作两年,创作彩陶壁画“楚乐”,熔乐、舞、画于一炉,中外瞩目。按:楚文化本受巫风影响,多神秘色彩,与北方文化古朴质实相异,而呈诡异奇幻之态。唐小禾夫妇的创作,于表现楚文化的神秘诡异,更属出神入化。由此可见,发掘传统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要把古文化中尚处于原始状态下的东西,用现代艺术意识和工艺手段加以重新创造,使之成为古今一体的特殊的美的形态。王继发动“购牛”,于是出现“牛热”,各牵一头。余亦购得一头,另购一陶制笔架,以其体小,易携带故也。

盆景平平。南津关下,西陵峡口盆景尚可观。

晚,宜昌市市长、文教书记和宣传部长来饭店作礼节性拜访。

7月8日,星期五,阴转晴。

上午,大队往葛洲坝听劳模报告,我则受命赴彩陶厂选购礼品,供沿途交际之用。下午准备行装,逛大街。集得宜昌三峡酒楼对联两副,一曰:

山川隽永溢杏酒

日月盘桓垂名殽

一曰:

楚天夷陵九千客,客中邀客,又添千海客,千杯玉酿醉千客

长江三峡第一楼,楼外有楼,更上一层楼,一窗风月活一楼

晚七时半上船,候夜半开船。上船后,老师们相邀,复上岸散步,看影片《夕照街》,因未带眼镜,影多模糊。出影院后,与王先霈老师饮啤酒。时逢中日女排对赛,同行或隔窗,或入户凑观电视,虽有失斯文,亦别有情趣。十一时半方归。购得青田石两方。

7月9日,星期六,阴转晴。

九日凌晨二时半,船过葛洲坝船闸,先缓缓驶入闸内,而后关闭后门,从前门底部翻水,约五分钟,水位升与上游平,然后开前门,船缓缓驶出。前后费时不足半小时。过船闸后,即从南津关入三峡(西陵峡),天地浑茫,夜黑如墨,偶见一二亮星,知今日必是晴天。

在“东方红”123号轮赴奉节途中。

昨夜睡眠虽少,但今日黎明即起,除年长同志仍在梦中“蓄养精锐”之外,余皆在甲板上看沿岸风景。此时天气尚有薄阴,江上雾气蒸腾,两岸峰峦亦在雾岚之中。“文革”期间,我父被发往宜宾珙县,我常去看他,在这条水道上往返多次。虽然两岸景色依旧,但心境却迥然有别。现时正是柑、桔、柚、橙结实时节,两岸青山,时有丛丛果树,点缀其间,多在坡半或坡下低处。中上部则多种玉米,间亦有条条梯田,如绿带盘绕,是为茶树。沙洲上则多种红薯。许是涨水季节,或因下游堵江之故(按:堵江后影响上游120—180公里处水位),江面比我往日所见开阔得多,且水流湍急,波翻浪卷,大旋如场,小旋如洞,间有波涛撞击之声,颇为壮观。两岸原有滩、矶,则几不可见。江面虽阔,但船仍须择道而行。有时直对巨崖冲去,颇有旧说“对我来”之势,虎虎有声威。从宜昌至奉节一线,旧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岸岩石底部的那些条条沟道,光滑狭长,虽长短不齐,但错落有致,沿线几随处可见,是为波浪冲痕。今日显已被江水所淹,峡江失此一景,是为憾事。

午后,由本船政委、船长陪同参观驾驶台。川江航道自开通伊始,即以手势示意,即领航人(今为大副)以手势指示掌舵人(今为驾驶员)。至今仍留此遗风,虽觉原始,但颇有古趣。此后,即特准上本船顶部甲板,浏览沿岸风光,视野顿觉廓大深远。在甲板留影若干。

二时前后,气候转晴,出现了峡江少有的丽日高照的晴天。虽略感热燥,但船已进巫峡,神女峰在望,精神又为之一振。三时许船到神女峰前,众皆雀然。神女峰在长江之北,巫山十二峰,江北六峰,皆有名,江南六峰,人皆少传。此时因天气晴朗,雾气消散,神女峰上虽仍有薄雾,但天光映照,丰姿绰约,清晰可辨。尖峰之侧,一女引颈,自古至今,翘首东望,难怪人们会产生出许多神奇浪漫的遐想。即今同行,亦有许多趣语。不知哪位最先发现神女身上还背有一个背篓,指画解说,众皆认为极像。原来所谓神女者,实乃巴东女之化身,故背篓从不离身,以备不时之用。这恐怕是关于神女的想象中,最有现代色彩,又最富现实精神的一种。往次从神女峰下过,或夜,或雾,总看不真切,今日才得睹神女真面目,如愿以偿。

前后约七八分钟,船过神女峰,不复见神女。远处拍照,无法留下神女清晰影像,禁不住又在其峰下拍照数张,以存印象。回舱小憩。

不久即入瞿塘峡。入夔门时,复出舱看景,江南山崖上,有冯玉祥1939年5月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几个大字,是冯氏出山之作。另有“夔門天下雄舰机轻轻过”的大字,出自抗日名将孙元良的题诗。同行周勃老师告,他们在石壁上还见有悬棺和孟良梯等。过夔门后,即见半山突入江中,山上绿树掩映,庙舍俨然,是为白帝城。

下午四点半后到奉节。下榻县一招待所。

奉节为古白帝城所在,刘备托孤即在今奉节师范学校旧址。街市颇零乱,市肆建筑新造虽不乏高楼,但仍以旧式屋舍居多。川中城镇皆如此。晚饭后偕杨可鸣上街散步,遍逛街巷,见个体户培养银耳,卖价颇高,与川外无别。此处瓜果极贱,卖价奇低。桃、李、苹果尤多,西瓜亦多。在巫山暂泊时,人皆买桃,我购李一筐,与此处相比,则大逊色矣。晚看电视《羊泉镇》,又电影《琵琶魂》。

7月10日,星期天,阴转晴间雨。

七点乘游艇赴白帝城。由奉节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兼民间文学研究会同志导游。在白帝城下暂泊,又上来一位小川妹子,乃白帝城专业导游。而后至夔门上岸。

夔门北岸有古栈道,削壁千仞,中开一线。在船上仰望,似一凹槽。待登上栈道,才知宽能容轿,且级级石阶高低起伏,盘旋而去。人行其上,虽有大江咆哮于下,悬崖虎视于上,仍觉如履平地。有凌云之意,而无恐惧之感,真乃奇险绝境。崖上有刻字“天梯石?”“开辟奇功”,当记此鬼斧神力。

此岸最奇之景,当为巴人悬棺,今存一二处,悬于数丈峭壁之上。据言悬棺乃一整木,空中而置尸于其内,上有二环,底以木搁,架于崖上。此岸悬棺今能见者,一处仅存一角,一处已风化如片柴,插于崖间。最多一处悬棺群,1971年为一瞎子、一癞子、一驼子所破,凡七具。时为奉节一案,今传为“三子闹夔门”趣闻。据言此三子今仍在,实为真事,并非虚传。足见悬棺多少年来已成为夔门民众的口头传奇。人称此处名“风箱峡”,即因悬棺外形似风箱而得名。或曰悬棺为皇葬,或曰内藏兵书宝剑,至1971年“三子”案后才真相大白,此中因由,令人禁不住唏嘘感叹。

此岸另有七道门,实乃一石洞,进口不大,中经瓶口,内则洞天大开,往下深不见底,漆黑不辨路径。同行皆未带电筒,故未竟而返。此处岩洞甚多,有的外有围墙。另一处则内建圈栏,为养牲畜之所。多数洞壁皆被烟火熏黑。盖因此处每到秋季,满山红叶,柑、桔、柚果成熟之时,农人一天劳作,中午则在洞中歇乏烧餐。又常有画家来此写生,野餐亦如法炮制,故洞壁墨黑。砖墙大多倾坏,但清泉滴滴,沁人心脾。有蓄水池一方,清澈见底,煞是可人。此处柑桔树矮,探手即可及顶,却结果累累。秋八月可以想见此处之热闹景象。农人画家,络绎不绝,笑语声喧,炊烟袅袅,俨然世外人家。

由北岸返,复至南岸。北岸坡斜,南岸崖陡,自上而下,形如笔立。近水处才有一高滩,故人由此可抵达崖下。南岸多刻石,遍布崖上。日前船上所见,皆在此处。就中冯玉祥留字,除前记“出夔巫”大字外,另有中字,诗八句,乃1946年5月29日所作。诗曰:

打出夔门去,驱逐小倭寇。

我曾题此诗,刻在崖上头。

胜利还都日,此愿果已酬。

仍须共争取,和平与自由。

足见冯玉祥当年的情志。但据导游讲,此诗包括前记八字,皆冯的秘书所书,并非冯的真迹。另有刻字多处,如前记孙元良刻字(亦说为其秘书所书),和“夔門”、“瞿塘”等等,皆苍劲有力,熔碑隶于一体。尤以湖北嘉鱼人,清代任过夔府知州的刘心源刻字(“夔门”)最为人称道。刘氏在夔府任上留墨甚多,且颇有政声,为今人传颂。余处尚有几篇刻字,无暇辨认。

返船时,有大雨点,由疏而密,稍顷江上沙沙一片。人坐甲板上,皆撑伞缩头,待雨点稍敛,复探头看景。至一处悬崖下,导游言,崖上有一景曰:“倒挂和尚”,指示有顷,皆难确认。一时间,众说纷纭,各人都按自己的想法,描画了一个“倒挂”的“和尚”。须臾,船已从崖下过去,却未及见“和尚”踪影。按:江山之景,非为人设,乃自然耳。人取其形似,附会穿凿,曲尽其意。故人皆可据景图形,因形寄意。如适才一景,有几人则有几个“倒挂和尚”,无确论并不为怪。对自然的审美与对艺术的审美,其理一也。

南崖令人叹绝之处,另有孟良梯。从崖脚到崖半,均匀相间有一线小孔,成“之”形,弯曲而上。孔呈方形,稍小,人言上崖时,需一手抓一木棍,插于孔内,脚踩手攀,进则取后棍插入前孔,如此交替上升,直达崖上。按:棍应为三根,才能轮换交替,此处或为古人采药遗踪,当不是行军之迹。周勃老师说,此乃人的意志的表现,此言极是。

船泊白帝城下,雨点稍住,即上岸登山。白帝庙在山顶,有石级盘曲而上。庙内有“明良殿”供刘、关、张,并孔明泥像。另有碑石、字画、出土文物及诸多别的景致。颇觉平平。中国人历代创造的圣迹,大抵一致,为纲常理道所宥,殊无生气。大不如自然山水,生动活泼,有活人气息。倒是在庙外观夔门,北斜而南陡,江流一线,正如门关,始信“门”字之妙。众皆留影,天公亦美,光照颇佳。于庙内碑林中见一碑,载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奉节大水,水位最高处,至今县一招门下,几与县城最高点平。由此而想及悬棺。1870年之水位可达今见悬棺下二三丈处,二千多年前,或许有更高水位,巴人借此水位将悬棺送至崖上,当不是难事。但我所知宜宾珙县之悬棺,则在大山深处,又作何解,实为千古一谜。

在白帝庙进午餐。餐后众皆坐等三点班船返奉节,余独与王先霈老师步行。顺盘山道,在江崖之上,迂徐行进,中经一小江渡口,找农家讨水喝,又讨要红薯两枚,费一个半小时抵奉节。大队乘船,晚大半个小时方至。

晚偕周勃、陈美兰、黄榕、陈柏健等坐江边茶棚观江景,饮山茶,看鸡上树,摆龙门阵,九时许方归。

奉节不独为川鄂门户,三峡古城,亦广布革命圣迹。据言,《红岩》中提及的“双枪老太婆”或彭松涛,即悬头“依斗门”(或言别的城门)。市内今有彭咏梧烈士墓。晚饭后往瞻,却杜门不开,嗟夫!依斗门为奉节码头入城门洞,上岸之时,抬头仰望,似见当年景象,为之肃然。

7月11日,早起中雨,上船后雨停,此后皆阴,间有微雨。

由依斗门码头上船赴巫山县。约一个半小时抵达巫山。沿途江景依旧,但早起遇雨,在依斗门码头望江北赤甲、江南白圤二山,另是一番景致。二山皆隐入浓雾之中,雾气蒸腾,时见山峰显露,如见神龙首尾,煞是壮观。白圤山半峰一股白雾,浓,宽约三十米,长约二百米,状如奔河,咆哮向北,在夔门上空,前军消散,成鸭尾状,不复前行。可见天上云雾,欲横渡夔门,亦非易事。

复从白帝城下过,见“偷水孔”。昨在白帝城上观音阁,满愿楼下见拱门上书“流波顺轨”四字,乃前人过滟滪堆之经验结晶,如“对我来”然。滟滪堆今不可见,在白帝城下江水回弯处。今平若港湾。据言,杜甫当年即在滟滪堆左近白帝城上之临江楼屋中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复过夔门。

十一时后到巫山。码头坡高且陡且窄。同行长者至中途皆喘息不止。下榻县招待所。巫山县亦有人来接。较之奉节,巫山为小,但街面颇整齐,且房屋新旧差别不大,不算热闹。今日午后在会议室与同行作者介绍见面。稍后则休整。余偕易竹贤、陈美兰、刘森辉、黄榕、程克夷、王先霈、陈柏健等七人去城西寻访高塘观旧址。按:高塘观即楚宋玉所作《高塘赋》中之高塘,又名“楚阳台”,或名“朝云暮雨”,皆出自宋赋。山极高,有农夫上下山之羊肠小道直达山巅。高塘观旧址在山极顶处。纵目四顾,山城江水,峡谷连峰,尽收眼底。旧址今不可见。有老式大瓦屋院,从土夹砖的建筑方式看,为清代所建。后屋门首亦有联可证:

金阙向南陵九天阊阖开宫殿

琼楼依北斗万国衣冠拜冕旒

上款光绪十一年,下款文生任显甲敬书。显系修屋时所作。屋内今存一联:

何须问普陀花雨飘来尽法界

即此是南海紫云深处现慈航

上款光绪十一年乙酉春良旦,下款文生任显甲书。颇多佛意。

此处今为党校,但学习已停,房舍待修。余攀得一工作人员,承蒙热心指示,于前屋后墙下,又由乱瓦泥堆中,找出一对青石,青石已作墙基之用,但其上对联,仍字迹可辨,联曰:

仙鬟枕峡水三千休谈宋赋

古刹迎巫峰十二可访唐碑

此联又颇有道风。可见此处虽名曰“观”,但僧、道皆在此主持过教事。或许在旧址上建过观又建过庙,故留此杂合遗物。据这位张同志言,城内人民广场处至今尚有一六十余岁老和尚名李寅春者在,此人熟谙此处掌故。且记得全部碑文,殊为难得,拟往访之。又言此处原有一天井,中有方石覆盖其上,周遭云烟,独方石上有雨水下落,因曰“朝云暮雨”。此石今仍在,反面已用水泥敷平,下支四柱,上刻棋盘,供人乘凉对弈之用。石下已风化,但可见上有刻文,形如流云,似楚帛上之图形。此石可是高塘观最古之物,殊为珍贵。按:上言“朝云暮雨”,恐后人附会,传言当出自宋赋,非实有其景也。

上山时,黄榕、柏健与一农妇攀谈,相约下山时去她家吃苞谷。下山至农妇家,围坐其草屋门,一边待煮玉米,一边与农妇闲聊。知这家共有八口人,夫妇俩加五女一儿。大女年十八,已嫁至江对岸,余皆在家。在家儿女,大者十五,小者七岁。有责任田三亩,日子过得颇清苦。环顾四周,草顶泥墙,凿倒U形洞以为门。内外皆如此。室内空空,陋旧无比。女主人甚好客,虽不过三十余岁,但已觉年近半百,盖辛劳所至也。因系再嫁妇,颇不为丈夫见爱,丈夫不顾家,靠她一人操持家事。子女皆勤劳,小女尤为可爱。良久,玉米熟,众皆争食,啧啧不已。走时复带若干棒,给款三元,以为酬谢。回程言及,皆唏嘘不已。

晚,独出街散步。巫山城小,未几走尽,不获而归。仅购得鲜李一斤。城东有神女庙,颇远,且需乘船,不欲去。

7月12日,星期二,阴转雨,雨过复阴。

早八点从巫山县城出发坐游艇(共两艘,为2号、3号),从巫峡镇西入大宁河,约行十分钟,进小三峡第一峡,龙门峡。龙门峡为小三峡最短者,仅四华里。江面宽处约四十米,窄处仅二三十米。两岸奇峰兀立,水面雾气蒸腾,厚约尺许,顿觉凉气袭人。龙门峡两岸岩壁上遍布古栈道遗迹。与在夔门所见之孟良梯不同,此处皆为双行方形小孔,行距约三尺许,孔距约二尺许。据船工言,孔深约一尺许。这种古栈道遗迹在整个小三峡沿岸皆可见。古人或者即以此为通道与外界相勾连。但在悬崖峭壁之上,无现代工具凿此规则小孔,绵延百余里,堪称鬼斧神工。

龙门峡水势极险,据曾来过小三峡的同志讲,枯水季节,河床浅露,河水碧可透底,船行于卵石之上,发出沙沙声响,须纤拉或挖石开道。但今逢涨水,河床宽阔,水流湍急,遇有落差处,则波翻浪涌,气势嚣大。我们虽溯流而上,但由于是机器动力,并不感艰难。但遇险水处,亦十分惊险。在白水河小溪里嘴,船傍右岸岩石逆水而上,在急流处,忽然横向左岸,几与岩石相撞。三位船工奋力举篙,以篙头枪尖抵岩石,方将船头拨回主航道。奋力者再,才脱离急流。船冲出急流后,又在近处搁浅,退后复上,方归正道。此等险水,后来又遇多次。如龙门峡与巴雾峡之间的燕子洞处,如巴雾峡与滴翠峡之间的双龙镇下等皆是。其余尚有多处,其险不可言,其壮美亦不可言。险水奇滩,实乃小三峡一大绝景。

船行约一小时到琵琶洲。琵琶洲实为一半岛,形如覆置之琵琶,故名。从左岸伸向江心,成平放的U形。洲上屋舍俨然,翠竹篷篷,包谷连片,向阳面颇感温暖。约一刻钟,绕过琵琶头,入背阴面,复感阴冷。

前方进入巴雾峡。巴雾峡长四十里,险水不多,但景致颇繁。尤其是石钟乳,几遍布两岸岩壁,成各形态。如“马归山”,即形如一马,头身归入山内,仅留臀部、后腿及马尾在外,蹄向后踢,仍勇力奋进,欲入山中。另有“龙进”“虎出”,或依岩石纹理设想,或以溶洞形象命名,各呈其态。在巴雾峡见悬棺数具,于峭壁之上,比夔门所见远为清晰完整。雾重为巴雾峡一大特点,江面浓雾,几不能见人。峡中寒气袭人,虽为盛夏,砭人肌骨。

在双龙镇小憩。十一点十分进滴翠峡。滴翠峡为小三峡最长者,六十华里。因景物最为奇丽,故名滴翠。不但两岸翠竹篷生,灌木丛丛,且水气雾气,重抹轻染,绿翠如滴。两面悬崖,石钟乳之上,因蒙水气,亦润润汪汪,如冰柱之欲化。进峡未久,即遇小雨,一时江面浑茫一片,众皆蜗缩舱内。须臾雨住,打开舱盖,则另有一番朦胧韵味。等到雾气渐渐消散,最后则如丝如绫,或绕山峰,或缠山半,或浮游江水之上,或穿行竹树之间,如游丝薄纱,轻绡透明,觉清凉之气顿生。未几,至“天泉飞雨”处。此处为右岸一景,一瀑自天而降,飞掠腾跃于山石丛林之间,白花乍开,水沫四溅,大气扬扬。船停左岸,众下滩捡鹅卵石。小三峡卵石奇多,本色者有,杂色者亦多,呈各种纹理,经水浸泡,尤见可爱。在天泉下拍照数张。一峡景致,目不暇给。又见一悬棺,搁于左岸峭壁上,尤为奇怪。传言一船夫停船,观神仙下棋,不觉水退,故搁浅于上。船工言,五十年代末,尚可见篷、桨,今仅存主体,形似船,不辨传言真伪。

十二点半出小三峡。中午在大昌进餐。大昌为古镇。旧时设泰昌县,据川陕鄂要津,为古兵家必争之地。现代则有贺龙及红军时代遗踪。镇不大。四门俨然。为花岗石垒,门洞低矮,探手可及,但城极坚固。

午后三点半,顺流而归,仅两小时,即回巫峡镇。归途真可谓轻舟飞越山万重,如箭奔星驰,煞是惊人。

7月13日,星期三,阴转雨复阴。

中午乘“东方红”123号赴宜昌,因大雨阻道,不得入神农架,故不去巴东,亦不走秭归。先期已放弃巫溪,煞是可惜。晚至宜昌,亦因天气,不得从兴山入神农架,改道十堰、丹江,相机入武当山。但行期难料,费时太长。余下学期尚需讲课,无暇多游。议与几同志改道归汉。

7月14日由宜昌归汉。

於可训,男,1947年3月生,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於可训文集》(10卷),中篇小说集《才女夏娲》,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