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18年前,青年教师刘亚斌自愿放弃优渥恬适的生活,毅然舍教从警,从一个警界职场小白逐步成长为公安信息化领域的破案尖兵,对电信网络诈骗等侵财犯罪展开凌厉攻势,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燕赵大地,山河警魂。刘亚斌不幸离世后,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一直在传颂。值此清明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像山河一样岿然屹立、奔流不息的公安英烈精神! 山河警魂 ——追记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刘亚斌 文/尹俊杰 “当警察不就是这样吗?” 2023年5月7日下午,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四楼西侧会议室正在举办一场特殊的仪式,仪式的主角是一枚警号。这是人们第一次这样认识一个警号,在这之前,警号的主人曾被反复提起,却再无回应。 事实上,类似的仪式在过去的一年中举办过很多次。很多人都以最真诚、最敬重的方式反复提起警号的主人。这是一种深情的挽留和不舍,更是一种特殊的眷恋和纪念。就是在这样深情的瞩目中,他被无数人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无论沧海桑田,他的名字、他的故事都早已和他战斗过的土地融为一体,再难分离。 我想,我应该好好写一下他的故事了。 可是从哪儿开始呢?按照最初的想法,应该从这场特殊的警号封存仪式开始,这时距离他离开已经一周年。可是这不够,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故事,没办法理解警号封存中沉重的深意;再往前,2023年4月3日,那是他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送奖仪式的日子,也应是他43岁的生日。可是这也不够,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奉献,更没办法理解其中的荣光;还是再往前吧,他被追授全国“公安楷模”,被追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被评为“2022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被追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青年五四奖章”…… 想到这时,我仿佛站在一条汹涌奔腾的大河面前。大河里奔腾的浪花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这并不是我的幻觉,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同样是这条大河的意义。 这条精神之河,如同一条血脉不断滋润远方。在它很近和很远的地方,更多的精神江河同样在日夜奔涌,最终汇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海洋,成为后来人取之不竭的信仰源泉与前进根脉。没有什么可以彻底阻断河流,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开始生出大片葱茏的绿色,那是对精神的讴歌与赞美,更是璀璨绚烂的生命之光。 这条精神之河的主人,名叫刘亚斌,是我们永远怀念的一位战友。 有河必有源,有源必有山。如果想真正感受一条精神之河的深远辽阔,就必须了解到它的真正源头。无论是正本清源,还是饮水思源,一切都离不开源头。当大多数人在追寻河流远去的方向时,我们更应该选择溯流而上,追寻这条河流的正源——对这条精神之河的追本溯源,正是对其中深刻内涵的探索奔赴。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应以一条清晰的脉络完整地回顾他的一生。 而我们追溯精神之河源头的起点,恰好是在一条真正的大河河畔。 这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大河——京杭大运河,这条开凿于春秋时期的人工运河横贯中国南北,对这方水土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将沧州从《水浒传》这部名著中流放发配的苦寒之地变成了百年历史中舳舻相衔的繁华码头。直到今天,大运河穿城而过,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生机勃勃,这座被誉为狮城的城市依旧为这条长河由衷自豪。 刘亚斌生前单位所在地名为运河区,单看名称,就可以感觉到这座城和城中人民对运河的深厚感情。这是刘亚斌精神之河的奔涌之地,也是他灵魂的最终归宿。在这里,精神印记与现实长河在形神上交相辉映。 2020年5月,刘亚斌被推荐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人,我们按照上级安排对他进行先期采访,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英模人物。 刘亚斌当时担任运河分局刑警大队情报中队的中队长,在一间略有些局促的办公室里,地上、桌子上堆积着一摞摞的案卷,将破旧办公桌后的他整个儿挡住。此时,他正埋头在三台电脑后面,聚精会神地分析着一起诈骗案数据。那副认真工作的模样,也成为很多人心中定格的形象。 在此之前,我曾经见过很多位英模人物,一直以为,优秀的公安民警肯定是为人刻板甚至有些严苛的,不然不可能抓到那么多犯罪嫌疑人、办理那么多大案。但第一次见到刘亚斌,他的形象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看上去相貌清秀,身材略显单瘦,言语间带着几分羞涩,一点儿也看不出与势如破竹、雷厉风行等形容词有什么联系。但就是这个看上去有些羸弱的普通民警,一次次干出让每个熟悉他的人都叹为观止的大事。 那天很暖和,柔和的阳光穿过窗户上的玻璃,照在他俊雅的脸庞上。听到动静,刘亚斌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来,对来访的我们略带歉意地说了声:“不好意思,还要等一会儿。”然后又低头忙碌起来。 “刘亚斌很忙。”这在之前我们早有耳闻,但直到看到他,我们才知道他的忙,是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喘口气。在等了十几分钟后,他才终于停下手中工作,说可以稍微歇息会儿了。也就是利用这个空隙,我们才有了一次详尽的交谈。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但随着刘亚斌的几句话,我们之间的隔阂很快就消遁无形,他几句简单的交谈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那次,他和我们讲述了很多从警后的故事,在他的言语中,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那么普通而简单,没有丝毫的修饰和渲染,但直到他牺牲后,我们先后采访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事、走访他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再次审视他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时,才蓦然发现,那些在他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有多么难得、多么动人心弦。 采访期间,我们反复想起曾问刘亚斌的一个问题:“明知这么危险,你是怎么做到义无反顾的呢?” 也反复想起他的回答:“当警察不就是这样吗?” 从大学教师到人民警察 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河北省特等先进工作者”“新时代燕赵政法楷模”等荣誉,入选河北省公安厅“情报专家人才库”“信息战专家人才库”“反电诈专家人才库”,2016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2021年7月,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建党百年庆祝大会,2022年2月,作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民警代表参与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仪式和开幕式国旗传递活动……每次谈起刘亚斌生前所荣获的各项荣誉时,每个人都不禁感叹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于是很多人开始猜测,他一定是毕业于公安专业,至少接受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否则不会有那么敏捷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但这些猜测很快便不攻自破了。 刘亚斌并非毕业于专业的公安院校,他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只是因为对公安职业的向往,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平静的生活,选择投身警营,成为一名公安民警。这一选择,与他之前的经历密不可分。 沿着那条精神之河,我们溯流到了更早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水流之后,一座庞大而绵长的山脉横亘眼前。峰峦叠嶂、壁立千仞,让人仰止。在那一刻,本该纤细静谧的源头之水却爆发出磅礴澎湃的气势,一瞬间淹没了所有感受,就像经历一次新生命的诞生,绵延千里之外的正是这条连接着母腹的血脉。那是刘亚斌入警前的岁月,也正是精神之河的源头。 刘亚斌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长期服役于陕西某部队。他出生在白洋淀畔的一个小村庄,自幼跟随母亲生活,直到两岁时作为随军家属来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在部队大院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段生命里,曾出现一座真正的山。在父亲部队驻地处远眺,就可以看到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那正是位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中心的秦岭山脉;而在不远处,是一条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 长于秦岭山脚、黄河河畔,刘亚斌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与一座山峰、一条河流紧紧相连。那巍峨的山峰,在他内心深处铸就出刚正顽强的性格;那磅礴的大河,给他生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激情。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拼命寻找、尽力追随的历史和声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浑悲怆的咆哮之声,以及它后面的精神之源就在那儿,就在那个孩童的面前。它们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小刘亚斌只懵懂地知晓了其中一点,而这一点,就像一颗种子扎进了他的心里。 部队大院和故乡是不同的,大院的生活像部队一样规整有矩。居民都是在役的军人和军属,随处可见整齐的着装和铿锵的步伐。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成为刘亚斌刻骨铭心的记忆,贯穿了他的心理成长期和整个人生。 而在刘亚斌心中,“高山”不只是绵亘千里的山脉,更是他仰望追随的父亲。河之行远,决于正源。他是一名优秀的公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他的父亲,是一名忠诚尽责的军人,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党员。他的父亲刘发芝,先在燕山脚下立志报国,后在陕西练军,转业后教书育人,他的言传身教为刘亚斌日后的行为处世立下了标准和原则,也正是他一步步带着刘亚斌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刘发芝老人几十年军旅生涯凝练的思考,如今看来,依然魅力不减、发人深省:作为一名老兵,新兵初至,他就会告诉他们,年轻人不要怕干活,力气是越干越有的——这成为刘亚斌战斗不止的思想动力;作为老前辈,他会提醒年轻人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实践经验是否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好像走了十几年的楼梯,从来没有人知道它有几个台阶,自然也不会有人想着一路走来是不是安全省力——这成为刘亚斌创新各种技战法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层领导,他会告诉基层领导,管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等等。 刘亚斌上初中时,发生了一件决定他人生轨迹的大事,那一年,哥哥刘斌考上了军校。当哥哥身着和父亲一样的军服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跟着父亲拊掌大笑,从心底为哥哥感到骄傲。也就是在那时,他在心底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考军校,从军!做一个像父亲和哥哥那样的军人!从军的梦想可能是从父兄那一身戎装开始的,而报国的理想却是早就受父兄影响印刻在骨子里的。 十五岁那年,刘亚斌跟随转业的父亲回到沧州。因为是中途转学,加上两地教学的差异,他初到班上时成绩并不好,可没过多久,刘亚斌就适应了新班级的学习,仅在三次小考后,成绩就名列前茅。 高中生活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高考前夕。1998年6月,带着期盼、梦想和嘱托,刘亚斌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第一天的考试很顺利,他稳定应战,正常发挥。但晚上就发生了变数,母亲给他准备了小半盆凉皮,不知是因为肠胃疾病还是精神紧张,他吃下凉皮后不久就上吐下泻,一整夜没有睡着。这直接影响了之后两天他在考场上的发挥。半个月后成绩出来了,果然和预料中一样,后三科的成绩较前两科低了很多,总分与准备报考的军校相距甚远,从军之梦是没有希望了。 父亲担心儿子会受到打击,安慰他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可以再复读一年。经过一番思考后,刘亚斌婉拒了父亲的好意,最终选择了河北经贸大学——一座地处滹沱河畔的学府。滹沱河起源于山西忻州,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北省,就像黄河养育中国一样,哺育着石家庄的广袤土地,被称为河北省会的母亲河。虽然还没有亲身到过学校,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下子将刘亚斌拉回到从前的记忆中,那在黄河河畔长大的童年时光。 刘亚斌上大学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风华正茂的年轻班主任如今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再提起这位学生,她几乎想不起什么特别的事,但依然准确地说出了他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也难怪,时间飞逝,刘亚斌当初干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细节早已模糊,但这些模糊的内容凝练成了他这个人,也凝练成班主任那句重复了几遍的评价:“他是个好学生,特别好的学生。” 大学和中小学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除了承担事情的种类更多、任务更繁重外,最主要的还是身边同学要比以前都更有想法、更多考量。即便如此,刘亚斌仍然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这一干,就是四年。再提起大学时的班长,同学们的评价非常一致:“他是个好人,特好的人。”类似的评价在刘亚斌从警后曾多次出现。 学习上进、踏实勤恳,还从不争名逐利,这让刘亚斌成为学院党支部首批准备发展的入党对象。2001年3月,刘亚斌光荣入党。 大学毕业后,刘亚斌选择了回沧州工作。其实以他当时的成绩与表现,是可以留在省会发展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 凭借着自身过硬的素质,经过一系列考试,刘亚斌成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虽然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但初来乍到的刘亚斌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他比许多学生大不了三四岁,当他和学生们站在一起时,甚至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学生们很喜欢这位年轻的男老师,共同的语言和相仿的年龄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离开学校后,刘亚斌仍和不少学生保持着联系,只要在工作中发现了诈骗学生或与师生利益有关的事,他都会专门提醒原来的同事或者学校保卫处注意,防止危及学生利益。十几年后,刘亚斌在分局偶遇了来办事的一位学生,那人第一时间叫出了他的名字。自他离开后,很多学生打电话来询问是不是当初教他们的刘老师,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有的直接在电话里就失声痛哭起来。不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是换不来大家的真心关切的。 同样是在校园内,刘亚斌遇到了同校教学的赵晨光,那个长着一双清澈明亮眼睛的女孩,言谈举止间带着一种知性的豁达。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直到走进婚姻的殿堂,相约携手走完后半生。刘亚斌离开一年多后,有人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门口打听起夫妻二人,看门的保安大爷仍记得:“两口子感情真好,我常看见他俩牵着手散步。” 事业顺利、父母健康、家庭和睦,刘亚斌似乎已经得到了幸福人生的全部要件。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始终有一件心事放不下,偶尔闲暇时,他依然会想起那个渐行渐远的理想。 就在结婚前不久,刘亚斌偶然看到招录警察的消息。对他而言,当警察,不仅可以弥补曾经错过的从军梦,而且更符合他心目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多年后的一次报告会上,刘亚斌回忆起从警初衷时说:“没机会参军了,就做一名警察吧,哪怕咱能为社区老百姓扛扛煤气罐,那不也挺好的吗?” 对自己未婚夫的想法,赵晨光表示全力支持,不论将来他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她都相信,他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的,而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她也做好了和他一起面对的准备。经过一路坎坷,刘亚斌顺利通过考试及体测等难关,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采访刘亚斌的时候,他谦虚地说是自己足够幸运,能顺利通过考试实现梦想。现在看来,能拥有这样一位战友,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幸运? 2005年6月1日至7日,是刘亚斌入警后的岗前培训,正赶上他和赵晨光的婚期,他匆匆举行完婚礼,就匆匆赶回培训班学习。匆匆忙忙,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与生活的缩影。那一年,应该是刘亚斌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他同时收获了两样挚爱:他的家庭、他的理想。 ......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啄木鸟》202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