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行,生于山东,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胜利油田作协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诗歌委副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协常务理事、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创作以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剧本为主。出版有《无人区》《无人区手记》《无人区的卡车》《地球的工号》等作品十八部。作品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奖电影剧本奖等。曾获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使命与远方 ——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管网行记(节选) 马 行 一 我是一名石油工作者。我经常奔走于南疆的戈壁、沙漠、城市与村庄之间。在我的记忆中,南疆的天空少有蓝天白云,多是土黄色的。我曾在塔里木遇到一刮就是半月的沙尘暴,感觉米饭中、空气中全是沙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南疆有中国的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也有别的因素,比如草木植被遭砍伐。要知道,在南疆,草木植被是珍贵的,甚至比金子还珍贵。但是千百年来,南疆的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燃草做饭、伐薪取暖,这就让本就稀有的草木越来越少,也让天空中不时飘荡起草木的烟尘。草木植被少了,流动的大沙丘也就没了阻挡,空气中多了悬浮的黄沙与扬尘。多少年了,以煤为能源动力的众多厂矿,尽管努力控制污染,却不能彻底阻挡黑色烟尘的升起。 该以怎样的燃料取代柴草和煤炭呢?二〇一三年七月三十日,随着总投资六十四亿元、全长约两千四百二十四公里的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管网的投产,清洁的天然气有了新的使命,开始沿着管网进入南疆五地州的厂矿、企业、学校、家家户户。正是因为南疆天然气利民管线,南疆的沙漠戈壁绿洲才有了自己漫长的甬道。管线在延伸,就是南疆的幸福与希望在延伸,就是大地与天空在前行。并且,管线的延伸也是一种思考,用天然气、用远方、用一个个白昼与黑夜、用一个个村庄、用一座座城市以及荒漠在思考。供气十年后,就在今年三月六日,春天开始的时候,塔里木油田组织十多名作家沿着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管网行走采风。我也参与了这次行走采风,我更喜欢自己看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毕竟,天然气自有它的记忆与远方。 是谁为促进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担当奉献,是谁确保着清洁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是谁让南疆大地的草木植被得以保护,是谁让流动的沙丘不再流动、让天空变得蔚蓝,又是谁恍若南疆不倒的胡杨…… 她或他,他们,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人。是的,因为沿着管网的一路行走,我遇到了她或他,以及他们。并且,沿着管网一路行走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二 南疆很大,南疆最西端有帕米尔群山。背依帕米尔群山的,是南疆名城喀什。 喀什宜居宜远行。当然,也适宜轻盈、清洁而又充满活力的天然气去远行。从喀什向东北,沿着天山山脉南麓一路向东直达库尔勒,那长长的管道中有天然气在行走。从喀什向东南,沿着昆仑山脉北麓一路向西直达和田民丰分清站,长长的管道中依然有天然气在行走。 正因此,喀什成了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的所在地。那天,喀什城外,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的一位女工,也是一位兼职讲解员,把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介绍给我们。她从室外的一块块宣传栏一直讲到室内展厅的实物与照片。她的讲解,让我对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她讲解的时候,有同行者插话问她,她在这油气运行中心工作了多少年,从哪儿毕业,专业又是什么。而我,在她讲解的时候,则不时忆起沙漠戈壁中的胡杨以及温暖的玉石。 她叫古里米拉。一九九〇年出生于位于泽普县奎依巴格镇的塔西南石油基地。她的老家在帕米尔高原下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她的爸爸妈妈都是柯尔克孜族。很小的时候,她认识的石油工人就是爸爸。爸爸是塔西南油田的卡车司机。上小学时,每当爸爸去接她,她都不愿靠近爸爸,她觉得爸爸身上沾满尘土,衣服上也是油渍,太脏了。可是,自从她开始到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读书之后,或说是看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后,她感觉自己开始变了,变得能够接纳爸爸了。大学毕业后,她可以留在首都北京,也可选择上海或广州,可她却像一只远飞的候鸟一样,毅然决然地飞回了来时的地方——中国版图上最西南角的石油小镇——塔西南石油基地。 回到故乡,回到塔西南石油基地,是因为爱,也是因为有了对父辈的理解。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突然发觉,身上沾满尘土、衣服油渍麻花的爸爸,其实是世上最可敬、最干净的人,她只想做一个爸爸那样的石油工人。五年后,当她得知南疆利民油气运行中心需要人手,就主动报名来到了运行中心。 所有的天然气都有一个家。与其说古里米拉是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的一名员工、一名兼职讲解员,还不如说她是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一个小小的零公里起点。是她,向导一样,把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介绍给了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也把塔里木天然气的故事与记忆给了我。 三 沿着南疆利民天然气管网旁的公路向东南方向一直走,过阿克陶分输站,过英吉沙分输清管站,过东风农场末站、过二十七号阀室、二十八号阀室、二十九号阀室,绕过莎车末站,我们来到了一个安静的小院。院中有一栋小楼,小楼前长满粗壮高大的杨树。这个小院是泽普输气站的办公区。在这里,我遇到了输气站的巡线工吐尔逊江·马合木提,一个热情、快乐的维吾尔族青年。他是一个“油二代”,父亲是原油田公安局的干警。个子高高的他来到站上,已当了整整十年的巡线工。 塔里木,不仅是石油天然气的富矿,也是岁月与时光的富矿。对此,一个人只有在塔里木待得足够久了才会明白。我对常年工作在塔里木,或说是常年工作在沙漠戈壁里的人一直是偏爱的,我在他们的身上时常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输气站的生产运行大厅,吐尔逊江指着贴在南墙上大幅的南疆利民天然气管网地图说,他们泽普输气站是个大站,管辖的范围大着呢,共有南北两条线。他的手指在管网地图上滑动,先说北线,从英吉沙分输清管站到皮山分输清管站有三百六十多公里,再加上柯泽管线的二百三十一公里,共有五百九十一公里,这北线管网涉及五个县三个团场。讲完北线,他再说南线,从泽普输气站继续向南向东,一直到皮山分输清管站,还有一百九十公里。 巡线工共有二十人,五人一组,分成四个组。按照分工,两个组往北走,两个组往南走。每隔一年,两个组就掉换方向,往南的改为北,往北的改为往南。吐尔逊江·马合木提所在的小组,二〇二二年是往北边的英吉沙方向,二〇二三年则改为往南边的皮山方向走。 在沙漠戈壁之上,独自走远路是危险的。但巡线这工作,则不时需要一个人行走。在沙漠戈壁里行走,虽然劳累,但有大欢喜。某些人可能认为巡线工作艰难又单调,然而吐尔逊江的成就与幸福,就在巡线的路上。巡线路上,多少次,鞋子陷进泥里沙里,吐尔逊江就光着脚走,踩着管线走。巡线路上,他结识了很多当地的农民。好多次了,当巡线的皮卡车抛锚,总是当地农民用拖拉机帮着把皮卡车拖出来。饿了渴了,农民们还会拿来水和食物。巡线路上,倒伏的小树,他会用心扶起,被铁丝网绊住了腿脚的黄羊,他会耐心把铁丝解开,将黄羊放掉。巡线路上,有苦有累有风沙,而一切又是那么容易消失。比如车辙、比如脚印,昨天还一道道、一行行地,特别清晰,可仅仅因为夜间刮了一场风,一切就会变得无影无踪。巡线路上,他有一颗有爱的心,有一颗单纯的心,他不仅巡护着管线,也巡护着戈壁沙漠。巡线路上,他自会与蓝天白云相伴,自会与寂寞的星月相伴,他的每一次前行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吐尔逊江走得快,他总想快步走到沙漠戈壁的最前头。七公里半的大沙包子,吐尔逊江的工友们平均走三个小时,而吐尔逊江,顶多只用一个多小时。夏天,沙包子上的地表温度近五十度,鸡蛋都能烫个半熟,这给巡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吐尔逊江的经验是,在那样的沙包子之上,一定得快快地走,曾有巡线工因为走累了,就在大沙包子上坐下来抽烟歇息。不歇息还好,一两根烟过后,巡线工再想起身走,已迈不动腿脚。还有一天,他在七月的沙漠中巡线,不仅沙包子烫人,空气也烫人,才走了七八公里,结实的大头工鞋都受不了了,皮子开始干裂、脱落,吐尔逊江的脑袋也特别难受,太阳穴止不住地疼。他心里一惊,也不知是不是中暑了,他想,不能再磨蹭了,得加快速度,尽快走出这个危险区。他把仅剩的一瓶矿泉水往头上一浇,背起工作包,迈动长腿赶紧赶路。 二〇二一年夏,莎车县境内的叶尔羌河段,突发洪水。洪水越来越大,冲刷了四天四夜后,并没有全部退去,而是泛滥开来。洪水冲毁了穿越河道的天然气管线。危急关头,吐尔逊江报名参加了管线抢修。临行前,他给妻子打电话,说抢险任务相当重,自己暂时不能到学校接女儿了。每天,他与抢险小分队的工友都要奋战近二十个小时,实在困得睁不开眼,就到皮卡车上睡一会儿。都一个星期了,抢险工作还在进行。又过了一个星期,抢险依然没有结束。更糟糕的是,他所驾驶的皮卡车翻倒在了泥水中。夜里,气温特别低,他的膝盖开始疼得厉害,由于他的皮卡车还陷在泥水中,他连个打盹儿的地方也没了,就寻个比较干燥的高地和衣躺一会儿。那次抢险,持续了二十多天才完成。 抢险结束,泽普输气站的站长让吐尔逊江在家好好休息几天。哪想到,吐尔逊江回到家,冲一个热水澡,换上干净工衣,第二天早上依然准时来到了站上。看上去,昨天的疲惫与狼狈已不见,整个人已是精神焕发。 刚开始,我与吐尔逊江在泽普输气站的员工培训教室里聊天。后来站上要用教室,我就和吐尔逊江来到院子里。我刚想往一条石凳上坐,吐尔逊江忙说:“慢,等等。”说完,他一个转身快步走到他个人的小汽车前,从里面取来一条蓝毛巾。他用蓝毛巾把石凳擦拭干净,才笑着说:“现在可以坐了,我们继续聊!” 如今,快节奏中的现代人很容易变得抑郁。可一个人在沙漠戈壁中久了,不仅不会变得抑郁,相反还会更加热爱生活。这是因为在沙漠戈壁中活着、工作着都特别不容易,既然能够像沙漠戈壁中的胡杨一样坚强地活下来,那也就肯定会像胡杨一样,绝不轻易倒下。巡线、行走,是吐尔逊江的工作,也是吐尔逊江对人生与命运的一种依恋。吐尔逊江最满意的是,自己的这份巡线工作选得好,也选对了,能为南疆利民天然气工程做点儿事,是他最大的快乐。都十年了,别看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在沙漠戈壁中徒步巡行二十多公里,他从没觉得这工作是累的,是苦的,甚至连“苦”和“累”这样的概念都没有。 吐尔逊江爱工作,也爱自己的家。每天清早,他会早早地起床,给妻子和女儿准备好早餐。并且,他做早餐从不含糊,会认真地给妻子和女儿备好稀饭、奶茶、馕、小甜饼、葡萄干、核桃、巴旦木。待妻子和女儿吃罢早饭,他就开车拉上她们,先把女儿送到学校,再把妻子送到十八公里外的泽普第七中学。然后才掉转方向,准时赶到泽普输气站报到、集合。晚上下班回到家,他会下厨做饭,无论炒菜还是做拉面、做抓饭,他有着天生的好手艺,他也乐此不疲。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他的家庭照片。他打开相册时,知足与幸福的神情在他的脸上洋溢着。那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以及一个个短视频,全是他女儿的。照片有女儿在幼儿园讲故事的,有女儿参加小学一年级活动的,还有女儿跳舞的。末了,他又把妻子的照片给我看,他妻子是泽普的一名高中老师。他抬起头,望着天上的云,轻声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带好,让女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说着说着,他的嘴角有了笑容,“我相信,阳光就在风雨后,这么多年了,我从不与身边的人比职位、比财富,我只与他们比健康、比幸福。”说到健康,他是高度自信。他说,他奶奶今年一百一十四岁,姥姥九十多岁,爸爸妈妈的身体也都很好。他在职业学院读的就是篮球专业。他从不抽烟,也不喝酒,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篮球。去年,塔里木油田公司举办篮球比赛,他打前锋,他所在的队是冠军,他个人还获得了个人投篮三分冠军奖章。 四 从泽普输气站向西,有一条支管线。我们沿着支管线前行约五十公里,来到一个名叫柯克亚的油气田。 柯克亚油气田坐落在巍巍昆仑山的脚下,是新中国石油勘探者在塔里木发现的第二个大油气田。柯克亚油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地之一,也是南疆天然气的另一个故乡,它折叠、存储着南疆天然气的历史,也放飞着南疆天然气的今生与未来。一九七七年五月十七日,柯克亚油气田的发现井——西参1井,开始了震天撼地的井喷,石油液柱喷高六十多米,天然气柱喷高一百三十八米。井喷制服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赛福鼎来到井喷现场视察。赛福鼎问这个油气田叫什么名字。一个地质师回答,叫西河甫。赛福鼎轻摇着头说,这个名字不能体现中国石油如此壮阔的场面,他指着远处的一个村庄说,那里有一个柯克亚公社,柯克亚翻译成汉语就是刺破蓝天,依我看,应该叫柯克亚。此后,西参1井改名为柯克亚1号井,油气田定名为柯克亚油气田。 二〇一三年,因为南疆利民天然气的支线管网通到了柯克亚油气田。自此,柯克亚油气田的天然气有了自己的幸福旅程,它们开始进入南疆利民天然气管网,并在不同压力的驱使下,在不同管线的导引下,按照相应的职责范围开始进入泽普、叶城、皮山、莎车等地的城市村庄、厂矿企业、寻常百姓家中。 姜新宁是柯克亚油气田作业管理区的党支部副书记。晚饭后,天还没有黑下来,姜新宁陪我在柯克亚油气田基地散步、聊天。柯克亚油气田基地的傍晚,深邃又通透。蓝色的公寓楼,透明的暮色,巨大而又无边的静寂,身着红工衣的石油工人三三两两在散步。基地南面的院墙外,有两台耸入云天的钻井架。看那阵势,我以为钻井架正在钻探石油或天然气。姜新宁解释说,那里有个大型储气库,钻井架不是在钻探油气,而是要往地下的圈闭构造中注入天然气。怕我听不明白,姜新宁接着解释,就是把多余的天然气储存到地下,待冬天用气高峰时,再把天然气放出来,输送进南疆的利民管网,以此确保民生用气不间断。由于隔着院墙,姜新宁这位向导开始带着我折向往北。先是走进蔬菜大棚,后又走进花卉大棚。花卉大棚中,有个阅读角,里面的书架上摆放着图书,乳白色圆桌之上有摆放整齐的矿泉水,有透明水果盘,盘中有小苹果。走出花卉大棚,一只肥胖的花猫不知从哪个角落窜了出来,花猫笨笨地,跟着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向西,姜新宁带我来到风车长廊之中。数万正在转动的塑料纸风车,或红或蓝或紫或黄,因为一直沙沙呜呜地响,以至于看上去不像是风车,倒像是数万风笛。姜新宁告诉我,这些风车是柯克亚油气田的年轻人一个个手工折叠的。而风车长廊两旁,是宽阔的果园,我能够叫上名的有杏树、梨树、苹果树、沙枣树、桃树。出风车长廊,来到塑胶步行道上。两旁不再是果园,而是直指天空、又高又壮的杨树。不经意抬头,发现杨树枝头之间已亮起了两颗星星。继续走,遇到了大水面的鱼塘,以及从昆仑山上引来的一条哗啦啦作响的小溪流。天色越来越暗,忽听树林中有清脆的佛寺打板声。我正疑惑怎么会有佛寺打板声,姜新宁说,这不是打板声,而是林中一种神奇大鸟的鸣叫。哗啦啦在寻找归路的小溪流,鸣叫如打板佛音的大鸟,带来的神秘与空寂令柯克亚油气田基地显得分外虚幻,虚幻得仿佛只是尘世之外的一个唯美幻象。路过柯克亚炼油厂旧址时,我停下来,借着隐约的光,用手机拍了几张旧址照片。又走了十几分钟,天完全黑了。 站在公寓楼前,我很感慨地对姜新宁说,这些年来,我南南北北走访了数十个油气田,而这柯克亚油气田基地,是我见过的油气田基地之中最不可思议,也是最美的。这柯克亚油气田基地啊,它如梦似幻,它仿佛不是居于昆仑山下,而是居于现实与未来之间、星辰与月亮之间。它也太美了,美得让我感到了恍惚。 一觉醒来,我又遇到了令我更加恍惚的清晨。我是被欢快又悠远的音乐唤醒的。不仅我被唤醒,整个柯克亚油气田基地的清晨,也被响起的音乐唤醒了。伴着音乐声,二百余名油气田工人排成整齐的体操方阵,开始做早操。音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早操的动作也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知道,这是时间因为对柯克亚油气田基地的不舍与眷恋而真的停了下来。而柯克亚油气田,似乎真的可以在时间的隧道中自由穿越。 我站在早操方阵的侧面用手机拍照片。不经意间,居然看到了姜新宁。她个子不高,人也瘦小,可我居然从那么大的方阵中一眼就认出了她。 那天,我开始听姜新宁讲她的柯克亚油气田,讲叶城县以及塔西南石油基地的事儿。姜新宁一九八七年八月三十日出生在叶城县人民医院,幼年、童年、少年均是在叶城县以及柯克亚油气田基地度过的。对姜新宁来说,柯克亚油气田、叶城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她的家乡。 姜新宁这个名字与她的爷爷、奶奶有关,与新疆有关。姜新宁的爷爷奶奶都是支边干部。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瞒着家人从天津杨柳青来到了叶城,奶奶则从南京的江宁怀揣一个支边梦也来到了叶城。爷爷奶奶这两个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是在叶城相识并结婚的。再后来,爷爷在叶城财政局工作,奶奶在叶城粮食局工作。爷爷奶奶育有五个孩子,全是男孩,姜新宁的爸爸是长子。姜新宁的爸爸长大后,招工到了柯克亚油气田,当了一名钻井工人。姜新宁来到这个世上后,爷爷奶奶特别欢喜,爷爷苦思冥想一个月,终于给自己的宝贝孙女取名“姜新宁”。爷爷说,姜家来自天津姜氏,孙女当然姓“姜”,奶奶平日里老是念叨老家南京江宁,所以孙女名字中得有“宁”,自己和孙女奶奶是在新疆认识,孙女的爸爸也是在新疆出生,所以名字中还必须有个“新”。 姜新宁这个长孙女,爷爷奶奶特别喜欢。姜新宁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要吃泡泡糖,大冬天那么冷,爷爷二话不说,马上走很远的路去买泡泡糖。上小学了,不等姜新宁双脚踏进门槛,爷爷的第一句话总是,“孙女回来了,咱去买里脊肉吃”,然后就带着她去街上买里脊肉。每当学校放假了,她爸爸就把姜新宁带到柯克亚油气田基地。姜新宁记得,那时爸爸在钻井公司的一个维修车间,院子里全是大大小小的铁家伙。那些铁块又重又大,横放在院子一角的钻井架满是油污,姜新宁却觉得它们特别亲切。 叶城、柯克亚,在姜新宁的内心世界慢慢扎下了根。以至于姜新宁大学毕业,爸妈要求她回来工作时,她连犹豫都没犹豫就回来了。姜新宁的大学是在喀什师范学院读的,专业是美术教育。毕业当年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听说要到北京去读书,爸妈发表了意见:“我们就你一个小孩,你也是姜家的长孙女,我们希望你能尽快回来工作。”见爸妈这么说,姜新宁真的就放弃了到北京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又回到了新疆。这倒不是姜新宁唯父母命是从,而是在姜新宁的潜意识中,她本就一直想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回到爸爸的油田。 回到新疆后,姜新宁分到了塔西南油田泽普石化工厂。怎奈,姜新宁学的是美术教育,她还不懂石化。她按照塔西南油田泽普石化工厂的统一安排,来到了位于独山子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石油化工岗前培训。一年后,她开始在泽普石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任内操工。三年后,泽普石化工厂关停,她转岗分流到油田职工医院,后又调到塔西南油田宣传部。这期间,无论工作岗位怎么换,她的美术才能、演讲才能、舞蹈才能以及文字功底还是崭露头角。 二〇一三年,她结婚了。爱人是她在独山子培训时认识的,爱人学的是化工专业,分到了位于库尔勒铁门关的乙烯项目部工作。姜新宁则在泽普县奎依巴格镇境内的塔西南石油基地工作。就在一年前,因为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姜新宁爸妈已从叶城搬到了乌鲁木齐定居。姜新宁掐算着手指告诉我,她与爱人所在的库尔勒铁门关相距一千一百公里,她与爸妈所在的乌鲁木齐相距一千五百多公里。她爱人的库尔勒铁门关距离乌鲁木齐相对近但也有五百公里。而爱人的爸妈则远在内蒙古。一家人相隔如此远,刚开始,姜新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能克服。可是,当女儿出生后,她渐渐感觉到了一种无法承受的压力与苦恼。刚开始,她根本不会带孩子,而爸妈、爱人、公婆却全都在千余公里之外。女儿发烧了,幼儿园不让送,她只好把女儿放在家中。女儿饿了,又哭又闹,还不太会做饭的她,把女儿放在小凳子上,自己试着给女儿做小面片。做好了面片,她给女儿吃,可女儿不吃,依旧哭闹。她没招了,就跟着女儿一起哭。在幼儿园,女儿是以爱哭出名的。压力与苦恼当头,她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奈与孤独。实在挺不住了,或是想念亲人了,她就院子里看月亮、看星星。有时,即使夜空中没有月亮、星星,她也依然呆呆地望着夜空。对她来说,看到了月亮看到了星星,身上就仿佛多了一份力量,也仿佛看到了远方的家。正因此,她给女儿起了个乳名——月亮。 二〇一九年,月亮四岁时,姜新宁把她送到了乌鲁木齐的爸妈家。月亮不在身边,姜新宁终于可以全身心地工作了。从此,工作效率倒是高了,可与月亮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次年,她与女儿只见了两次面,一次是国庆节回乌鲁木齐见了一面,一次是过春节。第三年,她与月女儿面更少了,只有一次,是月亮上小学报名时,她趁着回乌鲁木齐办入学手续,陪了月亮两天。 二〇二二年底,她回到乌鲁木齐,发现妈妈走路时有些直不起腰,再问,才知妈妈的腰部在半年前粉碎性骨折,到医院做了手术,还安置了好几块钢筋。为了不让姜新宁牵挂,妈妈只在电话里说感冒了,根本没提骨折和做手术的事儿。姜新宁也觉得长期不回家不是个办法,自己该腾出时间和精力多陪陪爸妈,多陪陪月亮。可她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油田机关,每周都得正常上班,如果不是放长假,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回一千五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 那怎么办?有人说,你可以申请到前线啊。她一想,倒也是,若是到了前线,就可轮休了,按照塔里木油田的最新轮休办法,每当连续工作二十四天便可休十二天。正因此,二〇二二年八月,她申请离开油田机关,来到了最熟悉的叶城县、最熟悉的柯克亚油气田。 在叶城,在柯克亚油气田,姜新宁仿佛又找回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和少年。姜新宁一直固执地认为,她的故乡就是叶城,就是柯克亚油气田。如今,最疼爱她的爷爷奶奶长眠在了叶城,四个叔叔也在叶城县境内安家落户。她来柯克亚油气田上班不久,四叔给她打来电话,问她需要什么,她说啥也不缺,四叔不相信,她就说需要零食。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四叔就开着自己的出租车赶了五十公里路,从叶城县城来到了柯克亚油气田的大门口。她到大门口去见四叔,发现四叔手提一个大包,包中全是给她买的糖果、点心等小零食。 在柯克亚油气田,姜新宁是幸福的,是一个找到了家的孩子。而柯克亚油气田,其实也是天边的一个道场,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也可净化、擦亮天上的星星。所以到了夜晚,当姜新宁抬起头,才惊讶地发现,柯克亚油气田的星星居然比任何一个地方的星星都要多,都要亮。 五 离开柯克亚,我们沿着南疆利民管线继续前行,过皮山,过224团场,过和田输气站,然后折向沿着沙漠公路一路向北,经过一个接一个的阀室,直至翻过神奇的红白山脉来到沙漠公路尽头。 沙漠公路的尽头,当时间停了下来,有一个世界只能重新开始。就是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南疆利民管网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田河处理站。向和田河处理站输送天然气的,就是沙漠公路尽头的大型沙漠气田——和田河气田。望去,和田河气田仿佛一个外星人基地,又仿佛西部童话中的一个城堡。 真正走进和田河气田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大沙漠有多大,这和田河气田似乎就有多大。在这里,面对着气田工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沙漠奇迹,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奇与激动,当晚写下一首小诗《和田河沙漠气田的春天》。“八百里沙漠,春天来了不知道 / 三千里黄沙,春天走了也不知道……找不到春天,我们石油工人 / 就以孤独和荒凉为材料,在大沙漠腹地制造一个春天。”天亮了,我站在和田河公寓楼的窗口北望,但见沙山苍茫,沙山起伏。 在和田河气田,我遇到的气田工人,无一不是杰出的,无一不是优秀的。他们是泽普采油气管理区经理刘峰,是四川籍的泽普采油气管理区副经理张波,是和田河气田采气作业区党支部书记金光明,是看守文化体育馆的那个维吾尔族女工……如果我能够在这里居住上两个月甚至一年,我肯定会把整个气田的员工全都记录下来,把他们写成一本书。但现在,我只是匆匆地来,只是在和田河气田住一个夜晚。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3年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