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玉雕——诗意的诉说

时间:2017-03-07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 点击:

北京奥运徽宝

贵妃出浴

十臂佛

王希伟在创作中

君子如玉,玉文化在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传奇和无法言表的情愫。从古至今,一直都延续了敬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的传统。有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为证,从距今五千年前开始甚至更远,玉作为一个具有灵性且无比圣洁的所在,神奇而诗意的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前行。

玉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8日在北京举行,玉雕作品“北京奥运徽宝”与世人见面,“玉入其国,国之重器;玉入其家,传世之宝”。目前我国玉雕工艺从业者有65万,能称得上玉雕工艺大师的凤毛麟角,“北京奥运徽宝”的创作者王希伟便是其中的翘楚。

1963年,王希伟出生于首都北京,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北京民俗和宫廷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继承、发展和积淀,每当故宫博物院玉器及各类专项展出时他都会去参观,有时一个展览会参观几次,他说:‘’画册和网上的图片与现场看到的实物心得是不同的‘’。他在“北京奥运徽宝”的创作中,除了将擅长的玉雕题材和玉雕技法有机的结合运用到作品创意、制作中,还借鉴了乾隆“奉天之宝”的器型风格,同时在周长和高度见方的作品中将诞生122年的奥运会和我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中国人凝心聚气办奥运的数字寓意融入其中! “北京奥运徽宝”包涵了圆雕、浮雕、镂空雕多种技法的运用,自然大气,开阖有度,极具大国之风,将玉文化的厚重、庄严、文雅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体现了古人“崇玉以素为贵”的品位特质。此件作品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殊荣,与此同时王希伟也获得国务院嘉奖和国家特殊贡献奖。

王希伟1982年到北京玉器厂,师承蔚长海、郭石林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秉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的营养,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以玉为载体,把创意内涵通过玉雕的创作延展至敬玉、赏玉、戴玉、赞玉者的面前。1984年王希伟以精湛的玉雕技艺脱颖而出,以北京市玉器厂第一批青年的身份与老艺人、老前辈参加了国宝“四海腾欢”的制作,作品完成后,获得国务院嘉奖,荣获“五一劳动奖章”(集体奖)。1986年他又担任国宝86工程项目的设计制作工作,先后承担制作了玉雕作品“四大件”。他创作的玛瑙《观音》获得1986年全国玉雕评比总分第一名,翡翠《物华天宝》被评为1995年北京工艺美术“珍品”,翡翠铁龙生《佛像》获2003年“天工奖”金奖、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大型翡翠《坐像观音》、《释迦牟尼》被专家认定为世纪之作,翡翠《八仙过海》获2005年第二届工美杯金奖,南红作品《貂蝉拜月》获得2013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白玉镶嵌作品《释迦摩尼像》荣获2013年“天工奖”优秀奖,作品在《云南珠宝王国》、《天工奖典藏集》、《寻找香格里拉》、《玉器图录》、《玉雕精华》等图书中均有收录。

在已经取得的诸多成绩和褒奖面前,王希伟深知荣誉得之不易、失之如白马过隙,今天的荣光代表不了明天的前进之路。

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儒家“三礼玉论”中所言“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更是玉文化精神的核心。王希伟反复诵读这些优秀的玉文化传统理论,对于国家给予的诸多称号倍加珍惜,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从玉想到人,又从人思考到传承,更对大国工匠精神文化的形成、玉雕技艺传承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思索。

在王希伟的工作室中,经常放置超大或大大小小的璞玉原石和翡翠原石,对着这些充满灵气的所在,他越发想起古人、古玉。王希伟常说起:从远古时期那些所谓的“玉雕工匠”们,对玉石发自内心的由衷崇拜与顶礼,既传奇又沉重,这和当时的开采条件、玉石发掘的被动性有关系,但也许正是这种被动性的拥有,才让他们有了细腻的把持与真诚的心爱,如今我们每到博物馆就会看到、感受到古代玉器的精美而特有的生命气息!这些不是今天商业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机械化开采能力的人们,所能具有对璞玉拥有的珍惜感和喜悦心,在玉雕过程中也就缺少了太多发自于肺腑的虔诚的线条与打磨了!

王希伟反复思考,近观当下,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然不是专指工艺美术行业,但“工匠的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王希伟觉得玉雕行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继承与创新和坚守与开拓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完善和延续“工匠精神”必须培养更多的年轻一代玉雕人才。

王希伟曾在清华大学大师研修班深造。并在北京服装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100多名高技能人才,为此他两次荣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五年前,调入北京工艺美术技工学校的王希伟,促进了该校玉雕专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弘扬玉文化吸引、培养玉雕人才,王希伟利用业余时间发表了多篇普及性及学术性文章。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教书育人亦如此,王希伟选拔出优秀学生、开展强化训练,制定符合玉雕工艺特点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更长足的进步。多年的从业实践和教学经验,王希伟现在应邀在编写玉雕方面的教材,不久将出版发行。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他玉雕事业当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王希伟是一位用作品和行动说话的人,重视璞玉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他把材质之美和雕工之精恰当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玉”后的胸有成竹、下刀时的“披荆斩棘”巧夺天工。对玉雕作品内容的表达,用文化做基础、以诗意为诉求、拜精神为内核,通过高超的雕刻技艺,把玉“重道轻术”的实质高度体现出来。做到“尊玉施艺、大道至简”的境界,把美玉承载着的过去和现在以及预示的未来呈现给世人,用诗意的诉说将玉雕作品的古老民族文化和时代气息雕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存!回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柬埔寨散记(之一)

    知道柬埔寨是在上中学时从地理课上知道的,但那时只知道柬埔...

  • 海岛血泪

    国家公祭日,牢记血泪史。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国殇之日的特殊日...

  • 家乡的松树

    最近读到唐代诗魔白居易的《栽松》诗: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 散文:春天的嫩芽(褚化冰)

    散文:春天的嫩芽 文ㄍ阳光柔剑 一棵埋在泥土里的嫩芽,经历了...

  • 那些旧笔记本

    这些旧笔记本,保存时间最长的整整半个世纪。最旧最小的,原...

  • 醉在烟雨桂花里

    一个湿漉漉的九月,阴天,湿云,凉风,薄雾,秋雨淅淅沥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