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一脚踏三省的地方吗?你知道一口吃三省的来历吗?你在一地看过三省的山吗?四月下旬的一个晴天,朋友邀我一起去四川秀山,我们是上午8点坐深圳西至重庆北这趟火车去秀山的,火车行驶3小时又40分到达秀山火车站,我朋友的同行已在出站口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我们上了朋友的私人小骄车,直径向秀山边境洪安镇开去。秀山离洪安镇只有22公里,骄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我从车窗往外看,只见一座座翠绿的山峰,一栋栋飞檐走角、青瓦灰墙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被绿树环抱的村庄,和那一条条路边的小溪正快速地向后移去,高速路上的隧道也很多,在22公里的高速路上,就有四条长长的隧道,我们首先通过的隧道叫老虎山隧道,全长2789米,有5里多路长,隧道里虽有一排排的灯光,但被长长的阴暗阴暗的黑洞削去了明亮的光彩,彰显得灰暗灰暗的,朋友是第一次开车上高速,心里还不太适宜,还显得非常的紧张,我们座在车上也感到有一种压力,也恨不得马上就冲破这黎明前的黑暗。接着又冲过815米的大董岭隧道,785米长的沙帽坡隧道,最后通过836米长的师子山隧道。过了这四个隧道,离我们的目的地已不远了,四川秀山洪安镇与湖南花垣的边城镇(过去叫茶峒镇),也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两镇以酉水为界,隔江相望,互相印衬,从车窗向外望去,在河对岸临江巨大的岩石上,显眼地镶钳着沈从文书写的红色“边城”二字。我们终于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茶峒 ,来到了心仪已久的边城。小车穿过桥头欢迎你来重庆的大牌坊,跨过大桥就进入了湖南的地盘,我们都是湖南人,朋友把小车停在边城车站对门的空旷的空坪上,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小说,追忆小说中的拉拉渡、翠翠姑娘和那条黄狗。 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与重庆秀山县的洪安镇,贵州省的松桃县迓驾镇接壤,以湘西、渝东、黔东北三省相交呈现边缘特色而闻名。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此镇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因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一地看三省山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边城小说开头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时一位姑娘已站立在我们的身傍,轻声的问道我们,大叔你们座船吗?座船可看很多的景点,一条船50元一游。我们在此人生地不熟,有一位船姑为我们划船又当向导何而不为呢?我们立即答应了她。河岸上离停放小船地方还有三十多米深的下坡路,是一级一级的石板路,我们跟随她踏着古老的青石板一级一级往下走去。船小很晃动,姑娘用手始劲的拉住小船,使小船贴近岸边,或不至于过度的摇晃,我们一个一个地上了船,上一个人小船从就使劲的晃荡一阵,人站在船上也一动都不敢再动,等小船平稳下来,才敢轻轻地座下船来。这条河叫酉水河,自然的将洪安和边城分开,酉水没有坨江那样喧哗,只是静静的在两镇中央涓涓的流动着,河水还是格外的清,却没有原来的水深了,沈从文笔下的酉水深度是一篙竹也不能到底,现在却只有一米多深了。尽管如此,这酉水两岸的乡镇还是透显水乡集镇的特色,清清的酉水里有很多的小船在游荡,也有很多小船停靠在岸边在等候,只是如今清水江边那白色的小塔已全无了踪影。 沿河的两岸建起了新的河堤和码头,还有飞檐走角,青瓦灰墙的古建筑和吊脚楼。小船划至二、三百米,船姑把小船划向湖南岸边的一个码头,叫我们去看一脚踏三省的地方,我们下船沿着石级往上爬至岸上中央的地段,有一条不宽的小路直径通往一脚踏三省之地。也叫“鸡鸣三省亭”。所谓“一脚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点,其中既有重庆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贵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的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停搁边还立有一块一脚踏三省的石碑,供旅游者观赏和左证。船姑向笑着对我们说:这里还有“一口吃三省”的美味,这里三省交界,有一道菜中具有三个地方的特色,它是以清水江中特有的一种叫角角鱼的鱼为原料,把湖南的辣味、贵州的酸味、重庆的麻味结合在一起,这道菜里包含着湖南、贵州、重庆传统菜肴里最具特色的三种味道。麻的是花椒,辣的是辣椒,酸味却是很独特,必须要用当地出产的一种小红番茄才能做出最地道、最鲜美的酸味,再加入纯净的山泉水扮上白嫩嫩的豆腐,就是“一口吃三省”的角角鱼。 小船继续逆水而上,在船舱里隐约的看见,在逆水二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便是拉拉渡的渡口,自古以来,它连接着重庆的洪安与湖南的茶峒。我好象从幻觉中稳稳约约的感到,这只渡船从远古摇曳而来,从沈从文的笔下摇曳而来,从爷爷苍颜的岁月中摇曳而来,如今他是否是中国边城最后的拉拉渡,我也无从知晓。今天的酉水河仍是沈从文笔下的那条河,河面有100多米宽,河边有渡船,只是由沈从文笔下尖尖头渡船已变为方头渡船了,它不靠划桨,不靠撑篙,有一条1厘米粗、离水面近两米的铁索固定在拉拉渡口的两岸,拉船的老汉站着,将一截50厘米左右长的木棍上的口子卡在钢条上,一下又一下地将船拉动,往返重复着,当地人叫拉拉渡。拉拉渡在河两岸来回游动,它像水里的一幢屋,又像平地上一间木板房,供过河的人们避风躲雨。在船的两头三角木上,张贴“先下后上,过渡费一元的红纸白字醒目标语。上船的人在岸上就把零钱备好。船的两侧挂有一排红灯笼,显得喜庆和张扬。拉拉渡是沈从文笔下那独特的湘西风情,对现在来说是一首亮丽的风景,拉拉渡也承载着边城的历史。当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时,就是借助这个拉拉渡从湖南进入四川的。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下午5时,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因原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装成两艘简易渡船,载送二野三兵团及三十六师一〇六团渡入洪安。随后,他们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向秀山挺进。11月7日,秀山县城得到解放。11月31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复兴银行解放后被改为中国农业银行在洪安镇的营业所,门楣上面“中国农业银行”几个大字至今仍醒目清晰。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纪念碑,耸立在洪安镇信合宾馆前的广场上,碑文由重庆市市长王鸿举题写。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为三棱形。三个面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一震。 穿过拉拉渡小船继续前行,就是翠翠岛,船姑把我们送到翠翠岛,她去把我们买门票,翠翠岛的门票二十元一张,我把船姑付了款,我们就自由的进入了翠翠岛,翠翠岛建在茶峒河的江中央,听老人们说:翠翠岛过去叫水陆洲,又叫“三不管”。因为解放以前,湘、川、黔三省均不管辖这个地方,所以叫“三不管”。翠翠岛还有个传说,据说以前,这里绿树成荫,杏花夺目,桃李满洲,岛上住了一舒姓人家,舒氏曾书对联云:三不管鱼跳龙门,杏花村桃李芬芳。横批:舒氏别墅。很是有一番风味。该岛屋前屋后,旁边左右,皆可结网钓鱼;房子四围桃树李树,竞相开放,其乐也融融。如今的翠翠岛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于2005年设计建成,占地15亩,外形似一只古老的渡船静静地停泊在清水江中,全岛融自然、神秘、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于一体,聚名镇、名著、名人、名家于一身。正面为规则条石堆砌而成,共有34级台阶,供游人乘凉、行走;背面用毛条石筑成, 兼有防洪功能;尾部则用河卵石建成,与拦河坝连为一体,蔚为壮观。岛上的岩石布局自然,与山、水、花、树相协调,与自然环境相匹配;绿化以采用当地各类常青树为主调,兼搭四季花开的名树,造就了一个四季如春的人间仙境。岛上还建起了一个容纳200人的民间文艺表演现场。四周挡土墙由腰鼓型石柱通过不锈钢筋联结,以维护游客安全,每个石柱都是工艺品,花草树木、十二生肖镶嵌其中,呼之欲出。 在“三不管”东面两百米的地方,又有一个草木茂盛的小洲。看洲的沉积状况以及高大的乔木,此处必已是一番久远的历史了。在树木的深处,矗立着一个停停玉立的美女石像,就是《边城》里面翠翠的石像。抬头仰望翠翠的雕像,她伫立在盛大的莲花之上,一张至纯至美的俏脸,纤手衬托香腮,俊美的双眼,眺望着远方,用内心真情企盼着恋人的归乡,明亮的双眼里流露着深情的祈祷,她的期待又是那么执著和高尚。与她相依亲昵的小黄狗,亲切地依傍在她的左脚边,也不得不抬头望着它的主人,去分享她的那一份痴情等待的幸福。在她的目光里,你分明发现了渴望,发现了期待。她依旧在等待那位去了川东还没回来的傩送老二,也许正如《边城》小说中说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离开翠翠雕像,沿着河岸边走去,船姑还在小船上等着我们,船姑把我们送过河,她又去迎接新的游客,我们也上岸往岸边人多的地方走去,河边有一排排飞檐走角的吊脚楼,也有用岩石砌成的楼房,在靠近岸边的一座岩石楼房,镶嵌着一块杉木木扁,木扁上写着12个墨黑色大字“茶洞古镇就是沈从文的边城”,格外引人注目。在岸边有一家茶洞泉清酒家,全木制二层吊脚楼结构,有头脑的主人在吊脚楼的屋檐下挂起一排排红色灯笼,也许中央电视来过这来采访,在这个酒店吃过饭,主人也很有计策,又在吊脚楼的一层顶端位置,挂着一块写有“中央电视台专访茶洞泉春酒家一口吃三省”的红色横幅.这些都表示出这家酒店老板的喜气、名气和财气。给这座小镇也增加了彩色的亮点。再沿岸边前行,有一棵不知名的古老的大树,树下有三位五十岁左右的苗族女人孜孜不倦的在刺绣,在刺绣女人正前面4米之处,是一段上百米的沉旧围墙,围墙上挂着用土布刺成的长长的百米十字绣,上面刺绣着各朝代的民族服饰。这小小的十字绣,不断的招来游客留连往返,不断的使过往游客在那里停止了前行的脚步,都在此认真仔细地看看,我上前问了一位大妹子,问她绣的什么花,由于她说的是地方方言,讲了几句我也没听懂,傍边一位当地人用普通话告诉我,说她绣的是鸳鸯习水,使我体会到这里少数民族的浪漫的爱情也是大爱无彊。 我从沈从文的《边城》小说里看知道这里十字绣的来历。旧中国这里商业还较发达,因为商人的需要,水手的需要,这小小边城的河街,也居然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些有吊脚楼的人家。这种妇人不是从附近乡下弄来,便是随同川军来湘流落后的妇人,穿了假洋绸的衣服,印花标布的裤子,把眉毛扯得成一条细线,大大的发髻上敷了香味极浓俗的油类。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解放后民间十字绣也很旺盛,现在已成为妇女们创业致富的一种劳动致富手段。 左合高(网名:浅唱那高兴,怀化市作协会员,《望月文学》特约作家。主要作品有:《话说海南香蕉树》《看海》《舞动中国》《溪边漫行》《绿色的香蕉树》《弯弯的杨柳》《浪漫人生》《读书》等散文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