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在回忆买书的往事时写道:“旧时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地谈生意。……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涵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读梁先生这段文字,让我不禁想起自己买书的一些往事来。 我第一次逛书店,大约还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小少年,记得是跟着大人走进当地的一家小书店,看见里面有三几个人,表情严肃地缓步在书架前,我不由的也跟着安静起来,不敢快步走动。当时我口袋里恰好装着几个零花钱,就用它们买了一本冯雪峰著的《鲁迅的文学道路》,书价还不到一元。我之所以会选择买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在学校的课本里,读到过一、两篇鲁迅的文章,对先生有印象罢。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第一次花自己的钱买书,自然很兴奋,回去之后就认认真真的为书裹上一个包皮,还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购买的日期,很是得意。 印象最深的一次买书,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我刚到部队,地点是在湖南长沙。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因事路过一家新华书店,看到门前排着长龙,就感到很好奇:这书店还有排着长队买东西的?以我过去逛书店的经验,人总是比较稀少,现在这个场景,着实让我吃惊,不免为好奇心所驱动,就凑到队伍后面跟着慢慢往前挪。这个队,一直排到了中午。入得店内,柜前一看,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各种文学书籍,且书名又多是陌生的。我即刻就给懵住了,尴尬的不知如何是好,急匆匆的就买了一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周扬、谢素台合译)和一套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上、下册,楚图南译,插图本),前者因为是个好听的女性名字,后者则因为神话多是青少年所喜爱的。当我抱着书本走出书店时,一位老者告诉我,这些书都是世界文学名著,已经好久没看到了。这两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成为我最早的“藏书”之一,到现在还在我家书柜里占居着显著的位置。只是可惜,早年人们排队买书,争相阅读的那个场面,今天已经很难再看得到。 后来,在长沙的另一个书店,我又买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歌颂毛泽东丰功伟绩的诗集《红太阳颂》,书中收录的,多是现当代名家的诗作,各地的民歌和歌谣。像这样一部颂扬毛泽东的诗集,就是今天来看,也是很值得买的。 当有的书在书店里一时还买不到,我就通过邮局去邮购。那时候不少书刊杂志都有刊登购书的广告,循着广告常常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些图书。从北京日报出版社,我邮购了《郑板桥四子书真迹》。这部郑板桥手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书,书法异于其他书家,字体亦隶亦行,每个字看上去不是十分端正,整体上却十分隽美。郑板桥的这本真迹,让我爱不释手。 然而邮购图书须要有一点耐心,书款寄出后,那等待的过程总是让人搔动不安,翘首以盼。并且,有个别的书商,会把一些书面有折皱、书相不太好的书寄给你,让人心里老不舒服。而在书店,可以随心所欲的搜寻,直到把书看好了再买,心里面更踏实。 逛书店,不时的还会遇到一点意外的惊喜,一些寻觅多时未果的书,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那一排排书架的某个角落,让人兴奋不已。比如三联版的《曹聚仁杂文集》,上海译文版的《康拉德小说选》,人民文学版的《契诃夫小说选》,就让我享受到这样的乐趣。 这些年因为逛书店,我买了一些书,到底有多少册数,我也没有数过,只是我小房间里的那墙书柜,早已被书挤得满满的。这个还不算是书房的小房间,是我排遣压力的绝佳地方,只要面对书柜,念叨着那一本本书脊上印着的书名,我就会感到很满足。 我不算是个读书人,充其量只是对书有一点点的热爱,不敢在这里遑论读书的事。但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逛书店、搜书、选书、买书,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当你遇到自己心仪的书并且把它买下来,所收获的喜悦,是难以言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