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萝卜和大白菜被称为菜地“老三样”,前两样生长在土层下,直到秋天割了秧子,翻了土,才知道成了还是瞎了。而大白菜从出苗开始,农家的心思就全花在了上面,松土,施肥,浇水,一道工序都不能落下,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不周到细致咋行。 那时我家自留地,除了种玉米,就是洋芋和萝卜。洋芋面积大,萝卜面积小,实际上萝卜还是一个大概念,细分就是胡萝卜和青萝卜。其中胡萝卜又是两种颜色,黄的和红的,做抓饭的时候,两种颜色萝卜掺在一起,好看还好吃。通常情况下,胡萝卜种的多一些,青萝卜则要少一些,一是胡萝卜用途广,尤其农村红白喜事多,抓饭和库尔达克必不可少,胡萝卜就排上了用场,即便将胡萝卜和洋芋一起蒸着吃,也同样填饱人的肚子;二是青萝卜虽然种起来简单,操的心也少,但炒菜却比较费油,那些年肉贵如金,油贵似银,而青萝卜离开这两样东西则索然寡味,平时很少炒着吃,或者和炖肉搭配。要么切生菜,要么腌成咸菜,由此调剂一下胃口,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有两个日子我们记得最清楚,一个是“五·一”,一个是“十·一”。五一种洋芋,十一挖洋芋。种洋芋先要选好种子,当时来说就是自家头一年种的洋芋,因为存储在菜窖里,看上去依旧新鲜,关键是品质要好,芽子刚刚生出,用菜刀切成一个个洋芋牙子,用麻袋或者驴车拉到地里,前面一个人种苗,后面一个人培土,等洋芋秧子长上来,还要一沟一沟再壅土,费力费时,一般人吃不消,一天下来腰直不起来不说,两个胳膊也像肿了一样,硬邦邦的。到了挖洋芋的时候,同样也不轻松,因为地块小,拖拉机转不开,就用铁锨挖,我们想给大人省一些体力,但往往都是出力不讨好,铁锨一脚踩下去,洋芋挖出来了,却是囫囵个儿少,被铁锨铲烂的多,烂在洋芋身上,疼在大人心上,于是我们只好红着脸,跟在大人身后捡洋芋,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样子,仿佛刻在石头上,嵌入脑海里,一辈子忘不掉。 把洋芋比作土里生长的金豆子,一点也不过分,尤其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孩提时代,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洋芋,如果肚子饿得咕咕叫,等不及母亲把饭做好,最简单和最实用的办法,就是把洋芋皮削了,洗洗之后切成片,放在炉盖子上烤了吃。要是时间富裕,扔几个洋芋在炉灰里,炉火不死,下面的炉灰就始终烫手,洋芋埋入其中,自然熟,味道香,掏出来拍拍灰土,吃一个还想着第二个,算是一大乐趣。 因为粮食不够吃,通常把洋芋和糖萝卜(甜菜)当作主食来享用。具体做法是,糖萝卜削了皮,切成片,放入半锅清水里,上面是一层笼屉,把洋芋洗了摆放好,盖上锅盖等着熟。糖萝卜糖分足,原先的半锅水,眨眼间变成了糖稀,稠稠的,粘粘的,颜色发红,味道太甜,吃一片糖萝卜,吃一个洋芋,一个脆软爽口,一个淳厚暖胃,特别是锅底那些糖稀,有时候拿洋芋蘸着吃,有时候直接把手指头伸进去,然后塞入口中吸吮,但由于黏度太强,有时甚至把嘴巴都粘上了。 洋芋叶子繁密,开白花,远远望去,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而胡萝卜和青萝卜,一个叶子细而长,一个叶子宽而大,如果土地墒情好,恰巧浇过水时间不长,不管胡萝卜还是青萝卜,直接可以上手拔,真正的拔出萝卜带出泥,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两种萝卜都能生吃,胡萝卜比较嫩,拿一把水果刀轻轻一刮,皮就成了细末,吃起来甜脆生津,清口提神;青萝卜皮稍厚,不好刮,只能削,味道也是非常清爽。想起几十年前在山东曲阜上大学,小县城一道别致风景,就是地摊上卖的红心萝卜,上半截被切成一个个条状,大姑娘、小媳妇,买了大街上一边走一边嚼着,嘎嘣嘎嘣的,很有意思。 我们村上几乎不种大白菜,所以到了秋天,北上安宁区、五家渠,南去遥远的焉耆县,一种大青帮子,个头大,分量足,耐储存,抱在怀里就像个娃娃似的,一棵白菜好几顿吃不完,特别适合单位食堂。一种个头偏小,颜色发白,味道也很鲜脆,百吃不厌,几乎家家户户菜窖都有。白菜不但炒着可以吃,盐城酸菜更是一绝,因而不少农家都有一口大缸,夏天盛水,冬天盐酸菜,一层白菜,一层花椒辣面子,不但生吃着带劲,就是喝一口酸菜水,也是一种少有的享受。酸菜拌面,酸菜粉条,甚至酸菜鱼,走进回族人家的小餐馆,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做的地道,吃着舒心。 说到菜窖,那些年不管城里,还是农村,没有菜窖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先说我们家,我自己亲自动手挖过两口菜窖,原先那一口深,需要借助梯子才能上下,后来这一口稍浅一些,两边墙上挖几个洞踩脚。菜窖挖到底不算完,还要根据家庭实际,再挖两个洞,一般一个大而深,储存洋芋和萝卜,一个小而浅,放入白菜和少量青菜。菜窖每年都要按时清理,一个人站在上面菜窖口,将筐子或者旧水桶拴在一根绳子上,放下去,一个人蹲在菜窖里,负责把包括长了很长芽子的洋芋、萝卜和渣土清理干净。深的菜窖下去黑咕隆咚,阴暗潮湿,关键是一不留神就和癞蛤蟆不期而遇,鼓鼓的眼睛,咕咕的叫声,湿漉漉,阴森森,让人无处躲身。 和村上相比,我家的菜窖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村上的菜窖先是动用很多劳力,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大深坑,来回可以拉着人力车转圈跑,仿佛一座地下厂房,宽敞、宏大。然后通过檩子、椽子和梢子等木料封顶,盖上厚厚一层黄土,为了保证结实耐用,还在菜窖下面支了几根立柱,随后再在墙上开几个洞口,到了储存冬菜的时候,一个洞里一个品种,不但便于翻捡,也有利于管理。菜窖的温度很关键,盖子捂得严了,菜容易发热,一个洋芋烂了,就像霉菌感染一样,洞里的洋芋也跟着霉烂;如果温度过低,菜同样受不了,先是冻得硬邦邦,随之变得软塌塌,最后一包水一样,彻底吃不成。所以平常管理最要紧,那就是及时观察,翻捡,具体讲就是早发现,早清理,把容易坏的洋芋呀萝卜呀,挑出来,处理掉,而白菜叶子也必须随时掰下烂的,留下好的,通过如此三番的倒个,换位和通风,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冬菜相安无事。 曾几何时,洋芋、白菜和萝卜“老三样”,不但支撑了我们每个家庭的厨房,同样也丰富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看似普普通通,其貌不扬,却有着长久的耐力和影响。“土豆烧牛肉”,那是我们向往的至高境界,如果没有了土豆,那牛肉就未免有点寡味;同样萝卜也是如此,不管胡萝卜青萝卜,一个称之为“小人参”,一个别名“消化剂”,其食疗的功效早已得到普遍认可;而白菜其实就是大众菜,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即便今天温室大棚遍布天下,反季节蔬菜花样翻新,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老三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