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喀赞”系维吾尔语,直译为“饭锅”,实则就是胃。饭菜味道咋样,嘴知道,吃进肚子是否舒服,胃最清楚。比如我的胃,一生消化过不少饭食,其中不乏值得回味的佳肴,就像哈勒瓦、阔尔达克和曲曲,皆是餐桌上的精品,更是养胃的美食。 哈勒瓦:香喷喷、甜丝丝的记忆 第一次享用哈勒瓦,还是很小的时候。住在乡下,孩子又多,养家糊口成了所有父母的心病,不讲营养搭配,但求填饱肚子,吃了上顿能接上下顿就知足了。一个冬天早晨,刚从炕上爬起来,就闻到一股非常陌生的味道,跑到炉子前一瞧,就见母亲拿着筷子,搅着小半锅面糊一样的东西。起初以为是母亲打浆糊,用报纸糊门窗,但很快就排除了,浆糊黑糊糊的,再说哪里有香味。锅里的东西就不一样了,白里透亮、香气四溢,根据其中没有掺杂一点诸如肉丁和菜蔬来判断,也不像吃得倒胃口的“乌麻什”(玉米面糊糊)。 实际上母亲搅的过程很短暂,不等我反应过来,已经盛在一个小盘子当中,端上了达斯特汗(餐桌布)。再一看,还有事先烙好的饼子,焦黄焦黄的,还带层状,诱人得很。就听哥哥喊:“快洗脸呀,吃‘哈勒瓦’啦,谁动作慢,就舔盘子吧!”我们几个孩子就开始抢洗手壶和毛巾,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围着达斯特汗,一家人盘腿坐在炕上,我急不可耐学着大人的样子,撕一块饼子,沾一点哈勒瓦,一口吃进嘴里,才发觉除了余香满口,还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沁入心脾,渗入骨髓。于是胃口大开,食欲猛增,把以吃饼子为主,沾哈勒瓦为辅,立马转化为一块饼子拿半天,鸡啄食一样,来回伸向越来越见稀少的哈勒瓦。 后来听母亲讲,哈勒瓦属维吾尔族早餐系列之一,有贵客上门才跟着沾光。一要有白面,二需用羊油,三则离不开白糖,而这三样同时具备,在那样一个缺吃少穿的困难时期,的却难为了不少家庭。一次吐鲁番来了亲戚,打算做一顿哈勒瓦,父母打发我去买点白糖回来。我拿着供应证高高兴兴来到门市部,一个高个子营业员,接过供应证扫了一眼就说,“这个季度定量用完了,下个季度再来!”“方块糖也不行吗?”我天真地恳求。“白砂糖,方块糖都是糖,没有定量咋行!”高个子口气硬得很。我只能空手而归,后来不知母亲到谁家借了点白糖,不然真是一个遗憾。 我曾仔细观察过母亲做哈勒瓦,有这样两种方法,一种先用开水化糖,等凉之后,再用糖水掺和面粉,要掌握分寸,不能和成面团,这时锅里的羊油也化开了,但不能起烟,也要稍凉一下,随后将糖水倒进锅里,一边均匀撒面粉,一边搅拌,哈勒瓦就做成了。 另一种做法类似炒炒面,先把糖水化好放凉,再把锅烧热化羊油,同样是必须把握火候,火大了,会把面粉炒焦,影响色泽,火小了,导致夹生,不但不养胃,反而顶胃。差不多时,倒进糖水,搅粉一样,动作麻利而有规律,而且一边搅,一边转动锅沿,片刻功夫,亮晶晶、白绵绵、香喷喷、甜丝丝的哈勒瓦就出锅了。 阔尔达克:吃到胃里舒服,干起活来有劲 阔尔达克最适合集体聚餐,少则十、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只要有一口大铁锅,食材充裕,即便更多的人,也能让你拍着肚皮,剔着牙缝,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我们经常听说的“糊尔炖”,其实就是阔尔达克的另一种称谓,因为富有营养而且实惠,一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阔尔达克原料以肉为主:羊肉或者牛肉,也有混合参半,羊肉牛肉一起上。羊肉最好二齿子羯羊,牛肉最好是牛娃子,连骨带肉的,剁成块状。一边在锅里清水炖肉,一边准备土豆和黄萝卜,等肉炖得八九不离十,土豆和黄萝卜也洗好切妥了,不能切成丝和条,土豆一般小方块,黄萝卜则是三角状,一起到进炖肉的锅里,适当掺些辣椒和大葱,再加把盐和调料,锅盖一揭,味道好极了。 早些时候,乡下维吾尔族红白喜事,要么做一锅抓饭,要么炖一锅阔尔达克,很少炒菜,即便上菜,也多以凉菜为主,譬如黄萝卜丝和粉条,再有就是“皮辣红”,也就是将皮芽子(洋葱)、辣椒和西红柿拌在一起。不像现在,婚宴也是一道一道上菜,盘子摞盘子,不但肚子饱了,就连眼睛也实在是饱了。 以前村上除了水浇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旱地,几乎清一色麦子,也有少量豌豆,麦子除去口粮,还要上缴。而豌豆说是骡马饲料,实际上也解我们的馋,夏天钻进豌豆地,一把一把捋着吃,吃得满嘴淌绿水,冬天溜入马号,一把一把抓着吃,不一会“阿希喀赞”胀得受不了,“砰砰”开始放响屁。 我们之所以往旱地梁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旱地梁有集体食堂,一有抓饭和阔尔达克,消息像刮风一样,吹遍全村犄角旮旯。还不等开饭,已经有人怀里抱着,手里领着,一人端一个饭盆,两眼直勾勾盯着大树底下一口大铁锅。 这时就听队长扯着嗓子喊,先顶着旱地梁上夏收的劳力,完了再打发洋岗和巴郎子。然而毕竟“狼多肉少”,顾了山上劳力,就委屈了山下女人和孩子,人家吃肉,我们就喝汤了。一个叫哈力克的“芒喀”(鼻涕),好不容易得到一块连骨肉,一不小心从手上掉了下来,哪知道一条狗正好跟着,一口叼上就跑,这可急坏了哈力克“芒克”,一边流着鼻涕,一边哭喊着追赶,到头来还是喂狗了。 上了高中,正好赶上学“朝农”经验,一到农忙时节,我们就肩扛铁锨或是锄头,列队去帮农。一个班四五十人,正是长身体时候,饭量都很大,生产队就以阔尔达克招待,一个大腕,另加一个馕,或是几个馒头,吃到胃里舒服,干起活来有劲。 如今吃一顿阔尔达克,根本不是一件稀罕事,不但在外面吃着容易,就是在家里,也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而且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能买上新鲜肉,即便配菜也丰富许多,甚至由于肉吃的太多,都想菜多肉少喝清汤呢。 曲曲:让味蕾像花一样盛开 在维吾尔族众多美食当中,曲曲可以说是一道精品,让餐桌充满诱惑力。一些地方甚至以曲曲做得如何,衡量一个家庭主妇厨艺优劣。 说水饺吧,形状不完全相似,说馄饨呢,包法却不一样,就这样介于二者之间,不但品其馅,还要喝其汤,尤其是赶了远路,抑或患了感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曲曲,汤汤水水,香气扑鼻,头上冒汗,一身轻松,先前的劳顿和不适,就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曲曲一看和面功力,二看用料好坏。面要上等精粉,先揉后擀,薄如一张大饼,叠成层状,拉长,再一刀刀切下去,切成大小均匀小方块,然后撒上面粉,不至于皴了。一般都用羊肉,肉太壮了腻人,肉太瘦了乏味,将肉切得细碎,配之以洋葱、胡椒、孜然和羊油,掺和搅拌,根据不同轻重,适当增减盐份。 一切准备妥当,就剩下包馅,都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曲曲包馅,最好有两三个心灵手巧女人,一边说着笑着,一边麻利地一手拿面皮,一手上肉馅,包成形后,随之两头弯曲捏合,一个个小巧玲珑,品相美观的曲曲就算完成。 儿时家里有一个小案板,黄亮黄亮,等母亲在上面摆满了包好的曲曲,我就会撵过去添乱。我觉得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曲曲,就像一群白白的小鸡子趴在上面,不由得模仿成老母鸡,嘴里 “咕咕”叫着,手也不停动弹着,摸一摸这个,挪一挪那个,甚至一不小心,就让其中的某一个曲曲变了形,露了馅,母亲就嚷嚷:“脏手不要乱动,曲曲烂了,下到锅里就成粥了!” 实际上曲曲就是美食当中的小精灵,袖珍、灵巧,亮泽、诱人,吃一个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因为个太小,味道又太鲜美,有的人情急之中“囫囵吞枣”,吸溜吸溜就把几十个曲曲吞进肚里了,然后长长打个饱嗝,这才开始有滋有味品汤。 曲曲汤因肉汤稀释而成,不但颜色亮堂,营养也极其丰富,有人开玩笑说,营养轻,浮在上面,营养重,才沉在下面,所以吃肉不如喝汤。曲曲汤里一般放些香菜,也有掺进干辣皮子或西红柿的,色香味俱全,成为餐中上品。 早先我们还吃过苜蓿芽和薄荷馅的曲曲。到了春天苜蓿芽破土而出,苜蓿地总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掐尖”。将一堆苜蓿芽包在手绢或是装在袋子里,回去捡吧捡吧,洗了切了,做成曲曲,也是别有风味。而薄荷一般长在水渠边,一丛一丛的,红的茎,绿的叶,一搾多长。叶子上还有一缕一缕黑道,其味浓香清凉,刺激人的鼻腔,后来才知道,薄荷也是一种草药,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做成曲曲,同样非常可口、舒心、养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