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耕,是沿袭了千里的农事。 因此,冬耕留下了许多的农谚: 翻土过冬,来年长疯; 冬耕不肯忙,来年脸饿黄; 冬耕深一寸,强似多上粪; 冬至前耕金,冬至后耕银;…… 关于冬耕,还留下了古人诸多的文献记载,譬如: 《韩非子.喻老》:“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半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 陆游的《初冬》之一:“闵犁满野及冬耕,时听儿童叱犊声。逐客固宜安散地,闲民何幸乐升平。雪花漫漫荞将熟,绿叶离离荠可烹。饭饱身闲书有课,西窗来趁夕阳明。” 冬耕,是为了保墒、除虫、培养地力、熟化土壤,等等,所以千百年来,农人们乐此不疲。 在记忆中,还隐约地记得生产队冬耕时的情形:一头水牛,或是一头黄牛,套着笼头,拖着两根粗绳索,拉着一柄铧犁;一个老伯,一手扶着犁梢,一手持着一根长可及牛的皮鞭子;在耕牛不听话的时候,皮鞭便会在半空中“啪啪啪”地响着,落在耕牛的屁股上。 由于机械少,需要牛耕的地必然多得很。勤劳的老农便在星月的微光下也在忙于耕作。 听不到憨厚的耕牛半句怨声。它只是默默、又默默地顽强地走着,走着,耕耘着,耕耘着,直到累得浑身颤栗、挂满汗水,依然不屈不挠着。 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这些可爱的耕牛,牛角上往往挂着一、两盏马灯,那是老农耕耘时藉以照明用的。 这流动的马灯,是冬耕时流动的风景,星星点灯一般。温暖着大地,温暖着乡村。把美呈现予冬夜的原野。 那时的冬耕,生产队里总共有一台小手扶拖拉机参与,多亏了这些牛儿。 为了提高冬耕的效率,我们的大队,在78年的时候,便狠狠心,买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4125发动机,拉着四铧重型犁;耕作时,如同快刀切葱似的,“刷刷刷”,眨眼功夫,就翻出一大片。再不用老牛夜以继日地那么辛苦了。 冬耕,是寄希望于来年,希望五谷丰登,有个好年景。不过,在冬耕时,还有一件立竿见影、立即就有收获的事,那就是冬耕时拾荒。这拾荒,充满着情趣。 先说拾山芋。 生产队的山芋地都是一大片一块,少说也有十几亩。东方红拖拉机在前面耕着,后面便翻起了泥浪。这泥浪中间有许多当初没刨干净的山芋被翻了起来。一群拾山芋的人,便在东方红拖拉机后面抢着拾。 这拾荒的人,都是左邻右舍的乡亲。男女老少都有。背着苇篮子、或杞柳篮子。半天下来,能拾的人往往能拾到半麻袋山芋呢。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拾回来的山芋,人吃,猪也吃;吃不了,就用刀剖上十八刀、十八瓣,挂在草绳上,风化,晾成山芋干。 我父亲那时在大队里开东方红拖拉机。母亲跟着他,白天拾山芋,晚上也不错过。那时,年少的我,见父母晚上不在家,很是害怕,于是,父母往往请亲友陪我和妹妹在家过夜。当东方露出熹微的晨光的时候,母亲拾荒回来了。她熬得眼睛红红的,浑身也是风尘仆仆的。她往往是满载而归呢。 我们家当年一直养着一口老母猪,黑黑的,脑头大耳,而且特别地憨态,老实巴交的。一年下两窝半,非常的顺。母亲拾回许多山芋,心里就有了着落。她最担心家里没得东西给老母猪吃,最担心没得东西给它产下的小猪吃。 再说说拾豆丹。 豆丹,俗称“豆虫”,味道鲜美,是苏北人爱吃的一种豆青虫。晚秋时,这豆虫就钻进了土里,梦想着来年蜕蛹成蝶。 冬耕时,便打破了豆丹的美梦。 有时父亲耕到生产队的豆地时,我跟去拾豆丹,半天也能拾上一、二十条呢!这可是难得的冬虫!在当时,乃至今天,也是凭钱都难以买到的。 这冬耕时节拾豆丹,无疑是情趣中的奢侈,渴求而不可得的事。 以上,便是我儿时见到的冬耕情形,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它,将永远铭镂在我的记忆里。 冬耕夏耨,是农村的大事,是春华秋实的寄托。眼前,正有一片白皑皑的厚雪压在耕垡过的土地上,正好应了农谚: 冬天田盖三层被,来年梢头果累累。 祝愿祖国蒸蒸日上,祝愿农村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