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舞,艺术也;饭之舞,优质哉! 米饭真的能跳舞吗?一点也没错!用怀集油粘米煮成的米饭就是能“跳舞”。 出生在怀集农村的我,经常能吃上油粘米饭倍感幸福。记得小时候,在家乡用铁锅煮饭的年代,当米饭煮熟了,揭开铁锅盖,米饭的香气便扑鼻而来,透过升腾起来的饭蒸气,隐隐约约看到米饭中的气孔不断喷涌着油亮的白泡,好似一群鱼儿聚集成一个圆圈,嘴巴探出水面不约而同地吐水泡一般,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横卧着的饭粒不停地伸着懒腰,好像一群穿着统一透亮服装的武林小子反复地练习着“鲤鱼打挺”动作,也如被錾断了几节的小蚯蚓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之状,饭粒活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和奇特;进而,贪玩的我犹如用铁犁翻田土般,先用饭勺把一锅热气腾腾的米饭从中间掀开一道沟,然后乐滋滋地注视着两旁的饭粒缓缓滑落,那种情形甚是奇妙,就像山泥倾泻般立刻把那条饭沟填满;接着,把热气腾腾的米饭盛在碗中时又有另一番的奇妙,一缕水气蒸腾着,碗中的饭粒你挤我拥,像一个个舞者翩翩起舞。观此状,我不禁感叹:油粘米,你可真是一位能跳舞的艺术家呀!儿时看到这种物理现象甚是好奇,别有一番滋味。 那时看着晶莹剔透的米粒已经咽口水了,香香甜甜的米饭入口特别柔软,糯糯有弹性。和家人一起品尝食物最原始的味道,那就是油粘米的香味,饭后齿颊留香,儿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稻谷,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对于父母辛苦的劳动成果,我一直心怀感恩。吃饭时便会想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家训,于是我都会吃得很干净,从来不会浪费粮食。 说起大米,怀集县的油粘米可谓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特产,大岗、马宁、梁村、岗坪、冷坑、中洲、连麦等镇都是油粘米的盛产区。早在民国初期,产自中洲镇马岗村的油粘米就已经越过怀集的大山长河“跳出龙门”,售卖到广州、香港等地。 马岗村位于中洲镇的北郊,村的北部是一条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山丘的平均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水下河与白竹河分别环绕在村庄的西边和东南边。据史料记载,东北角的鹅良陂蓄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它就是这个村庄良田300顷的灌溉和20余口鱼塘的水源之库。怀集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中洲镇的马岗村凭借着平坦的地势、沙壤土的土壤环境和清冽的山溪水等地理环境优势和盛产油粘米的悠久历史,被人们冠以“怀集鱼米之乡中的鱼米之乡”之美誉。 民国初期,已经有马岗村民在怀集县城开设米店售卖自家产的油粘米,也有米商把油粘米贩卖到省内外。“我在怀城读初中和高中时期都是坐木船来回的,水运交通非常便利,那时的米商也是用货船把油粘米通过中洲河进入绥江这条水路直接运到广州、香港等地售卖的。”91岁的马岗村老人马建新回忆说。 “1950年的冬天,我受托从广西八步护送挑着六担白银的解放军到怀集,因为我当过游击队员,又曾在广西八步地区当过教师,于是时任县委书记的黄秉便安排我当解放军的怀集话翻译及护送的工作。几位解放军和我一起在食堂吃着怀集油粘米饭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怀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真是好山好水出好米啊!’”记忆力尚好的离休干部马建新老人娓娓道来。 怀集油粘米是依靠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等因素,秉承传统耕作方法种出来的优质水稻,米粒小巧玲珑,无腹白,晶莹剔透,富有油质感,饭味浓郁,入口香滑而软熟。 “1953年,我在广州读初中时,曾看见过写着‘怀集油粘’字样且盛满特别有光泽的大米的大竹箩,好奇询问得知,那是产自怀集县中洲镇的油粘米。1962年,我有幸来到了怀集从事农业工作,见证并参与了怀集水稻种植发展的历程。”81岁的老农艺师黄祝华说。 “怀集油粘米饭软熟主要是因为米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适宜。在怀集从事水稻种植研究40年,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么多的大米种类中,油粘米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81岁的老农艺师何国平介绍说。 《怀集县志》有载:“怀集是余粮县,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纯调出粮食12600吨......”稻田数万顷的怀集,世代勤劳俭朴的农民,让怀集油粘米“舞”出声名光华,怀集因之而骄傲。作为土生土长的怀集人,我不禁感慨:怀集油粘米,果实细小似弹丸坚韧,肉体洁白如美玉晶亮;怀集油粘米的情感可柔软如水深切,肌骨可细若粉尘油粘。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宝物,这是天地间奉献的精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