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妻子一同去看望她学友的父亲。车沿公路前行,两边不时略过新建房屋。联想平时旅游所见,真的是天南地北,城镇小区和农村新建房子不断地蚕食着绿色原野。车至村头,移步进村,后来又独步原野,偶尔一些陈事遗迹映入眼帘,勾起深藏心底的往事,使我感叹时代变迁之余又有些许忧虑。 一 在友人父亲所住村头下车,通过村边新建房屋进入村中。绕过刚推倒的砖堆,走过房门紧锁且看上去很久没有人进出过的房子,突然一老宅如鹤立鸡群般的吸引我的目光。这是一栋现在十分稀少,难得一见的老宅。 这栋老宅应该很有年代,估计建于上上世纪初,一问果然年已二百。房屋结构与我儿时居住的老屋相仿,很有亲切感,令我流连忘返。 房屋大门上方以杉木造型装饰,大门上窗配以花型格子;进门厅堂两边回廊以增厅堂面积,前部楼顶吞进,以显厅堂高大;吞进的顶部天花板饰有浮雕——树、花草及镂空的凤凰动物,造型与图案都很精美;四周配下垂柱子,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回廊部分的二楼有走廊,走廊栏杆中镶嵌格子图形。四周均为满墙拥板。整个房子的做工精细,构图优美,造型大气,给人美的享受。可以说从结构到做工都蕴含着古文化,标识着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够得着古代遗迹保护之级别。 可惜囿于文化修养和欣赏情感,以及追求舒适爱上钢筋水泥结构的敞亮与舒适,而爱惜这种房子的人也不多了,加之新农村建设的助推,这种结构的房子也越来越少了。这不知是古屋的不幸,还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如果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可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当今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的住房条件和引导乡村农民过上现代生活,本意是好的。但不能一味的追求城镇化的外在建设,更应注重现代社会生活应有的精神体系的建立健全,诸如引领和培育后人欣赏和传承古建筑内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不使人们在城镇化的社会生活中怅然若失,衍生出社会怪像。 而现在除了对存有大面积古宅的村落国家予以拨款保护,单个老宅的保护往往被忽略。乡镇、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也就不考察、甄别和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精神内涵的单独老宅,因而一栋栋老屋随之废弃、倒塌。导致古建筑文化也随着老屋这一载体的倒塌而逐渐消失,那雕梁画栋里内含的工匠精神也被遗忘,更可惜的是古文化内有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也随之流逝。是以政府能否事前进行摸底调查,对老宅与危房进行赠别和登记,而对于具有时代特质和历史价值的老宅采取必要的保护。 此外,不应让农民伴随时代的浮躁走进城镇生活,应该尊重农民的原驻地情结和生活习惯,给农民不进城镇,乃至进城镇后回农村的自由选择权。还有新农村建设应合理规划和控制,现在农村的新房纷纷建在交通便利的村外路边,导致村中原有的宅基地空置。现在的乡村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四周盖新房,中间空置或凌乱,给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我们经历过退田还林的过程,我真担心在不久的将来又要毁屋还田。 自古道 “怀天下,大地有界;越古今,文化无疆”。所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传承与创新,而不是割裂与否定;只有积累优秀与沉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的社会和民族才会渊源流长,才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 妻子与她学友们闲聊时,我独步野外。穿过村后树木稀少的山坡至田垄,一声吆喝牛的声音引我望去,一农夫在翻耕农田。顿时唤起我心底里四十年前的记忆,那时我也是这样劳作。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通过高考“洗脚上岸”,再后忙于工作,尤其是进城工作生活后对农事日渐淡忘,淡忘到有时甚至不知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了。 掐指一算,昨天立夏,四十年前的这个时令垅中当是热火朝天,农民忙于插或补插秧苗、在田埂上打眼种豆,挖中季稻田埂和筑路等等农事。然而今天环视田垄,农耕之人寥寥无几,插上秧苗的田也不多,一种苍凉感涌上心头。随之一个问句呈现脑际,是不是我国的粮食足以自给自足? 上网一查,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个叫魏雅华在《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中说:“据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这表明中国既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国,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强国。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 为什么我国一边进口粮食,一边又土地撂荒。其原因据说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于欧美国家,粮食价格偏高,因此在现代世界市场的冲击下耕种粮食划不来,农民从而弃农从工经商。 也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六七十岁以上的人种不了田,三四十岁的人不会种田,二十多岁的不愿种田。如果真的是这样?难道不觉得有点后怕。 回来路过工业小区时一同车女性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这三个“无与不”充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之需,工农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前进应该是发展工业强国赶超,立足农业护本稳定,疏通商业盘活经济生活。但不是轻农专工重商,更不是说不要农业,我国自古就有农业兴则国家稳的说法。再说美国、日本等哪个发达国家撂荒了土地,哪个国家又废弃了农业。 民以食为天。如果我们的农业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需要,就给外来的转基因食物可乘之机;如果我们的农产品质量不能自我保证,假冒伪劣产品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是一旦发生世界性灾荒,我们的生命食道就会卡在别人手上。 没有农业,民族何以继!社会何以稳!国家何以安!! 所以我国农业必须化蛹为蝶。 三 这次乡村之行,所见到的除了老人多是小孩。联想到那天在原一百多户的山村除了见到山村凋敝,土地撂荒,就只见到三个老人和一只狗。现在的乡村是留守的老人儿童并不少见,青壮年父母却不多见。这或许是时代变迁的体现。但我从中感觉到社会发展的一种畸形——因为他们撂荒的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家中正需要父母关爱和培育的年幼儿女。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经常听到老师谈到身为留守儿童的学生,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有些成为“问题”学生。也从报道中知道全国约有六千一百万留守儿童和五千万的留守老人,而且有些留守儿童和老人由于父母情感关爱的缺失而出了些状况等。 这一代的年轻父母压力比较大,经历的事也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东奔西走。不过这样的东奔西走的父母多为“糊口”,但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养家”。作为养家别的不说,至少应该教儿育女,使儿女健康成人。可是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更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关爱作用。儿女错过对应时段的情感关爱和教育就难以逆转和补上。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同样的道理,一个社会的经济再如何发展,又能弥补一代人的教育的失败和荒废?! 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活的改善应该是物阜人丰,情感饱满,而不是母不母爱,子失子责,年迈的祖辈被迫隔代而教来“享受”天伦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