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边,古道旁,南宫庵群飘出的香烟,浓浓淡淡,飘飘渺渺,它是悠悠古道千年不变的独特风景。 古城之南,山青水秀,南宫岭下,树影斑驳,昔日的古驿道紧贴岭脚,沿着蜿蜒悠长的江岸,西出南去,飞尘滚滚,延绵数百里,远通廉琼等地。东坡南贬,扶着拐杖走远了,身影还在;官差夹着瘦马跑远了,蹄印还在;挑夫躹着腰身走远了,汗渍还在;南下大军肩扛使命走远了,美谈还在;往事驮着日子散失了,南宫岭上的香火还在,漫长岁月留给古驿道的累累痕迹,现在已被尘封在水泥道路下面了,可它深深的情怀和沉长的故事还缭绕在古道上。 古驿道自府城大陵驿起,南行数里,便到了南关“兴文桥”,俗称南桥。这座古桥历经四百余年风吹雨浸,至今仍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桥墩掩蔽在藤蔓绿叶之中,青砖模糊可见;桥面坎坷不平,两侧苔藓墨绿,芳草萋萋,不知被多少脚印打磨过的长条石板,光洁润泽,只是初生的雕花桥栏,仅剩丈余了。 昔日的兴文桥,是古城的南大门,它曾经背负着军事防卫的重任,据说民国初期还有卫兵持枪守护。几百年前从这里掠过的西南风,夹带着南宫岭上的袅袅梵音,又轻轻地拂过著名的南桥,听得出,仍是那个悠扬的音韵:南无阿弥陀佛。 过南桥,就到了“南天胜地”,眼前的碑刻“捷步南宫”,勾起我许多回想。我连自己都记不清“捷步”这里多少回了,我来这里做什么?不是因为崇信神圣的佛教,不是祈求众佛的庇护,也不是为了心灵得到某种慰藉而来此忏悔,我只是来这里感受圣殿的庄严,佛祖的威风,谒拜者的虔诚;我只想沿着这条古道,踏入花间幽径,寻觅翘角的飞檐,深掩的重门,雕花的窗棂,青绿的石阶,幽淡的檀香,滴翠的风铃,来丰满我浅薄囊空的灵感,好让我的创作能够充实和畅顺一些。 飘渺空灵的南宫岭,香烟萦绕,钟鼓悠扬,庵堂肃穆,寂静清朗。于此修行的比丘尼戓信众或香客,早晚诵经礼忏,磬钟木鱼,佛音梵呗,宛若天籁。沿古绎道前行百余米,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宝莲庵。 从明代天启年起,此处曾“数易其主”,开先河的是道观,不久道士拂袖而去,来了和尚,嫌庙小,又搬走了,最后来了尼姑,立地敬佛,易名宝莲庵。庵堂几经修缮扩建,如今已是楼堂高矗,殿宇巍峨了。 主持释妙因,50多岁,笑容可掬,是高州本地人。当年她不知道什么叫佛教,连和尚与尼姑都不懂,只是经常到庵堂玩,喜欢庵里的恬静清雅,钟爱后院的满庭兰花,时常清香满袖,净手焚香。回到家里,渐渐吃不下肉,父亲知道她喜欢庵堂,只好说,或者真是前世的缘,出家就出家吧。红尘滚滚,世事离奇,我们只好信了。 雄立于岭巅的复龙庵,黄墙金瓦,造型古朴,殿堂两进,天井左右有回廊贯通,仿明代建筑风格。登山拾级而上,在重修的山门前,可见似曾相识的“大肚能容……”对联,稍觉俗套。一日闲逛,偶见废弃山门残存的对联,只觉其意境甚合此庵气韵,我不忍它的文采或在哪一天突然消失了,所以抄录于此,存于世上,联曰: 复龙磐踞高峰,地势钟灵增吉庆; 古庵俯瞰鉴水,天然毓秀集祯祥。 庵门左侧与西岸宝光塔遥相对望,风光旖旎,常登封面的美图《南宫塔影》便出于此处。 传说当年有个南宫太子因避战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难至此,太子向菩萨许愿,如若幸免于难,日后得以继承大位,定重修庵堂,再塑金身。后来太子果然青云得志,便前来参拜还福,捐资重修此庵,并赐名“复龙庵”。当地人为纪念南宫太子的功德,也将此岭称作“南宫岭”。 回水庵,因座落在“鉴水回流”的地方而得名。 对岸钟声同绕韵; 双流潮汐作回栏。 这副用岩片镶嵌在庵门两边的对联,借景托出庵堂的幽雅环境。二六时中,涛声拍岸,宛若梵音轻唱,塔影江流,古榕挂绿,风景这边独好。 从观山顺流而下的鉴江水,过瀛洲岛便成了“双流”,江水流到庵前旋成了一个回流处,就像静止了片刻,借此与众佛道个别,然后依依不舍向西南流去。 文昌宫和天后宫(即阿婆庙)是近邻,座落在岭东半山处。拾百级台阶而上,听梵音低回,自觉进入了“神的境界”。据守庙老伯说,文昌宫原址在广潭,后迁至此。明清时,高州乃府学、县学所在地,文昌宫迁此,可能是官府倡导,或是贪恋这里的风水,又可能是为了沾点府城鼎盛的文气和官气吧。 站立在文昌宫门前,我不敢相信如此小庙之门联,竟是大文豪杨頣拜题,联曰: 以文字,传圣贤心,精神万古; 用经典,阐豪杰志,伟业千秋。 邑人杨頣,高州城西广潭村人,清光绪进士,相传曾于回水庵水月阁潜修苦读,蒙佛之恩泽,得以一举成名,官至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官员。如此高官,为一间小庙题联,估计在远近之庵堂庙宇中,除此之外,别无分号了。 宫门前面,堆放着从广潭搬来的四方石柱,可惜已断成数截。石柱三面有石刻楷书,水洗后勘看,惊见杨頣手书对联,因石柱不全,上联只寻得三个字:“与同人……”下联:“为古圣,拾遗寻墜,即种得三生善果,几世灵根”。落款:“丙寅小阳月古潘州杨頣拜题”。残缺的上联,或许永远残缺了,那十五个散失了的字,字字珠玑,或许永远成谜了。 水流阿婆择址南天圣地; 天后圣母钟灵绿水青山。 高州府阿婆庙门前的这副对联,大概就是它的来历了。 在一个鉴水暴涨的日子,从上游漂来一尊菩萨,搁浅于此。水退了,菩萨却没有走的意思,好像有意入籍高州府“南天胜地”。冥冥之中,皆是缘分,信众将菩萨请上山,净身更衣,起名叫“水流阿婆”,就地焚香供奉。后来大家觉得这大水漂来的菩萨好灵验,便集资建起了阿婆庙,定名为“天后宫”,阿婆也随之升级为“天后圣母”。 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如果“水流阿婆”真的有灵有性,有情有义,一定会感谢城南信众当年的好心收留,虔诚供奉,也一定会保佑八方信众,年年福荫,岁岁平安。 南宫岭下的古驿道,虽然少了点原生味道,少了点苍然古朴,可它历千年颠簸,任风雨洗礼,至今南桥犹在,古道通畅,这大概是邻近神佛的荫庇吧。每次踏上这条古驿道,仰望南宫庵群,看袅袅香烟飘过,听暮鼓晨钟奏鸣,有如翻阅古城醇厚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