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清明里的思念 清明节到了,天气阴沉沉的,老天爷的心情不好,飘飘扬扬的下起雪花,天空白茫茫的,灰腾腾的。漫天飞扬的,“那些舞动的精灵飘逸而来,仿佛是天地思念的信笺”。上面写满了悲泣,写满了哀伤。 山坡上,沟壑旁,白茫茫的一片,远看像千万只白蝴蝶落在草丛中,落在坟墓旁。 一会儿功夫,雪化成小水珠儿,晶莹剔透的挂在小草的叶子上,挂在杏花树的枝头上。 坟头的土壤里,浸润了雪后的清香,湿湿的空气中含着淡淡的忧伤。 一拨拨,祭奠的人,踏着潮湿的泥土而来,手里拎着塑料袋,装着冥币、鲜花,缓缓地爬上山梁,沟边,路边上,不时地停着几辆车。 人们伫立在坟前,送上一束鲜花,几沓冥币。 雪花像思念的泪,每一滴都含情脉脉,轻盈地滴落在脸上,肩头。 春天的雪花倾刻间就化成春雨,它们交织在一起。地面尽情地汲取着更多的水分,小草顶着松软的泥土。 我没有刻意去记得清明这个节日。但是,春天的雨水,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这雪,就是节气,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 家乡的清明瑞雪,带着思念,铺天盖地而来,化作相思的泪,洒在碧水河畔,洒在高山之巅,峰岭河谷默默地伫立在苍茫的天地之间。 雪花像哀思、祭奠的纸钱,飞落在亲人们的坟墓边。雪花还在徘徊,飞旋。那是在诉说,在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冥冥之中,仿佛听到你的偶偶私语。亲人的祝福,真情传遍天地之间。 春天迈着悠闲的脚步来了,清明也是春的怀念。 清明上坟是传统,也是民族孝心文化的传承。 这一天,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祖宗的荫地。献上一把草香,絮叨几句心语,让心灵传递思念之音。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 天气不仅有雨雪交加,也有风和日丽,朗朗晴空。人有悲伤哀泣,也有家庭孩子相逢的欢乐,热闹。 宋代诗人高翥在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及时行乐,不能“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清明是一个民族的节日,上坟祭奠祖先更是每个家庭的大事。 我的老父亲,在还没有到清明节的时候就和我盘算说:“今年你和谁谁上坟去。”他的心里早就掂记着这事。几位故去的亲人就装在他的心里。平静的表情里暗藏着淡淡的忧伤。 其实,无数的家庭和我们一样,都在忙碌着,准备着。一个民族都在准备着。一个以孝心为大的民族,将在一场漫天白雪或者春雨的陪伴下,为祖先献上我们的祈祷。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与先人的心灵对话,将穿越时空,通过阴阳网站进行直播的追思会。 这是心与心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沟通,亲情与思念的诉说。 天地之间,茫茫人海,没有约定的行程,却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了爱,为了孝,共同演绎了一首清明哀思曲。 民族的凝聚力,就是国家的希望。丰润的道德滋养,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 清明约定俗成的日子,勾起了多少怀念,勾起了多少往事。但是,一切都又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记得有首词《少年游?清明》描写道:“清明初雨绿芜欢,魂断牧笛怜。千秋雕锈,纸鸢盈空,青蔓绕梁贪。还扫陈墓飞花乱,一舞醉春阑。寸火难兴,寒食未尽,杯酒祭尊先。”词写的凄美,深情。 其实,清明也是一种幸福,相逢的亲人和思念的故人,在时空中用真情交流。忘记了阴阳阻隔。孝敬的种子,在清明孕育、发芽、成长。 思念是漫长的岁月中,萦绕在耳边的情愫; 思念是悄悄的话语,无人倾听的诉说; 思念就千呼万唤,听不到的回音。 《樵夫哭娘》诗里就写道:“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娘不应。”儿子对娘深情的呼唤,直白,深情,感人肺腹。其实,清明就是更多人的,深情的呼唤。 清明陪着春天来了,我把思念种在春天里,把清明种在心灵里。 作者简介:王志海,河北省赤城县人,大专文化。是中国散文网会员,是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张家口诗词协会会员。曾荣获第三届“中华情” 诗歌散文联赛散文金奖。荣获第五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诗歌一等奖。荣获张家口市文联、作协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在《长城文艺》上发表小说《梨树湾的村主任》。在张家口日报、张垣诗坛上发表过诗歌作品。在《大好河山?魅力冬奥》平台上发表散文四十多篇。在中央电视台主编的刊物《采风中国》上发表过宣传家乡的作品。在《河北邮政》上发表过诗歌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