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书有感 近日,我又一次阅读《尘封往事》《微观始末》《赋闲偶得》等书,感悟颇多。这几本书是一位退休老人,一个字,一个字,伏案写出来的,他不会电脑,不会打字。硬是凭自己的毅力,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著书立说。 这位老人,就是在赤城颇有名气的史?同志。 借用《尘封往事》一书序言里的两句诗:“胸中有正气,身躯无媚骨”。这就是史?老人的真实写照。 我认识史老是缘于近几年和他做邻居并读他的文章开始的。 史?,出生于北京市延庆县,满族,一九五二年怀来县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赤城工作。历任县宣传部干事、付部长、公社书记、党校校长、书记、县人大科长、一九八三年任人大副主任至退休。 他的座右铭:实事求是。 《尘封往事》,是他的第一本书。 原县文教局长王国荣同志在序中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盘点岁月,寄情于文。以荣辱得失解剖自我,寓理于文;以善意笔锋。针砭时弊,警示人生。有血有肉,有情有趣。不失为我县第一部不可不读的传记性作品。 《尘封往事》,收录了九十二篇文章。分别是:身世集、回声集、箴言集、杂俎集。内容是他所经历的事情和所思所想。里面有许多事情是不为人所知的。他回忆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在《回声集》里,写了当时赤城的生产力水平,写了群众的生活状况,还写了上级领导的作为和工作重心,报告了一些突发事件的始末。 历史就是历史,实是求是地,客观公正地书写过去的人和事情,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作者说:“那是作天留给今天的信息。” 《回声集》里的大部分文章都刊登在《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上,还有的登在当时的工作简报上。文笔之精彩,语言之凝炼,份量之厚重,足以说明作者的才华和水平高人一筹。 例如:“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一文,写的是赤城县抓钱工作会议。 1979年刚粉碎“四人帮”时间不长,为了解放思想,让农民大搞多种经营,大搞家庭付业,多挣点钱。给政策,想点子“找米下锅”,千方百计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这个会议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受农民欢迎的。松开了绑在农村、农民身上的枷锁。 作者记录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国家政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信号。 《箴言集》里,作者敞开心扉,对新生事物呵护有加,对具有普遍性的歪风斜气,也能针砭社会时弊,并给予痛斥。忧国忧民之心显现笔端。 正如一中张明老师在序言中所说:“史?为人,朴实无华,笃言慎行,每临大事敢吐真言,择真善之友,为君子之交,耿耿忠心,见诸笔端。” 他在《企业改制浅说》一文中写道:“恕我直言:倘你的“改制”“剑走偏锋”,违背了中央的初衷,置弱势群体――工人们的切身利益于不顾,使改制企业成为少数“精英”的“唐僧肉”,那么,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对社会稳定和社会风气,投下了重重的法码……”。忧国忧民之心昭然可见。 《杂俎集》里他写道:“这些作品不是阆苑奇葩,只是山花小草而已。但是,作者抱着求实和负责的态度,忠实于生活,不求笔下有神,只求下笔有据;不作虚构夸张,而是老老实实地记叙、说明、抒情、言志”。 在《致卫生局长的信》一文中,他对规范县城的牙科市场提出建议,“杜绝通过镶牙、拔牙传播肝炎病毒。建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推广牙科治疗台水系统用臭氧进行高效消毒。加强对个体牙医监督和管理”。 一封信,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体现的是一位赤子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微观始末》是作者的第二本书。他用自己的视野观察社会,用心思考社会,用智慧去分析社会。 读他的书能开阔了视野。让人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世界。 在书里,他写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往事回忆、民俗、杂感,为后人了解赤城县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他在书中写道:“只是以平常心在关注国计民生,不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不断探求而秉笔直书,但求无愧于心。” 大千世界,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的生命里有绚丽多彩的世界。折射出无限的光芒,照亮后人的路径。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活跃的历史画面,像一部赤城的微电影时时出现在脑海中。感到亲切、熟悉。 例如:《小老靶偷油吃》、狼等。写的生动,贴切,“一碗带油的葱花汤”,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从中审视、检查自己的行为,认为“不应恶小而为之。” 例如:《深翻地》写的又是一种哲理。“全县有深翻土地1.5尺的,还有3尺多的。由于把生土翻到了表层,土壤板结、腐植质遭到破坏。庄稼普遍长得不好,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了产。”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真理超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确实如此,深翻地,过了头,就变成了坏事。 这些文章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素材,没有半句假话,空话。正如范文澜先生说的“板登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也是史?老人写作的最高境界。 《赋闲偶得》是他的第三本书。引用王清廉老师的话说:“这本书立意高远,题旨鲜明,内容充实,题材广泛,论说透彻,鞭辟入里,文笔犀利,技法老练。 书中七十多篇文章,每一篇都角度不同,视野不同。虽然名字叫《赋闲偶得》,其实,也是他几十年观察、审视,记录社会生活的积累所得。又用文字把历史的发展,对社会的责任,秉笔直书出来。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史老的文章,每每有顿悟之感,觉得视野独到。 每篇文章都有他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的观点正确,眼光独特,有深度。 从另一角度看他的文章,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赋闲偶得》一书中,他还写了《显良君其人其事》。邬显良大夫,天津塘沽人,赤城名医,河北医学院毕业,一九六二年分配到缺医少药的赤城工作。曾任县医院院长。他和史?老人有着深厚的友谊。 但是,“他们之间是“淡”到连一杯水都没有端过”。 他们互相倾诉衷肠,推心置腹,议论大小事,皆能知无不言。“英雄所见略同”。史老称之为“心交”,“神交”,受益颇多,乃一大精神享受。和现在的社会风气,动不动就推杯换盏,互相吹捧,大不一样。 他们的精神境界是纯洁的,品德是朴实无华的。也是至高无尚的。 邬显良在赤城县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好医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和爱戴。 史老还著有《古今寻踪》一书,我只草草看过两遍,尚未细细品味书中精华。寻踪就是寻根,作者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这是他写此书的原始想法。“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是一面镜子,把握好现在,才能展望好未来。 近几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史老每天都伏案写作,笔耕不缀。他勤奋自勉,毫无懈怠之心。虽然不是著作等身,也是著述颇丰。 耳闻,近期又有大作问世,书名叫《自言自语》。期待拜读。 史?老人是一位善良、和蔼、可亲的人。虽然是官场上的领导干部,但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 他是一位智者,学问渊博,功底雄厚。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他都动脑筋,冷静分析,拿出自己的观点。纵观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有许多的警句,名言。给今人和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史?老人还是一位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好干部,社会上有口皆碑。我晚年能认识他,读他的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也。 作者:王志海,河北省赤城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