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阳朋友的陪同下,这几天,走访了秦长城和怀朔镇遗址。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因为自从六年前8月29日听了余秋雨《在秦长城下的文化思考》演讲后,提升了对包头的认知。包头留下的中华文化根源之一的“两个脚印”一直印刻在我的心头,非考量细探一番不可。 六年前,一个雨天,凭固阳朋友给的一张门票,我走进阿尔丁神华俱乐部。高大广阔的会堂内坐无虚席。在等待余秋雨到来时,我思索疏理着他的文化若旅书系,极力从那些“历史文化大散文”中搜索有关包头的文字。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他写到包头是当年山西商人的重要驿站。在《都江堰》一文中,他提到了秦长城“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就厚重的多了”。 余秋雨来包头,主要是考察固阳秦长城和怀朔古镇遗址。两天的探访后,他认为两处遗址“所代表的历史是中国走向文明的两个脚印”。长城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最早的生命线条,秦汉王朝留下的生命记号”;怀朔城“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进入兴盛的大唐起了重要作用。”遗址及附近考古发现,“除了是一个军事通道外,还是一个文化宗教的通道”。 听完演讲,我在门口的售书台购买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外面大雨如注。我感叹:“好一场秋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编写文史资料和县志时,考察过秦长城和怀朔古城遗址。这次我们踏着余秋雨的踪迹,那种兴头就有所不同。进入固阳县红石板沟,攀登崎岖的山坡,深感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将那些黑石板块搬运上山垒成坚固高大的边界线.....如今斑驳残断的石墙,印证了历史的沧桑。 怀朔镇古城在固阳县城北30多公里处。建于北魏始光年间(约公元428年),是北魏六镇之首。后来随朔州内迁而荒废。大约在一个世纪左右是阴山及河套地区的政治军事要塞。据说当地人曾看见过古城宏伟的海市蜃楼。 作为文化学者、作家的余秋雨,几乎考察了中华和世界的大部分名胜古迹,有独到的视角和发现,我读他的书深感惊叹,大获启迪。他不赞成恢复古城之类的做法,认为那是“最大的破坏”。他和董耀会(中国长城协会会长)一行徒步走访长城和古城遗址,就是在考察探访的同时,希望包头人民承担起华人的托付。对“人类早年的努力”留下的“生命线条”多加关照、保护。 走访古迹,回忆余秋雨的演讲,更深刻地体验了包头的历史文化价值、“两个脚印”所彰显的灵魂。中华民族博大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由此,我们应当自豪欣慰,也自然会想到包头的其它古迹文物,它们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总结,以资让传统精华和历史结晶在建设现代化文明中发挥应有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肩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