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漫漫西口路――榆林

时间:2019-12-05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 潘复生 点击:

从包头出发,过鄂尔多斯高原,就进入陕北榆林地区。车行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穿越在风沙、草滩、黄土丘陵、沟壑矮山、梁峁沙洼之间。公路两边全是乔灌树林草地,绿与黄的油画片片向后拉去,偶见西北黄沙间隙一闪而过。记忆和景观都在不断流动,与我80年代 去延安经过时的黄沙黄土大黄风完全不同了,没了那种荒凉之感。从旷野天空仍能感觉到一种苍劲壮阔气氛,与这块不同寻常的土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合拍押韵。

北面是得黄河之利的丰饶肥沃河套,南临三秦扼边要津。相传远古此地有普惠泉为榆树林围蔽,外视不见,深入方可取水饮用。人们便居住周围,形成“榆林庄”。

榆林与我们走过的一些地方一样,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名称。很多名称具有神秘的身世,有的能说清来历,有的却豪无线索。但只要流传下来的名称,都不同程度体现着本土原始居民的生活、智慧、想象和风俗信仰,与环境和本土事物密切结合在一起。

到明洪武年始建榆林城池。后为北方长城上“九边重镇”之一。

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榆城三拓”至清同治年间,成为如今模样。

清康熙36年,圣祖玄烨率兵第三次征讨准噶尔部头目葛尔丹时,渡过黄河驻扎榆林。康熙挥笔写下《出塞》诗: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明史》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响又最乏,土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

走到城北,可见长城遗址,是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治由绥德移至榆林后,巡抚都御使余子俊率将士及四万余民工在“旧界”隋长城基础上补修而成的。历时数月,整修连接起一道东起府谷西至定边的长城防线,成为明长城的组成部分。到嘉靖年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在边界地区开设11个贸易市场。

长城脚下,有易马城遗址,是当时开设的贸易市场之一,现称“红山市”,停车漫步,仿佛当年汉商运来茶叶、布匹、绸缎、烟、盐等,蒙古商客以皮张、羊毛绒、牛马羊等进行交易、隔日开市、互易兴旺,买卖红火。

镇北台

出易马城东望,见一金字塔状高台,巍然屹立,雄峙托天,走近了,整体呈四方形,南北长25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总高30多米。分四层叠起。各层均砖石包砌,每台上皆有高2米的砖垛口,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底层高10.7米,拾级上此层,四边距二层台基12米,四周相通,是当年守台将士营房。我们从梯级登上,二层向南门洞上刻有涂宗睿手书“向明”两个大字。此人是万历年间延绥镇巡抚,为保护蒙汉交易建筑了这座大型观察哨所。第三层高4.2米,方台周长88米,四边向中心延伸3米为四层台基。第四层高44米,顶中部原有砖木结构方形掺望哨棚一座,后倒塌。

我们上到顶端,居高下视,由红山向四面放眼,依山据险,与长城连接,有虎距龙盘之气势,镇卫北边之雄伟。方圆景物一览无余,北面草木扶疏,瀚海苍茫,南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35年,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是万里长城遗址上最宏大、气势最磅礴的建筑,也是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称谓――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它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也是“蒙汉一家”和开创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锁长城之要津,控关陇之门户”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特殊贡献。紧靠镇北台下,同时建一小方砖城,名“款贡城”,是明代蒙汉官员洽谈贸易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镇北台与“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处于古城中轴线上,成为榆林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部分。

榆林古城

走近榆林老城,东依驼山,南临榆阳河,西是榆溪,北靠红山。老城距今600余年,虽遭兵火、风雨,仍大部分完好。历史上,榆林是首都的战略屏障,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

榆林城内外古迹众多,名胜荟萃。钟楼、鼓楼、凯歌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楼等座落于城内老街。城北有镇北台,城南有凌霄塔,形成“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大格局。

城东驼峰山上的戴兴寺,是武宗朱厚照出巡边塞,经大同、府谷、神木等地来榆林后,纳总兵戴钦之女为妃,戴家因建此寺,是榆林保存较完整的古寺院。

老城墙四面曾筑74座墩台,东西南设有七座城门。主城门上建敌楼,下筑瓮城。现四周城墙大部分留存,为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之一。

城东驼峰山有普惠泉,是桃花水发源地,清泉经自然渗滤,清洁甘甜,周灌全城。以此水做的豆腐,软精白嫩,细腻绵韧,为榆林名产。曾受到康熙皇帝赞赏。

历史上榆林一直被风沙侵害,解放后开始种树种草,至今初步形成片、带、网、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呈现出“人进沙退,沙漠变绿洲”的景观,受到一些沙漠国家专家的赞誉,称“创造了世界奇迹”!

红石峡

镇北台往西南到红石峡,从山门楼洞进就是红山寺。南峡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叠错落40多处石窟庙殿。明朝成化年间(1486)《创建石佛殿记》碑刻载:“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谓之红山寺也”。

现存红山寺西窟大多为明成化年至嘉靖年间开凿修建。此处“山明水秀,地幽而景胜,山景非常,感发善心,工匠凿石堂,塑如来贤圣诸佛”。至清代,寺庙多次修复扩建,成现存规模。“文革”中毁坏大部分窟寺佛像,1983年陕西省政府开始修复红山寺石峡古迹。

我们看到的,主要有圣母殿、大雄殿、须弥殿、观音堂、圆觉殿、慈仁殿、元沁殿等。都分布于红石峡东悬崖壁上。有庙口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顶盖琉璃瓦檐廊的,有石雕门槛,加彩绘装饰的。庙窟间凿有通道,或明或暗,上下穿通,上阶可达寺之“天门”红石峡顶峰,下阶可回穿峡壁底之溪流。更有峭壁底层的三窟庙殿内,一条古水渠连穿庙窟后,从长约百余米的石洞消失。水流激端,訇然回响。这就是明万历年间开凿的“若渠、若殿、若神”的“神灵赫灌殿”。全寺石窟庙殿内,原有石雕、泥塑、铜铸神佛像200余尊。现在我们只能从碑刻了解其详情,所见实体寥寥无几。在一些庙窟内的石藻井、石供台、石门壁上、尚留部分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千姿百态、古朴粗犷。一处藻井图案中心为八卦攒顶,辐周布满花草和龙凤、牛、马、鹿、鸡等动物图案,从中可见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汇合。

摩崖石刻

分布于红石峡东西对峙悬崖壁和庙窟间石壁上的书法石刻,琳琅满月、俨如图画,幅幅相连,大小互补、高低搭配。不仅是瑰丽奇妙的书法艺术,也是记载榆林地理历史的画卷。

石刻始盛于明嘉靖年间,多为纪功、纪游和感慨景观。隆庆五年开设红山市后,官员们在峡壁上题刻巨型书法石刻,大者有三四丈的,或横幅或竖幅,多为四字一组,字体开阔整肃,笔划如刀枪剑戟、陈列纵横、韵格大器、气势轩昂。如“龙蟠虎踞”、“万里长城”、“雄石封关”、“天限南北”、“岩壑金汤”、“雄流制胜”、“榆塞雄关”、“中华天柱”等。有的加附记。

清代康熙年间到同治时期,石刻书法繁盛。有左宗棠、李鸿章、吴大澄、贺寿慈等朝廷大员应地方将官们恳请的题词。有的直接摩刻于石壁之上,有的刻在石板上,然后镶嵌在一些石窟庙殿里。

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多为感怀抒志。有马占山题的“还我河山”,杜斌丞先生任教榆林中学时的“力挽狂澜”,书法家王森然的“红石峡”山门楼额等。

清代以后,感叹历史悠久,山水壮丽,名胜佳境的有“天开图画”、“禹迹摩崖”、“天外奇峰”、“瀚海蓬莱”、“天成雄秀”等。形容军事地位险要的,有“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峙”、“威镇九边”等。有不少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刻书,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

红石峡所有书法石刻,真、草、隶、篆俱全,各家书法并存。笔力雄健、气魄宏大,字迹苍劲,堪称书法上品,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之一。

翠然阁

也称“凌云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之后不断修缮。此阁建在红石峡东崖庙窟顶上,由阁登阶可上红山寺“天门”,下阶可回穿各庙窟。阁为木结构,飞檐斗拱,四角翘起,雕梁画栋,朱柱彩饰,古色古香,势若凌云仙楼。

在翠然阁凭栏远眺,西见万里长城逶迤远去,绿化的沙丘、山梁苍翠团簇,其中散布星点牛羊驴马,远处更有沙漠农田绿洲叠翠、掩映村落;俯首环视,红石峡东西石崖层叠错落古庙石窟。蜿蜒穿峡、跳珠溅玉的榆溪清流跌跃流动,两岸红杏绿柳、燕语莺啼,让人神迷心怡、生起幽趣雅情。真是“登临翠然阁,忘却在人间”。

作为红石峡致高景点,翠然阁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笔迹,诗书画珍品历历在目。

革命战争年代,翠然阁是重要革命活动场所,榆林地区和陕北的很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刘志丹、白明善、刘澜涛、霍世杰、李力渠、贾拓夫等来出席会议,决定刘志丹为特委军委书记,揭开陕北革命史新篇章。

1986年起,政府不断拨款进行修建维护,护坡垒石,栽树种花,复修彩绘,镌刻书文,使古阁重放异彩新华。

广泽渠

红石峡东崖壁下,修有一条古渠,称“广泽渠”,是明朝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同举人纪温“相地势,凿山通渠,引红石峡水灌西郊园地,达水西门”而成,使“民获富饶”。之前,在西崖底曾修过一条古渠,从北段遗迹看,渠头在北峡,东渠在石壁下三窟庙殿内,凿通“广泽渠”、“若渠、若殿、若洞、若神......两擅其美”。后于乾隆年间拓展向南十五里,“以灌泽视昔较广,逐命名“广泽渠”,并刻石留记。

渠首出水穿入三窟庙殿,形成“神灵赫灌洞”,十几米远便听到似有若无的哗哗回响声,似禅音佛语,有时淙淙如玉箫低笛,如古筝瑟音,又象叮咚击馨。待进入洞内,方见激湍清流,听到嗡嗡回响。渠水连穿三殿窟后,从百米石洞消隐。

“神灵赫灌殿”北十余步处,有石拱桥飞架红石峡东西崖间,为水渠渡桥。桥南下榆溪河,现存残桥墩,即古普渡桥遗址。令人想到“赤峡流水激,古桥驼马渡”之诗情画意。

上水渠渡桥,峡谷中溪流击石,飞珠跳玉浪花散布,滋润两岸榆柳野草、绿荫浓郁,与两边石崖上之石刻书法、庙殿洞门相映生辉,浑合自然。

由红石峡石窟曲经小道攀登而上,就到了沙地植物园。占地万亩,是改造沙丘而成的。虽十几年发展历史,却引种有160多种植物,有胡杨、新疆杨、河北杨、沙松、樟子松、花棒、踏郎、紫穗槐、刺槐、五丈榆、柽柳、杞柳、沙柳、沙棘、酸枣、樱桃、月芽、山榆、柠条等。各种形状树木花草,四季呈现不同色调情趣。我们还见到活动其中的野兔、野鸡和多种飞鸟,怡然自适、逍遥其间。

爬上沙峁,远处绿化的沙丘坡梁间,断残长城如游龙起伏,烽火台断续呼应,隐现于烟云之中。面对云山浩渺,苍茫大漠,清风吹拂,薄雾缭绕,极目绿洲农田,于怡然快哉间生出思古幽情。

走西口路线

榆林是晋中、晋南、陕北通往鄂尔多斯、包头以及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要塞关口。“神府线”就是“走西口”的一条重要支线。榆林、横山、靖边、神木、府谷一带走西口,就要北出长城,走大路从大柳塔、纳林、途经毛乌素沙漠进鄂尔多斯,如到包头或后套一带,须穿越高原,渡过黄河。

另外,还有四条线路:一是由太原到古交、方山、临县、至碛口经过黄河到榆林,就是我们此次逆向而行,穿越过去走西口经过的实体道路,追寻先人踪迹;二是晋中晋南、祁县、太谷、平遥,交城或汾阳,过吕梁到吴堡、米脂、佳县到榆林;三是由长治、临汾一带到洪洞、蒲县、延长、延川、延安北上榆林;四是从吉县、壶口翻越吕梁山经延安、到榆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柬埔寨散记(之一)

    知道柬埔寨是在上中学时从地理课上知道的,但那时只知道柬埔...

  • 海岛血泪

    国家公祭日,牢记血泪史。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国殇之日的特殊日...

  • 家乡的松树

    最近读到唐代诗魔白居易的《栽松》诗: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 散文:春天的嫩芽(褚化冰)

    散文:春天的嫩芽 文ㄍ阳光柔剑 一棵埋在泥土里的嫩芽,经历了...

  • 那些旧笔记本

    这些旧笔记本,保存时间最长的整整半个世纪。最旧最小的,原...

  • 醉在烟雨桂花里

    一个湿漉漉的九月,阴天,湿云,凉风,薄雾,秋雨淅淅沥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