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著名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于五代后周的僧人办学。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清末相继改为学堂、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朱熹、王阳明等众多名家曾在这里传道授业,学制变革时期涌现了谭嗣同、梁启超、陈宝箴一大批著名师长,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故世称“千年学府”。 今天,千年学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变迁,而书院原址则作为文物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古建筑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而爱晚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赫曦台等园林建筑与人文景观,在展示其书院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更渲染了它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这些古建筑中,赫曦台是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 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讲,赫曦台属于湖南地方戏台。平面呈“凸”形,石砌台基,居高开阔。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颇具地方特色。台柱和墙壁上有《老子出关》等戏曲故事的对联和堆塑,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左右内壁上一丈余高,走笔如龙的“福”“寿”二字。 这两个字里有个传说。早在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要宴请中了举子的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鹿鸣》,跳魁星舞,所以这个宴会也称之为“鹿鸣宴”。如果参加过鹿鸣宴的考生在60年后再次赴宴与新科举人同乐,那就叫重赴鹿鸣宴。清嘉庆十二年(1807)罗典重赴鹿鸣宴这天,岳麓书院特别热闹,名门望族、达官显贵及门下高徒都来道贺,吟诗歌赋,畅古言今,尽显自己的才华。大家正玩在兴头上,一位鹤发童颜、脚蹬草履的道者前来凑趣。众人见是无名老道,纷纷轻薄戏谑,要他写几个字看看。老道看出这儿不是容人之地,欲含怒而去,却被人拉住:“斯文之地,岂能容你愿来就来,想去就去。”此时,道人反而不气了,操起大扫把,伸入黄泥中,瞅准赫曦台一壁白墙,“刷刷”两下,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然后扬长而去。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再看那字,健笔如龙,力透骨肌,非凡人所为,于是传为仙迹。此后,罗典曾托人四处寻访仙踪,但不知下落,为了弥补过失,也为了对称,罗典亲自在对面的壁上补写了一个“福”字,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大不如寿字了。 赫曦台从初建时起,就与休闲娱乐结下不解之缘。清代,这里则成为学子们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场所,还经常演出戏剧,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展示过各种文化的祥和与辉煌。 由此看来,古时的高等学府里,人们的读书求学生活,也大抵不完全是寒窗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