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三四岁有初始记忆的时候,也就是“公社化”时期,我吃过印象最深、最好的东西要数薄荷粥。 “公社化”时我们自然村曾跟风办幼儿园,即腾出一间又黑又暗的民房,把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挑选了一位“老师”,即成“幼儿园”。我似懂非懂的跟哥哥进去一阵子,每天由家里带上大米和木炭去上园,老师用小砂锅、木炭等将米煮成粥,再加上一点盐、薄荷就是薄荷粥。那时觉得很香、很好吃,这种简单原汁原味的午餐让我一生难忘。 为何这种薄荷粥如此诱人、事隔六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呢?现在回想起来主因有二:其一,当时缺衣少食,主食不足、食品匮乏,饥不择食。其二,也许是当时的米、水、炊具、燃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用现在流行话说叫做“原生态”。那时,虽然没有什么名贵辅料,甚至连鱼、肉、菜都没有,但米质口感好;水是河水,基本上没污染;炊具是砂锅;燃料是木炭;再用传统方法煲粥,真的有独特风味,让人望而生津、垂涎欲滴。 可惜幼儿园存在不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解散了,以后再也没吃过这种薄荷粥,但它却成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 生活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不仅仅是吃山珍海味、飞禽走兽、鱼翅燕窝才是幸福;有时品尝简单、清淡素食也能愉悦心情、回味无穷。 (本文写于2019.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