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的万里林场百山祖锅帽尖起源,在云雾缭绕处,滴水汇成流,自西向东,时缓时急,穿越山谷,奔向东海。瓯江,自古以来就是瓯越大地上一代代子民出行、运输的重要航道。这两年,我走访了这条航道,走访了航道上的一个个码头,飘摇的舟楫已经消失于粼粼的波光中,那些曾经热闹而繁忙的码头,大都已经隐退,成为追忆往事、守望山水诗意的地方。 一 码头或者渡口,在诗人的笔下,往往是离别或奔波的象征,在我的眼里,瓯江的码头,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是文明发展的见证,是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明珠,在历史的风尘中光鲜亮丽。 我在丽水云和走访的时候,当地文友提议我走一走石浦码头。石浦村距云和县城18公里,我就驱车沿着江水寻到了石浦码头。溪水碧绿,悄怆幽邃,码头上的石阶光滑得如同打了蜡,已经不知被踏了多少年。石浦的“船帮文化”很有特色,在历史上,石浦人水性强,许多人当了船工,有时三五成群,有时数十条木船一起下瓯江,也就形成了船帮。南宋时,瓯江上游出现了许多龙泉窑,建窑要考虑柴火的问题,也要考虑运输的问题,石浦村离这些瓷窑不远,又面临广阔的水域,龙泉的窑火越旺,石浦村也越热闹。20世纪上半叶,石浦船帮进入鼎盛时期,除了本地的船只之外,更有外地浩浩荡荡的木船前来停靠,这片由江水冲积形成的平坦之地,成了瓯江流域船帮人理想的栖息之地,石浦码头也随着石浦船帮的名气闻名瓯江流域。 莲都大港头现在是丽水“古堰画乡”风景区的中心区域。我到大港头镇正逢下着细雨,雨中的古镇最有韵味。瓯江流域从这里开始称为大溪,也是瓯江中游的开头。历史上的大港头是浙西南一个重要的港口、水运码头,主要原因是通济古道在它的附近分成北道和南道。北道经松阳、遂昌、龙游至衢州;南道经云和、龙泉、庆元至福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福建去,走的就是南道。大港头和保定史称“六邑要津”。现在,大港头码头已失去了往日通江达海作用,却成了风光旖旎的景区,让无数的游人驻足怀想。 二 瓯江之水从山谷滩林中曲折而出,到了下游的温州段,浩浩荡荡,莽莽苍苍,气势磅礴。 潮埠就在瓯江进入温州段的南岸,是一个安静的小村。潮埠码头曾是瓯江下游重要的船码头,也是双潮一带与州府温州城水路交通的主埠头。潮埠码头停泊着的摇橹篷船,大多来自瓯江下游的乐清、永强和瓯江口外的洞头,篷船有几十吨的载重量。上世纪九十年代,码头受到了冷落,改成了渡口,有渡船来往于潮埠与瓯江对岸的桥头林福之间,一天来往百多人,瓯江两岸的村民走动又频繁又方便。 与潮埠码头相距不远的乌岩桥头码头,却是默默无闻的小码头,但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也是瓯江上重要的交通点,人客货物往来频繁。清朝后期,连着乌岩桥码头的横山老街上,有两位姓张的兄弟用积攒的钱打造了一只帆船,号称“黄新顺”,开始做航海运输的生意,主要是贩卖木头和海鲜咸货。他们很快就赚到了钱,便联手在横山街开了一间南北货店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横山老街还是瓯江对岸桥头镇小商品市场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 七里港是瓯江入海的主航道,有港阔、水深、浪小、不淤等特点。清朝时七里港码头就有盛名,400多米的七里港商贸街用石板铺设,两旁店铺林立。七里港还有70只帆船从事运输,来往于大连、青岛、厦门等地,其中“长枪号”帆船还去过日本东京。新中国成立后,七里港一些村落建起坡式码头,成为繁华的港口。在七里港的历史中,遭受过许多次台风的袭击和倭寇、海盗的扰乱,用村民的话说:上有飞机,下有海贼。但七里港人民读懂了生命的顽强,屡屡用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慎江号子是乐清七里港船工们劳动的号子,起源于几百年前,盛行于清末。“拉舢板”:“起管罗呵,嗬呵来,嗬罗呵,嗬罗呵,唷来,嗬罗!”“起锚号”:“合作来,嗬呵罗,嗨啦罗,哆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始的木帆船慢慢消逝,航运船改成了机械,慎江号子也渐渐远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嘉清水埠渡口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来往于清水埠与温州安澜码头的人渡,首班船是早晨5点钟左右,一直到晚上10点多。对于生长在永嘉县城的我来说,人生中第一次到温州城做客,就是从清水埠渡口坐的船,从而有了对瓯江最初的认识,后来参加工作进城公干,还一直乘坐这条航线上的船只。 清水埠至安澜码头渡程5公里,该航线开始于1958年,木质渡轮,当时日客流量300来人。1983年,改为钢质渡轮,核定客位500人,一天54个班次,3艘渡轮穿插对开,每隔15分钟一班。1987年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每天的旅客量在1万多人次。2014年上半年,由于陆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清水埠至温州轮船客渡经营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水埠和安澜码头不再热闹,而这一段的江面上,架起了多条桥梁。“大交通时代”的来临,是我们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往昔的故事未曾走远,且已深深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 三 八百里瓯江山水,是由众多的沧桑码头和浪漫诗情串连而成的,这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任永嘉(今温州一带)郡守,他叹息失意,步履迟迟,沿着富春江南下,从丽水坐船顺瓯江向东,从温州城临江的北门(今天安澜一带)码头上岸进城。自此,谢灵运就与温州结下不解之缘,他寄情山水,乐游自然,走出了一条千古山水诗路。 谢灵运在永嘉郡任太守的一年里,他摘去了官帽,脱下了朝服,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旅行者。永嘉郡城外的瓯江属于入海口,江面空阔,江水浩荡,他在僚属的陪同下,在北城门码头登船,游览了温州的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谢灵运是温州山水的代言人,如今,在瓯江和楠溪江交汇处的清水埠,矗立着一尊谢灵运塑像。 自谢灵运之后,吟咏温州山水的诗文不断出现,大量文人墨客、将相人杰纷纷坐船走水路从瓯江的不同码头上岸,流连在瓯越大地上。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被贬出京,任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他又被以“增删神宗实录”的罪名贬往处州(今丽水市)任“监酒税”。一个暮春的午后,秦观在鹤城码头坐上渡船,在水南码头停船登岸。码头上有一座栖霞寺,秦观在栖霞寺一呆就是数天,他与住持和尚谈得很投机。从此,秦观经常渡船来栖霞寺游玩和留宿,抄写经文,写诗填词。水南的风景触及了他的灵魂,带走了在政治上失意带来的痛苦,慢慢地把他心头的皱褶抚慰得平平展展。 沧海桑田,江河安澜。瓯江码头和码头上的故事,在瓯江山水诗路的建设活动中,会与你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