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九九三年正月廿六走的,父亲是在睡梦中走的,走的很安详。好像睡着了一样,没有一丝的痛苦。 父亲走的时候年仅58岁。他的一生平淡,没有壮举,但他的点点滴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为也影响着子孙后代。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相对落后。父亲是初级中学毕业,担任起了“村会计”一职。也就是负责村里的账目以及各个生产队分东西之类的。由于父亲长期有病,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照顾吧。 后来由于大队细化,父亲被分到生产一队当会计。父亲的文化高,做会计有条不紊,一丝不苟,深得百姓的喜爱。父亲的珠算水平很高,加减乘除样样精通,好多人都愿意跟父亲学习珠算,父亲也总是有求必应。父亲常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至今在我耳边萦绕,已成为我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记得土地刚分到农户,家家喂养牲口。我们这些中学生每到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就得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用铡刀铡草是其中的一项,也是我最头疼的一项劳动,双手拧了水泡是常有的事。其实父亲更不容易。父亲常常戴上一个白口罩坐在铡刀的左侧,双手与小腿夹紧玉米秸,一点一点的将玉米秸褥到铡刀的牙床上,我站立持刀,用尽全身的力量与重量压下铡刀。父亲心细,通常把玉米秸铡的短短的,他说“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就是铡的碎,像葱花一样。这样有利于牛咀嚼, 可减少牛咀嚼时的能量消耗; 可增加草与消化酶的接触, 提高消化率。半天的时间,父亲的口罩会变成一块黑抹布,脸也成了一张黑脸,好似包公的脸。宁可人多出力,累点,脏点,也不愿意浪费,这是父亲一贯的主张。 手工割麦也是父亲一手交给我的,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每到芒种时节,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几个人天刚蒙蒙亮就到了地里。父亲一般开头把镰,三垄小麦在父亲的镰刀下瞬间成为一堆一堆的,似躺着的士兵。我与哥哥分在父亲左右,学着父亲的样子将割好的小麦放在父亲留下的麦堆上。父亲干活总是那样认真,实在,从不偷懒。小麦一颗不拉,几十米长的地块猫着腰一气割到地头。累了擦把汗立刻割麦。望着患病的父亲,我与哥哥中间稍微站立一会儿,歇歇脚,喘会气,立刻投入劳动。父亲望着那一堆堆躺倒在地的小麦,父亲笑着说“今年是个好收成呀。”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那时候的小麦还要用绳子捆好,用扁担挑到麦场上晒干,把牲口套在碌碡上,慢慢的碾压,再经过起料,扬麦,一样也不能少。父亲总是捡最脏最累的或干,每次打完一场麦,父亲的脸上总有一层厚厚的尘土,像是戴着面具一样,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我的父亲了。看到积劳成疾的父亲,我们真有些不忍心。 父亲50岁以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厉害了,稍一活动就喘的上不来气,体力活几乎不能做。冬天里这种病显得更厉害,这也是父亲让我学医的原因之一吧。只可惜的是我还没有毕业,父亲就悄悄的走了。 岁月悠悠,时光流失,二十四年过去了,父亲永远的离开我们。他没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时刻在激励我。在我心中,他那勤劳,俭朴,积德行善的人生理念。尽管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但他那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激励着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父亲安歇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