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家庭影集,无意间竟然看到了一张爷爷烤着竹火缸的老照片,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那是1989年春节期间我在拍摄全家福后,在老家门口特意给爷爷单独拍摄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爷爷头戴黑色纱帽,穿着蓝色衣服,脚下是一双胶鞋,端正地坐在竹椅上。最有意思的是,那是冬天,爷爷双手护着一只竹火缸借以取暖。 “竹火缸”,许多年轻人现在可能见都没见过。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寒冷的冬天,老人家、小孩子,手里提着一个竹火缸,护着烘着用来取暖却是常见的情景。 竹火缸,在一个比碗深一些的碗状大的瓦钵外用青皮竹篾相互交叉编织而成,上面编织一个拳头大的圆形开口以便取放木炭火灰,并用竹篾扭一个牢牢的挎篮式提钩,方便携带,瓦钵的地座和周围则是用细小的丝篾紧密地编织,让瓦钵牢固在火缸的底部,不会移位。 取暖时,在钵内装上一些烧红的木炭。农村人家做饭时往往顺便就把炭火放进烘缸里,一般可以保温两三个小时。等烘缸里的炭火烧得差不多将要熄灭时,加上几块木炭,吹一吹,火苗腾腾地又燃烧开来。 在缺衣少穿的年代,像我这样的农村小孩子,上身一般只有两件薄薄的衣服,下身只穿一条裤子。但只要有了这只烘缸,整个冬天,尽管寒风凛冽,却都可以安然度过。 竹火缸不仅能够取暖,寒冷阴湿的冬春季节,农村人家也用它来烤干婴儿的尿片,烘干尿湿的裤子。竹火缸白天可用,晚上也可用。老人在睡觉的时候,喜欢把它放进被窝里,一会儿被子和草席就被暖得热烘烘的,与现在的电热毯功能差不多。 一辈子耕作种田的爷爷还擅长编织各类竹器,包括竹箩、竹篮、竹筛、竹笠、竹箕、竹筐,也正是因为这样,每到冬天,爷爷、奶奶,母亲和我以及弟妹,每人手里都拥着一个烘缸,这让村里许多人家羡慕不已。直到爷爷晚年的时候,我还看到爷爷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经常编织各种竹篮、竹箩、竹火缸等竹器拿到圩市去卖,借以帮补家用。 斗转星移,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天御寒保暖不但有棉大衣、甚至还有羽绒服。就算遇到异常寒冷的冬天,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暖手宝、热水袋、电热炉、电暖器等新型保温器具。竹火缸,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变得异常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