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言:修心即修炼心志,修养心性。 《庄子?田子方》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魏书?释老志》言:“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古今之论――心为一个人主宰,无论是做事、做人,关键是修心。 社会中的人,无论其为何种人,最终的表现就是他的心。心,是存在的唯一真实,它是原本至真、至善、至美的。说个“修”字,是对于失落了本心、忘却了本来面目的人而言的。因为人,在追求眼前某种名利时,习惯了执幻为真、以虚为实,并且以妄想为意念、妄见、妄取,以错误酿造烦恼,甚至因罪恶堕落无涂,而滑向危险的地步。若能听劝告而自醒,以发现并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以致“扬弃其原无,彰显其本有”,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修行了。须知人只是由理想决定人生,靠认识指导行为的“心之器”,所以修行的着力点也便在于修心了。 世说修心难,儒家、道家、佛家都释然了为什么!儒家、道家曰:难在人的七情六欲往往蒙蔽了自我,使人迷失方向;佛家言:难在形形色色的世界,诱惑太多,考验太多。作为一个现实的普通人,你和我、我和他,他和你,或许在名利中迷失、或许在爱情里忧伤,或许在事业中困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们的心,有时会在前行的方向中迷失,在人生的旅程中错位,在分辨是与非中偏颇,故而总是感觉痛苦中有乐,快乐中而又痛苦着。 虽说修心难,但修心必为之。修心即修德、修身,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但是作为凡夫俗子,通过修心让自己找到幸福感,过面对现实的平常生活,做自己能做的事,让自己人生更完善。 平凡人应该怎样修心,修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从人生上讲,应该修淡泊之心。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物质丰富的时代,虽然要讲物质利益,推进经济发展;但不能唯利是图,抛弃心志的本真。淡泊是一种境界、淡泊是一种情操、淡泊是一种品质。一个人“吃穿住用行”的方方面面固然不可或缺,但不能把“一切为我而活着”当成人生目的。讲淡泊,就是要超然于物外,不为非利所动,在名利面前始终有一种定力,能争的用本领去努力争得,不能争的就应亦然舍去,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做到心如止水。 从待人上讲:应该修宽容之心。“恕”之道,是儒学的重点,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宽容。人与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爱情等方面,时时都免不了有磕磕绊绊。若凡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必然丢掉道义,失去朋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待人多一点宽容,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多一点宽容,正所谓投桃报李,互通有无,前行的路就会更宽阔。 从处事上讲,应该修向善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只有做善事、积善德,才是正途,善是人内心最本真的力量。一个社会,只有人人都为善事善举加一把薪草,才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向善力量。善是一个人的品德,善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若人人从内心发善愿,兴善举,以此充实人生、美化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亲和、聚力、光明而美好的。 世上之人,内心都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这颗心越修,就越能多思多悟多得,就越能积德向善,而实现完善自我、幸福自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之终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