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升,广东省揭阳市人。曾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编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失独,中国家庭之痛》等各类作品三百余万字,多部中篇小说被多家报刊转载或入选多部年度优秀作品选本。曾获二〇〇四年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首届浩然文学奖,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散文随笔集《人生的级别》。 崔玉松,据说是云南的一位散文作者。但于我而言,这个名字是完全陌生的,之前我没听说过,更从未读过她的作品。但云南一家同样陌生的出版公司,公司老总李兴海主动找到我,说是“有那么一个事,憋了几个月了,还是又跑来找您。一个散文女作者,患乳腺癌后,切除乳房,抵抗病魔——她把病中的心理变化和术后历程,写成了一部长篇散文,我也请业内文学界的老师看了下,评价都比较正面。作者非常喜欢您,希望能有福气邀请到您作序。我说您很忙,不一定有时间,但她多次恳求,我只好冒昧给您发信息”。 这份陌生邀约,我婉谢了。不仅是发邀约的人陌生,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确实很忙,即便与我熟悉的文友,以前我也曾多次婉谢为他们写序言的请求。面对我婉谢的信息,对方偃旗息鼓,一字不回,我以为此事就此过去。不料十天之后,李兴海又发来信息:“晓升老师您好,知道您特别忙,不好意思多打扰您,您看这样行吗?您写过的关于生命体悟的短散文,用一篇来作为代序,这样可以吗?” 面对如此执着的邀约者,我沉默了,看来对方是真心实意迫切希望我为这位癌症女作者写序言的。我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方又如此恳切,重要的是所要作序的书是位经历了癌症痛苦折磨的女作者,我怎能再一次忍心辞谢?但如果答应,意味着我也不会像对方说的那样拿自己一篇关于生命体悟的短散文应付搪塞,这非我一向的办事风格。再说人家如此言辞恳切、真心实意前来邀请我,已经是高看我了,我没有不以诚相待的理由。何况对于曾经遭受癌症折磨的这位陌生作者,我是深表同情的。所以我回复陌生的李兴海:“谢谢你如此热情邀约!请将书稿发来,包括作者简介,我先大致看下。”我知道,如此回复对方,我已经是答应人家了。 正待接下来安排时间读对方发来的书稿,不料数天后云南作协主席范稳也来电话,说的也是为陌生作者崔玉松的书写序的事。范稳是平生头一遭给我打电话,郑重其事说崔玉松是他们云南的散文作者,让我无论如何予以支持。其实我与范稳迄今也只见过一面,并未深交。作者请范稳主席出面强化我写序言的决心,多少是有些兴师动众了。不过这也证明作者内心确实迫切,作者的确是真心实意想请我写序言的。 用了一天多的时间,阅读完崔玉松这部十一余万字的长篇散文《跟着乳房去流浪——我的病中日记》,我禁不住被深深感染,也被深深打动了,不仅是因为作者的特殊经历,还因为作者的文笔和病中自由飞翔的思绪。 现如今,癌症几乎已经成为常见病,以文字记录自身患癌经历的文章或书籍,之前我本人也不是没有读过。但以往读过的此类作品,重在实打实地讲述癌症带来的痛苦以及求医问药的艰辛,也有的是告诉你抗癌的历程和心得。崔玉松这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则是以近乎私密的日记方式,讲述身患癌症之后求医治病的经历与痛苦,同时又超越了经历与痛苦。从作品的气质上讲,这部作品既呈现出纪实的真实,又呈现出散文的风韵,纪实与散文的完美结合,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部作品是纪实的。作为与大多数人一样原本生活得安详、快乐、幸福的女子,生活中既是妻子又是母亲,自身也是职业女性,癌症的突然降临让她突遭横祸般的打击。作者自然在作品中写到了癌症确诊之初的惶恐、不甘与不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亲情、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笔墨停留于“卖惨”的层面,更没有被癌症所吓倒。她很快调整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痛的磨砺,变得坚强、达观。 作者说:“我的性格里有一种不服输的特质。那么,在癌症面前,我当然也不服输。”于是她有了这样的认识,“病痛是让我们停下来,过滤一些毫无意义的忙碌,看看身旁的美景,享受亲人、朋友的疼惜,让自己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 经历了病痛,作者这样看待生命—— “夏花自有夏花的灿烂,秋叶也有秋叶的静美。各人的人生各不相同,谢幕的时间当然也会有异。不如淡然处之,坦然对之,就让时光淡淡流去,就让生命顺其自然。 “星星死去的时候是美丽的,那么毅然决然,从夜空中灿然划落,即使死,都死得那么绚丽、鲜活。 “生活就像一棵树,你只看到一树繁花,却看不见树上长的疤。疤是树的痛,再痛也要开花。 “为了活命,疼又算得了什么?人活着会疼,倘若死了就不会疼了,那么这疼痛感也应该好好珍惜。 “所以在朋友圈,我矫情地写道,即使病了,我也是幸福的病人,疾病会在我朗朗的笑声中消失,我将永远朝着阳光,把阴影踩在脚底。 “我跟丈夫说,我不要过那样的日子,我要到处旅游,到处走,哪怕就是一年,我也要过我喜欢的日子。 “我决定,从今天起,买一个大大的篮子,过滤抱怨,积攒幸福。 “我常常告诉自己,我要把一天当作两天来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如此心态,反而觉得到处充满了惊喜,丈夫变得善解人意,心思大部分花在我的身上。女儿乖巧懂事,我的病没有影响她的学习。” ………… 我相信,如果没有经历刻骨铭心的痛苦,作者断不可能阐发出上述这些发自肺腑、励志而又充满哲理的真知灼见。这些真知灼见,宛若血泪淘洗过的一串串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让人不由怦然心动。毫无疑问,这串珍贵的珍珠,来自作者真实的经历与刻骨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赋予这部作品巨大的力量。 然而,这部作品又不仅仅是真实经历的简单记录,它由真实的经历和情感生发开去,尽情放飞想象与梦想—— “如雪的杨花居然能飘到十几层的楼上。我终于发现,再弱小的生命都是有力量的。 “很多人都说,爱花的人大多热爱生活,爱花的女人大多善感敏锐。于我,因为花,我明白生老病死也如花开花落,自然而已。那么,花朵的娇艳、淡雅,肥硕、单薄,长在山里,还是生在城市,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花开过,灿烂过,无论是结了果,还是白开一场,都是生命的安排。 “我真的很爱这个世界,爱这些花花草草、虫鸣鸟叫,爱这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或许是病了以后,我才越来越珍惜这一切,多希望这病只是在提醒我,生命短暂,要学会爱。 “忽然想找一座小城,远离所有的热闹凡尘,守一地绿荫,看朝花夕拾,看绿影流萤,看四季繁花缀满绿藤,养身、养心。” 当然,作为普通女性,作者在艰难而又漫长的求医问药过程中,也不免顾影自怜:“连日的雨,将早开的桂花打落一地,点点鹅黄点点泪,满地黄花有谁惜?心里忽然有些伤感,雨水为什么在浇灌万物的同时,又要摧残这尘世间的美丽?”她进而想象,“我把自己坐成一朵寂静的雪莲,晶莹的泪滴如雨后的露珠,一粒粒、一粒粒不停地向下渗透。” 值得称道的是,作为散文作者,崔玉松的心灵和情感是丰富、敏感而又多思的。生命宝贵,人生苦短,抚今思昔,她将大量的情感与想象寄托于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生命与自然,亲情与友情,现实与梦想,人世间的冷与暖,身边的一物一景、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点一滴,无不触发作者的眷恋与遐思,进而阐发出人生的感悟。这种遐思和感悟在作者清丽婉约的笔下流萤飞瀑般一一呈现,婀娜多姿,绚丽多彩,美轮美奂,令人神往。这是文学赋予这部作品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阅读崔玉松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意外收获。作者不仅给我传递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让我汲取了生命的力量,还以自己的文学才华让我获得了一次美好的阅读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应当感谢作者崔玉松女士和出版人李兴海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