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报刊在线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汉文版2023年第4期|潘琦:穿越历史的红水河(节选)

时间:2023-05-10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潘琦 点击:

潘琦,仫佬族,1944年生,广西罗城县人。1967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政治专业,研究员。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区文联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学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山泉淙淙》《琴心集》《润物集》《绿色颂歌》《黄昏散步》《青山漫步》《闲庭信步》等,《文化杂记》三卷,论文《大潮中的思考》《红土地上的探索》《没有硝烟的战场》《文化访谈录》《文化论谈》《筆耕录》(4卷)等。出版《潘琦文集》九卷和十八卷。散文《琴心集》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我家四朵民族花》获全国盛世民族情征文优秀作品奖。此外,还出版有《潘琦书法作品集》《毛泽东诗词书法长卷》《八桂賦书法长卷》《唐诗书法长卷》《廉赋书法长卷》《百龙书法长卷》《百潘书法长卷》等书法作品。

 

桂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这里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其中发源于云贵高原边缘马雄山的红水河,便是桂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红水江,又名红水河,亦曰都泥江;出贵州,穿山东北流,秋夏水红黄,不可饮。春冬,水清,有滩十五,渔人见之魂消,云消魂滩,高险莫比,大小船无敢进者。”红水河流域是壮族先祖骆越族的发源地,是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被称为壮族的母亲河!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壮族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缔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闻名遐迩的山歌文化,铜鼓文化,老寿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瑶族、仫佬族、毛南族文化等,汇成了别具特色、独树一帜的红水河流域文化。广西桂学研究会根据这些文化的特殊性,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将红水河流域作为一个文化区域进行研究。

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考察过红水河,因为我曾在她身边生活和工作,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对红水河流域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已经升华到精神层面,把她作为壮美广西整体形象的象征。尽管我离开多年,只要听到那首《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的美妙旋律,就会从内心里涌动起“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的自豪感与幸福感。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和桂学研究会的同仁们重归红水河,看着眼前那装扮一新的城镇与乡村,看着高速公路上穿梭奔驰的车辆,看着泛起金色稻浪的田野、翠绿葱葱的山林……我被眼前的一切激动得热血沸腾。

此行有特别的期待。这些年搞桂学研究红水河文化区以研究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广西特有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千百年来,红水河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创造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始终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桂学研究重中之重的任务。所以从文化层面去思考,当今的任务就是把散落在民间的、埋藏在地下的、陈列在博物馆里、记录在专家本子上的史料、文物搞活起来。

古骆越民族是最早使用和铸造铜鼓的民族。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生活在红水河区流域的骆越人,从炊具铜釜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向西北传入四川、贵州,向东传入广东,向西南传入越南北部、缅甸、泰国。如今大部分地区和众多民族中铜鼓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一些遗迹和历史的记忆,只有红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使用和铸造铜鼓的古老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

东兰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从这里穿越而过,河道蜿蜓曲折,两岸奇峰异谷,层峦叠嶂,翠竹葱葱。灿烂的铜鼓文化便蕴藏在这神奇的土地上。铜鼓在东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水河流经的东兰境内村村寨寨,几乎都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有2400多面,而东兰县的传世铜鼓就达612面,占世界传世铜鼓的四分之一。古老的东兰铜鼓,以其独特的魅力,饮誉中外,堪称“世界铜鼓之乡”。考察红水河流域的铜鼓文化东兰县是首选之地。

在东兰我们参观了一个民间铜鼓收藏馆。这是一栋建在居民区的三层楼房,收藏了红水河流域充满传奇色彩的传世铜鼓一百多面。陈列的传世铜鼓形态各异,鼓面刻印的图案和花纹都不相同。藏鼓人如数家珍给我们介绍这些传世铜鼓记载的历史、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诠释红水河古老铜鼓文化,讲述自己艰辛收藏的心路历程和对铜鼓的挚爱。他是本乡本土的壮族,倾尽所有积蓄,四处搜集各类型铜鼓,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陋摆放到建正规收藏馆,历经几十年的收藏积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这个传世铜鼓收藏馆。这小小的收藏馆,让我拓开眼界,加深了对铜鼓文化的认识,更形象、更直接、更贴近实际地了解铜鼓文化,为我们深入研究铜鼓文化提供丰富资源和史料。藏鼓人这种对铜鼓文化的挚爱,以及自学成才掌握了不少考古知识的精神,令我钦佩与赞赏。

想起2015年桂学文库出版了由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李桐先生编著的《传承——图说原野中的铜鼓》一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民族学的比较方法,图文并茂地展示各历史时期的铜鼓,东南亚多个国家的铜鼓及当代社会传承铜鼓文化的现况,诠释铜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多彩的艺术魅力,有重要的意义和史料价值。但是,当年对于铜鼓流传的区域勾勒得太过于宽泛,没有突出最早使用和铸造铜鼓的广西,尤其是至今仍然保持使用铜鼓习俗的红水河流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和文学桂军二十多名作家到南丹县采风。南丹的地形地貌独特,红水河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民俗古朴,山川秀美,风物奇特,被古代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粤西第一奇胜”。遗憾的是当时交通不便,作家们无法走到边远的山寨去体验民俗。

踏入南丹,映入眼帘的一切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已是深秋时节,南丹依然满目葱笼。流水潺潺,鸟雀聒噪,山风吹拂,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新建的楼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屋、屋顶、围墙、石阶,这一切都是用青砖和褐色的岩石砌成;梯田上荡着金黄色稻浪,果园、茶山、竹林连成一片绿色世界,引人入胜;新修的高速公路穿过一个个隧道向深山延伸,穿梭来往的车子飞驰而过,动人心弦;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地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四周处处是画和诗,乡村的振兴,让山水田林路汇成了优美幸福的乐章。

白裤瑶是瑶族最为古朴的一个支系,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我们决计去瑶寨走一走,看一看。赶到瑶乡时已是午后,主人请我们参观易地扶贫搬迁,建起的千家瑶寨旅游安置区。寨子是沿着一座山势而建,车子把我们送到寨子中央一块平地停下来,几个年轻人早已在这里等候。经介绍才知道是乡里的领导干部,其中一位女同志是驻村第一书记,她驻千家瑶寨已有六年多了,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她领着我们沿村道一路参观,路上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解说:千家瑶寨是南丹县最有特色、体量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区,结合文化旅游,建有斗鸟寨、铜鼓寨、牛角寨、陀螺寨、黏膏寨五个白裤瑶文化主题村寨。总建筑面积12.86万平方米,建有联排天地楼332栋,安置移民1124户5926人,具有建筑风格独特、白裤瑶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生态和谐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数字和殊荣第一书记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她那银铃般的嗓音里透出几分自信与自豪。

第一书记还领着我们参观了白裤瑶蜡染作坊和刺绣、白裤瑶服饰表演。展示大厅里陈列着各色各样白裤瑶的工艺品和精美的白裤瑶服饰,她告诉我们,白裤瑶服饰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家瑶寨建了展示馆,用图片、影像资料和现场制作来展示白裤瑶古老的服饰文化。这些工艺品通过电商网售,很有市场,已成为增加瑶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坊里,心灵手巧的瑶族姑娘,有的用粘膏树汁在白布上画着各种图案,有的按图案刺绣,偶尔抬头微微一笑和我们聊上几句,美丽大方。白裤瑶服饰有悠久的历史、神秘的图案和复杂的制作工艺,一套衣裙要花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做成,尽管如此,白裤瑶至今依然穿着族群传统式样的服饰。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族群意识和文化记忆。当今世界呈现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但它取代不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我们必须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唤醒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华文明才能永立世界文化之林。

夜幕降临,我们在白裤瑶寨落脚。因为晚上寨里有篝火晚会,市委宣传部长特意从老远地方赶来陪同。她是个汉族人,刚从自治区调来市委任职。她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对我们说,能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是早年的愿望,如今得偿夙愿,是一生之荣幸!晚饭后,我们便一块去观看篝火晚会。会场中央已燃起熊熊烈火,不多时一群穿着艳丽衣裙的白裤瑶姑娘,伴着动听的乐曲,跳着柔美的舞蹈,从寨子缓缓地出来。开场歌舞之后,姑娘和小伙们跳起白裤瑶婚礼习俗舞,诠释白裤瑶从恋爱到结婚从生育到死亡的过程,生动形象、优美动人、风趣幽默,把篝火晚会推向一个个髙潮。

白裤瑶婚礼古朴独特,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相传远古时候,白裤瑶第一对恋人叫阿者和娅海,两人有一个唯美风趣的爱情故事。有一天阿者上山装捕鼠夹,娅海偷偷尾随,阿者安好鼠夹便兴冲冲地回家,娅海随后悄悄在捕鼠夹上做了手脚。次日阿者到山上一看只夹到一张桐子叶,他不在意。第三天去看,夹的是一枝枫树枝,他也无所谓。第四天一大早去看,夹着一节野兽的骨头,他预感到这是不吉利的预兆。阿者紧张得坐在石板失声痛哭,娅海见状从枫林中走出来,笑着告诉阿者一切是她逗他乐的,阿者听了破涕为笑。两人成家之后,夫妻俩上山劳动,娅海都以当天要做的活路为题出个谜语,用山歌唱给阿者听,要他猜。平时在家,两人也相互对歌,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情趣盎然。阿者和娅海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传承着这种生活情趣,千年的婚姻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民俗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族群之一,是人类发展的活化石。

火焰仍在腾空!接着铜鼓队、大刀舞队、民歌队鱼贯而出,分别做了精彩表演。最令观众心里紧张的是上刀山、过火海,一个体格健壮的中年男子,打着赤脚,独自攀登能当场砍断竹子的钢刀架成的十多米刀山,还在刀山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脚板底安然无恙。接着又赤脚走过烧得通红的木炭。这是白裤瑶的民间绝技,曾在多个旅游景点景区表演过。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白裤瑶文化旅游业近年发展一年比一年好!

夜幕低垂时,篝火晚会接近尾声,姑娘们踏着左旋右摆的舞步,轻盈地围成一圈。突然姑娘们纷纷跑到观众席,拉着观众一起上场手拉着手学着跳舞,不少穿着牛仔裤、运动服、西装革履的观众落落大方应邀插入舞队,欢快地跳起来,他们的舞步舞姿实在不敢恭维,但热情可嘉!古老的篝火晚会有个雅俗共乐的尾声,倒也别开生面。游客们说,能参加如此欢快的篝火晚会,不虚此行。

眼下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融合态势,文化通过旅游得到创新与发展,旅游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具有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发展文化旅游,就是要通过旅游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现新时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风貌。旅游宣传方式的立体感和鲜活性,成功的旅游形象宣传,往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河池巿六甲镇境内有一条河,叫打狗河,“达勾”是壮语弯河的意思。这里河水平缓,河道曲折,两岸山势巍峨形成峡谷,被称为六甲“小三峡”,开发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由于缺乏文化元素,一直火不起来。当地领导希望我们能去游一游,看一看,给他们出点儿主意。盛情难却,那天上午,我们乘船漫游“小三峡”。早年我曾游过巴东三峡。那山势像刀似剑,险恶形势恐怖如斯,至今难忘。而六甲“小三峡”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别样的情趣。喀斯特地貌,使两岸奇峰耸立,玲珑秀美,河水清澈平缓,河边、山冈、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绿绿葱葱茁壮成长,有的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导游讲解,六甲“小三峡”指天门峡、凉风峡和龙门峡。游船驶入天门峡,果真有两座高耸垂直的山峰,壁立于绿水之中,恰似一道巨大的天门,十分雄伟壮观。顺水势前行不久,便进入凉风峡,两岸原始森林密布,古藤倒挂,奇石林立,无比清幽,一阵阵山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再往前行半个小时,船便驶入龙门峡,举目望去,峡谷两边崖壁起伏,群峰耸立。导游指着远处一座山峰对大家说:“请朝前看,那座高耸的山是龙头,后面较低的山便是龙尾!”经她一指点,山峰果真神似一条巨龙盘踞山中,栩栩如生。沿岸还有形象逼真的拇指山、马鞍山、雄狮盼月、金龟探月等秀峰造型,沿途美景随处可见,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美景佳境,古今却没有文人墨客留下名诗佳文,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

(阅读全文,请见《民族文学》汉文版2023年第4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